温暖一生的助残情怀

30多年前,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还是一棵刚刚钻出泥土的稚嫩小苗,一种特别的关爱就始终相伴相随。协会从筹建、成立,每向前走一步,都离不开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大连,很多有爱心的人都把关心和支持残青协会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

我清楚地记得,大连最早的助残志愿者中有一位是干个体、镶玻璃的小伙子,他叫辛福强。在协会建立之初,辛福强不仅自己多次为协会慷慨解囊,还发动全市个体协会为残青协会捐款。他说:“成立协会是残疾青年一生中的大事,我怎能袖手旁观呢?虽说我是个健全人,可我是你们的朋友,这也就是我的事啊,我也应该尽一份应尽的义务。”他为残青家庭免费镶玻璃。他参加协会的一次次活动,甘当服务员,背着重度残疾人上楼下楼。后来辛福强不幸患了癌症。他去世后,大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根据他的事迹拍摄了《镶玻璃的小伙子》电视剧;协会参与了由团市委组建的辛福强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巡回报告,宣传辛福强助残的感人事迹。

令我更加难以忘怀的是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于植元先生的助残情怀。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他对残疾青年的深情厚爱,每每回想起都温暖在心、感动在怀。

那时,于植元先生早已是成果等身、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了,而我们不仅是无名小辈,还是与社会较少接触的肢体残疾青年。当年,先生的家与我家仅有一路之隔,但彼此并不认识。那时,我在大连工学院图书馆工作,渴望求知的我,利用一切机会去旁听大学的课程,特别是对中文和英语课感兴趣。当时,先生正好在工学院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我便去旁听。一坐到课堂上,就被先生的博学深深地吸引住了。30多年过去了,在我脑海里仍然记得先生讲的那些精彩的片断。当先生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名言的翻译过程时,我产生浓厚的钻研兴趣,回家就去查找资料,然后给先生写了封信,谈了自己对那段话翻译的想法。没想到先生很快就回了信,非常重视,详细谈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我给予极大的鼓励。

后来,我们开始筹备成立大连市残青协会,想得到先生的指点。一天,在我小表弟的帮助下,我和吕世明摇着手摇车去拜访先生。先生的家住在五楼,我和吕世明上不去,只好让表弟先上去请先生,我们在楼下等着。当先生听说有两名残疾青年在楼下等着想见他时,连外套都没顾上穿,就赶紧下楼来见。当我和吕世明把要成立协会的想法和先生一说,就得到先生的肯定和支持,他还热心地给予指导,出了不少好的主意。那天,在寒风中先生与我们交谈好长时间,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点大学者的架子都没有,让我们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我们请先生给协会提点鼓励的话,先生提笔在我的小本子上写下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身残志更壮,前头万木春。”

1983年8月13日,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正式成立,作为协会首席顾问,先生和众多领导、文化名人一起参加了成立仪式并深情地讲话。为了帮助我们协会筹集经费,先生还带领20多名书画家在大连最繁华的天津街举办书画义卖活动,把收入的3000多元全部捐给我们协会。在先生一生中,他的社会兼职众多,但先生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顾问”这一职务。

于植元先生是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的引路人,也是我们的同行者。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但协会的活动和残疾青年的事情,他都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热心为之。吕世明的婚礼,先生亲自到场祝贺两位新人“报国兴家永比肩”。残疾人书画爱好者求教,先生总是热心指点,并欣然命笔为刘超题写“志比石坚”。1997年在先生的倡议下,孙龙启、刘起等残疾人画家东渡日本参加中日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就在先生去世前几天的2002年12月26日,先生还参加了大连市残疾人艺术展,这是先生离开前参加的最后一次公益活动。

在我们的成长中,得到过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很多人成为大连残青的领路人:著名作家高玉宝、邓刚、素素、唐晓波、阿拜等,为残疾青年讲授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创作;文化媒体名人杨道立、张嘉树、徐横夫、宁岗等,或用音乐欣赏和歌词创作培养残青兴趣爱好,或用文字记录大连残青成长的足迹;还有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李玉堂老师、辽宁师范大学刘大鹏老师等,了解残疾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利用业余时间为残疾青年授课而不取报酬;在大连市“强者之歌”歌词创作笔会上,已故的著名词作家宁岗老师辅导残疾青年创作歌词,和很多残疾青年文学爱好者成为忘年交。

30多年来,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伴随大连残青走过风风雨雨的那些引路人。如今,“大连残青”这面旗帜仍在薪火相传,“大连残青”的故事仍在续写精彩。每当回首大连残青创业的那段历程,无数感动犹在,无数激励犹存,所有的关爱和鼓励都化为最美丽的珍珠,值得我一生一世去品味、去珍藏!

【作者简介】

李扬,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