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白话碑集录(修订版)
- 蔡美彪编著
- 1809字
- 2024-10-30 02:01:46
9.汲县北极观懿旨碑(1245年)
皇帝福荫里公主皇后懿旨①,道与卫州达鲁花赤、管民官、管匠人官员每者:
据汲县城隍庙北极观、刘村岱岳观、山彪村长春观,俱系燕京大长春宫掌教真常李真人②的宫观,那底俺每不是功德主那是么③。教大众在意住持④,与皇帝、皇后、太子诸王、诸子告天念经祈福祝寿万安者⑤。应系有□赡(?)观地土、园果、房屋、孳畜,不得教人强行夺□□过往一□使臣往来军马并诸色人等不得观中安下搔扰。如有违犯□人,照依先降皇帝圣旨治罪施行者。
右付卫州汲县北极观常住收执⑥。准此。
乙巳年五月初十日,图剌里写来⑦。
赐紫金冠纯真大师王志坦⑧。
□□岁□月十日。知观李志纯上石。
题解:
碑拓据艺风堂旧藏,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缪目》卷十五著录,误题“北极观圣旨碑”。纪年题“乙巳年五月初十日”系懿旨书写年月。碑在河南汲县。
注释:
①“懿旨”系据蒙古语借词还原为汉语。“公主”译自蒙古语“别吉”(begi),是皇室贵族女的通称。“皇后”译自蒙古语哈敦(hatun),源于突厥语可敦,是汗妻的称谓,也是贵族夫人的通称。《蒙古秘史》音译“夫人”,又译“妇人”(见第54节)。《蒙鞑备录》记成吉思汗第三女阿剌海公主,“俗曰别吉夫人”。“公主皇后”是汉人对“别吉夫人”或“别吉哈敦”的异译。
此懿旨颁给卫州官员。金代卫州治汲县,为滑州支郡。《元史·太祖纪》载太祖十五年(1220),“东平严实籍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濬等州户三十万来归”。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分封,东平府户拨赐皇族贵戚,内有公主二人。成吉思汗长女果真(又译火臣、豁真)及三女阿剌海。《元史·食货志》载赵国公主阿剌海位下丙申年分拨高唐州二万户,昌国公主果真位下丙申年分拨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户,地名失载。此碑“公主皇后”懿旨颁给卫州官员,表明卫州是公主的封邑。这位“公主皇后”很可能就是果真“别吉哈敦”。
河南孟州灵都宫亦有“公主皇后懿旨”刻石。本书未收。《道家金石略》收入,题庚戌年(1250)五月,在北极观懿旨颁发五年之后。两懿旨之“公主皇后”应是一人。
成吉思汗建国九年(1214),围攻金中都。金宣宗献卫绍王允济女加号岐国公主求和。《金史·宣宗纪》称为“公主皇后”,是金国公主,不是蒙古公主,也没有成为蒙古“皇后”。拉施特《史集·成吉思汗纪》载有四皇后“公主哈敦”()(中译本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9页),当是得自传闻,并不可信。《元史·后妃表》记载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后妃名氏,并无其人。
《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自皇后斡耳朵过河西行,“夏汉公主皆送寒具”。王国维校注以为汉公主即金岐国公主,夏公主即太祖四年(1209)夏襄宗献女察合。两人都是邻国败降求和奉献之女,《长春真人西游记》称“夏汉公主”不称“公主皇后”。她们另住一处,不属四斡耳朵,也与卫州无关,不可能向卫州官员发布懿旨。
②“真常李真人”即真常真人李志常。随丘处机西行归来后,随住燕京长春宫。太宗十年(1238)继尹志平为全真掌教。“李真人的宫观”即李志常掌管的全真道观。
③“是么”,反诘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是那些人的功德主是什么。
④“大众”,源于佛家语,佛以外的僧众概称“大众”。此处借用来泛称道众。
⑤“皇帝”“皇后”“太子诸王”都是汉语意译比附。元朝建号以前,译文与建号后多有不同。此下碑拓磨泐之字,不依元代译例拟补。
⑥此懿旨护持汲县北极观、岱岳观、长春观等全真道观,发付北极观“常住收执”。“常住”即常在,意为长期收执。蒙古语此词或直译为“执把行的”,同义。
⑦“图剌”地名,不能确指。或在蒙古三河源头土兀剌河汗廷附近。火臣(果真)公主嫁亦乞列思部孛秃,见《元史》卷一一八《孛秃传》及卷一〇九《公主表》。孛秃从征西夏,病死。火臣未见再嫁,当居于漠北汗廷。年月处刻有汉字篆书“公主皇后之印”,当时无此制度,当是立石人拟作。
⑧王志坦,全真道士。事迹见《甘水仙源录》卷七高鸣撰《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略谓甲辰年(1244)夏五月从李志常北上,拜为大度师,以祈禳河禁济人,其疾病药石不可为者,假符或以袂拂之,罔不立验,咸畏其服。如此留居阙廷者六年,还燕为教门都提点。又称“燕去和林千六百里有奇,凡赴十有七,驰驱寒暑略无艰苦”。北极观公主懿旨写于乙巳年(1245)五月,即王志坦去漠北汗廷行医传教一年之后。依据当时“面谕”“传谕”的惯例,此懿旨当是由王志坦传谕,故刻石在旨后署名。
王志坦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继任全真掌教,至元九年(1272)病死。详见前引高鸣碑铭。
汲县北极观懿旨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