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自中焦胃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来沿着胃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再从肺系横向侧胸部浅出体表,至腋部,沿上臂内侧前缘,至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侧至食指桡侧端,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3-1)。

图3-1 手太阴肺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肺、大肠等相关脏腑疾病,以及头面、五官、喉咙、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中府 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可灸。

2.尺泽 合穴

【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孔最 郄穴

【定位】微屈肘,掌心向上。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血,鼻衄,咳嗽,潮热,咽喉肿痛,痔疾,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口眼斜,牙痛,腕臂痛,落枕。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5.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6.鱼际 荥穴

【定位】在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小儿疳积,腕掌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二、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膈肌,从胸至腹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腋部,沿上臂内侧,进入肘中,向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图3-2)。

图3-2 手厥阴心包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曲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热病,中暑,胃痛,吐泻,肘臂疼痛。

【操作】直刺0.8~l.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郄门 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癫痫,呕血,咳血。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癫痫,失眠,偏头痛,胃痛,呕吐,呃逆,热病,上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掌侧远端横纹的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癫狂,疮疡,胃痛,手腕痹痛,胸胁胀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5.劳宫 经穴

【定位】在手掌,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

【主治】心痛,中风昏迷,口疮,口臭,鼻衄,癫狂痫证。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三、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连接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直行的经脉,从心系上行至肺,斜走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手掌内侧,到小指桡侧末端(图3-3)。

图3-3 手少阴心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少海 合穴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头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尺神经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2.通里 络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头昏目眩,目赤,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3.阴郄 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吐血,衄血,骨蒸盗汗,腕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4.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证。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5.少府 荥穴

【定位】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

【主治】心悸,胸痛,痈疡,小便不利,阴痒,阴痛,小指拘挛,掌中热。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四、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第1、2掌骨,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上,向后与诸阳经在大椎穴处交会,向下进入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两脉交叉,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鼻孔两侧,再上行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3-4)。

图3-4 手阳阴大肠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鼻、齿、咽喉、胃肠疾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合谷 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全身诸痛症,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咳嗽气喘,滞产,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5~1寸,或深刺透后溪;可灸。

2.曲池 合穴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热病,目赤齿痛,咽喉肿痛,肘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风疹,腹痛吐泻。

【操作】直刺1~1.5寸,或透刺少海;可灸。

3.臂臑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肩臂疼痛,颈项拘急,瘰疬,目疾。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5寸;可灸。

4.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0.5~1寸,或深透极泉,或向下斜刺1~2寸;可灸。

5.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鼻炎,鼽衄,口,面肿,面神经麻痹等。

【操作】直刺或向内上斜刺0.2~0.5寸;或向外上平刺1~1.5寸;禁灸。

五、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起始,沿着上肢外侧中线,到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的后面,前行进入缺盆,分布胸中,散布络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入属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上行,出缺盆,经颈外侧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由此屈曲下行到达面颊,至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上关穴的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图3-5)。

图3-5 手少阳三焦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部、耳、目、咽喉疾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中渚 输穴

【定位】在手背部,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耳疾,目赤,咽喉肿痛,热病,手指屈伸不利。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2.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颊部肿痛,耳疾,热病,胸胁痛,上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支沟 经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热病,耳疾,胁肋痛,肩背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5.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疾,口,牙关紧闭,瘰疬,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6.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眼睑动,目眩,齿痛,癫狂痫证。

【操作】平刺0.5~1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背尺侧缘之腕部,沿上肢外侧后缘,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经大椎入缺盆,联络心脏,贯穿膈肌,经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上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目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图3-6)。

图3-6 手太阳小肠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耳、咽喉部疾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尺侧掌远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目疾,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痫,盗汗,手指及肘臂挛急。

【操作】直刺0.5~0.8寸,或向合谷方向透刺;可灸。

2.养老 郄穴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3.支正 络穴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胛痛,手臂麻痛,瘰疬,耳疾。

【操作】直刺或向外斜刺1~1.5寸;可灸。

5.臑俞

【定位】在肩部,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操作】直刺1~1.2寸;可灸。

6.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疼痛,乳痈,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7.曲垣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肩胛背部疼痛,拘挛。

【操作】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0.3~0.5寸;可灸。

8.肩中俞

【定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唾血,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七、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方,沿胫骨内侧缘,经膝股内侧的前缘,入腹,属脾脏,络于胃,上过横膈,挟行咽喉部,连于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图3-7)。

图3-7 足太阴脾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足趾痛,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尿血、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多梦,癫狂,烦心善悲,尸厥,慢惊风,胸满,腹胀,暴泄,心痛,咳吐,咳逆,喘息。

【操作】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腹泻,多饮,水肿,心烦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足痛,足肿。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三阴交

【定位】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月经不调、崩漏、经闭、不孕、滞产、赤白带下、癥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睾丸缩腹、疝气、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地机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痛经,月经不调,女子癥瘕,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操作】直刺 0.5~1寸;可灸。

5.阴陵泉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阴挺,带下,膝痛。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6.血海

【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湿疹。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八、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足大趾丛毛部,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至内踝前,上行沿胫骨内缘,膝关节和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夹行于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着气管的后侧,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口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脏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3-8)。

图3-8 足厥阴肝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行间 荥穴

【定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目赤肿痛,足跗肿痛,头痛,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小便不利,高血压。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斜,胁痛,腹胀,呃逆,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蠡沟 络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腹痛,小便不利,疝气,足胫疼痛。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4.中都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胁痛,腹胀,小腹痛,胫寒痹痛,恶露不尽,疝气。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5.膝关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6.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脏会)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胀,泄泻,胸胁痛,痞块。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九、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出于足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出腘窝内侧,上行股部内侧后缘,通过脊柱,属肾,络于膀胱。其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经过肝和横膈,进入肺脏,沿喉咙,挟舌根两旁。它的支脉,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图3-9)。

图3-9 足少阴肾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肾、肺、咽喉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涌泉 井穴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在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下肢瘫,头晕,眼花,耳鸣,咽喉痛,舌干,失音,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狂,昏厥。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然谷 荥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带下,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小儿脐风,消渴,下肢痿痹,足跗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肿痛,癫痫,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5.阴谷 合穴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十、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退出来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再向后沿腮后方,出于下颌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至耳前,沿发际,至额颅部。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至人迎,沿喉咙入缺盆,向下通过膈肌,属于胃,络于脾。另一支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至乳房内侧,再向下夹脐,进入毛际两旁气街部;另一支脉,从胃下口,下循腹里,至气街与直行的经脉会合,由此下行经大腿前侧,下膝中,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足背,进入第2趾外侧端;另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足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入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图3-10)。

图3-10 足阳明胃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四白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眼睑动,口眼斜,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 斜刺0.2~0.3寸;可灸。

2.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口眼斜,流涎,眼睑动,齿痛颊肿。

【操作】向颊车斜刺或平刺0.5~1.5寸;可灸。

3.下关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面痛,齿痛,牙关开合不利。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动,视物不明。

【操作】平刺0.5~1寸。

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呕吐,月经不调,疝气。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6.梁丘 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7.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脾胃系统疾病,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8.丰隆 络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

【主治】喘咳,痰多,咽喉肿痛,头痛,眩晕,呕吐,便秘,癫狂,善笑,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 1~1.5寸;可灸。

9.内庭 荥穴

【定位】在足背,第2、3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鼻衄,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外眼角,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项至第7颈椎,经肩部,进入缺盆部。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到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向下至大迎,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面颊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胸中,通过膈肌,络肝属胆,沿着胁内,出于气街,经过阴毛部,横入髋部。

缺盆部直行的经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下肢外侧下行,抵绝骨,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4趾外侧端。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1、2跖骨间,出大趾端,返回来通过爪甲,在足大趾背上的丛毛部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图3-11)。

图3-11 足少阳胆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三)常用腧穴

1.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畏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斜。

【操作】向后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完骨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齿痛,口眼斜,癫痫,失眠。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3.风池

【定位】在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斜,疟疾,热病,感冒。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4.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

【操作】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可灸。

5.带脉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腹痛,腰胁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6.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操作】直刺2~3寸;可灸。

7.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8.阳陵泉 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9.悬钟 八会穴(髓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腰腿痛,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疼痛,脚气,腋下肿。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0.丘墟 原穴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外踝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疝气,目赤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定位】在足背外侧,足第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5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足跗肿痛,偏头痛,目眩,乳痈,胁肋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经脉,从头顶内络于脑,复出项部,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另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另一支脉,从左、右肩胛内侧分别直下,经过臀部,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方,沿第5跖骨,至小趾的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图3-12)。

图3-12 足太阳膀胱经

(二)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项、背、腰、下肢疾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背部腧穴主治其相关脏腑疾病。

(三)常用腧穴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主治】视物不明,近视,夜盲,目眩,胬肉攀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3~0.5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瘫,眉棱骨痛,膈肌痉挛。

【操作】平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3.大杼 八会穴(骨会)

【定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肩胛痛,颈项强痛,头痛,目眩,鼻塞,发热。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胸满,鼻塞,盗汗,咽喉痛。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癫痫,梦遗。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6.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胁痛,脊背痛,黄疸,目疾,吐血,衄血,癫狂。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7.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胁痛,腋下痛,黄疸,口苦,咽痛,肺痨,潮热。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8.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饮食不化,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9.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饮食不化,呕吐,腹胀,肠鸣,泄泻。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0.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腰膝酸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1.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腰脊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痔疮。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12.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下肢不遂,小便不利,痔疾。

【操作】直刺 1~2.5寸;可灸。

13.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脊疼痛,腘筋挛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腹痛,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疔疮。

【操作】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14.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阴痛,痔疾。

【操作】直刺1.5~3寸;可灸。

15.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腰腿痛,下肢拘挛疼痛,痔疮,便秘,脚气。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6.昆仑 经穴

【定位】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腰骶痛,肩背痛,足跟肿痛,难产,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17.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失眠,痫证,癫狂,腰腿痛,足踝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18.至阴 井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指寸)。

【主治】胎位不正,难产,头目痛,鼻塞,鼻衄,足下热。

【操作】浅刺0.1寸;可灸。

十三、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

本经起始于骶尾部的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柱的内部,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向前下行至鼻柱,经人中,止于上齿龈(图3-13)。

图3-13 督脉

2.功能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诸阳脉相连,又称为“阳脉之海”。

3.常用腧穴

(1)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2)命门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虚损腰痛,角弓反张,遗尿,尿频,泄泻,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胎屡堕,手足逆冷。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至阳

【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腰背疼痛,脊强。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4)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项强,肩背痛,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黄疸,风疹。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5)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角弓反张,癫狂,痫证,癔症,耳鸣,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6)神庭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翳,鼻渊,鼻衄,癫狂,痫证,惊悸,失眠。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7)水沟

【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中风,晕厥,牙关紧闭,暑病,癫狂,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齿痛,口,挫闪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不灸。

(二)任脉

1.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前正中线上行到达咽喉,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图3-14)。

图3-14 任脉

2.功能

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与诸阴脉相连,又称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对女子月经、胎孕等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3.常用腧穴

(1)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恶露不下。

【操作】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2)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主治】少腹痛,癃闭,尿频,泄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眩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0.8~1.5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3)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虚弱。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4)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绕脐腹痛,泄泻,脱肛,水肿,妇人血冷不受胎。

【操作】禁刺;宜灸。

(5)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肠鸣,泄泻,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癫狂。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6)膻中 心包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膈。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7)天突

【定位】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

【操作】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后缘,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方刺入0.5~1寸;可灸。

(8)廉泉

【定位】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针尖向咽喉部斜刺0.5~1寸;可灸。

(9)承浆

【定位】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齿龈肿痛,流涎,暴喑,面肿,口舌生疮。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三)冲脉

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通行上下,上灌于头面各阳经,下渗灌于下肢各阴经。冲脉、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故称“一源三歧”。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关系密切。

(四)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带脉围腰一周,循行于躯干部的经脉都受带脉约束。

(五)阴跷脉、阳跷脉

阴跷脉起于足跟部,沿足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于冲脉。阳跷脉起于足跟部,沿着足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阴跷脉、阳跷脉能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功能。

(六)阴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起于各阴经交会之处,阳维脉起于各阳经交会之处。阴维脉、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十四、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主治】头痛,眩晕,偏瘫,失眠,健忘,癫狂,痫证,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2.印堂

【定位】在前额部,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头痛,头晕,鼻炎,鼻衄,目赤肿痛。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太阳

【定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牙痛,口眼斜。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安眠

【定位】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5.颈百劳

【定位】在颈部,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颈项强痛,咳嗽,气喘,自汗,盗汗。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二)躯干部穴

1.定喘

【定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痛,落枕。

【操作】直刺,或偏向内侧刺0.8~1寸;可灸。

2.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主治】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3.腰眼

【定位】在腰部,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频,虚劳羸瘦,妇科疾病,消渴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三)四肢部穴

1.十宣

【定位】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主治】指端麻木,咽喉肿痛,昏迷,晕厥,热病,中暑。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八邪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痛项强,咽痛。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个穴位,左、右共4个穴位。

【主治】急性腰扭伤,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4.外劳宫

【定位】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主治】颈椎病,落枕,偏头痛,手指麻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5.八风

【定位】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4穴,左、右共8个穴位。

【主治】牙痛,头痛,足跗肿痛,脚弱无力。

【操作】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6.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关节痛。

【操作】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7.鹤顶

【定位】在膝上部,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痛,鹤膝风。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