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致辞

欢迎各界朋友、社会有识之士接受我们的邀请来到渤海之滨、中国历史名城天津,参加我们今天组织的“中国宗教学五十人高层论坛”,以望海临风的开放、开阔、开拓姿态及视野来讨论“宗教与文化战略”问题,共同吟唱我们关注中华精神文化发展、探求宗教社会定位的海滨音诗。这次研讨座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联合召集主办,旨在集思广益、群言献策,呼唤良知、彰显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化重建中获得在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构设理想、有效之文化战略上的睿智和洞见。

在最近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些颇为偏激的观点和引人担忧的主张,这实际上对中国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带来了潜在的伤害和隐藏的危险,在当前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会混淆视听,造成误导,甚至会增加我们和谐发展的难度,带来本可避免的麻烦。因此,为了对这种危机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崛起和发展顺利、畅快,少走弯路、少有曲折,我们深感有必要冷静、清醒、全面、智慧地思考、讨论“宗教与文化战略”问题,使我们的社会文化在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上有更明智、更有利的选择和取向。

在宗教对于中国社会文化战略的意义上,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教是其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以及中华文化多元通和、社会一统的传统及现实,应该意识到并且努力争取实现这一良性发展:把宗教从社会存在、文化意义、精神影响和政治归属上全面纳入我们社会的整体建构和一统体系之内,防止宗教因被误解、冷落、忽视、排拒而出现在我们社会中及对我们社会本身的“异化”或“恶化”。今年年初我在全国宗教局长工作会议上呼吁,对于我国的宗教,我们一定要“拉进来管”、避免“推出去乱”。所以,我们有必要构设、调整好我们关涉宗教的社会举措、政治策略和文化战略,力争在我国形成如下发展态势,即当宗教作为政治力量时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当宗教作为社会系统时应该成为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有机构建,当宗教作为文化传承时应该成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当宗教作为灵性信仰时应该成为我们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只有通过这种努力,我们才有可能防止宗教被“异化”“他化”“外化”和“敌化”。

从复杂、多元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发展来看,留给我们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时间已不很多,宗教出现嬗变、“流俗”和“物化”的危险也在加大,社会的偏见还可能促发宗教的某种隳沉;一旦出现宗教在我们现实存在的“非精神化”或“非超然性”变迁,一旦宗教走向“离心”之路或“另类”选择,中国就有可能进入“多事之秋”、遇到宗教及民族问题深层次危机的爆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警世良言。所以,我们应营造中国社会以平常、正常之态来看待和善待宗教的良好氛围,让宗教以其“神圣”“道德”“超越”之维来关心、支持并热情、主动地直接参与我们的社会及文化建设,成为我们社会基层群众安身立命、和谐生存的精神支柱之一,成为我们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催化剂和保护层。对于宗教在中国社会正常、健康而良性的发展,今后的十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我们呼吁并感谢社会精英阶层、各界有影响的人士为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的积极、有利发展体现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展示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气神。为了这一目标,我们的这次研讨将讨论“宗教、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战略”“宗教共同体与人类文明”“宗教、信仰复兴与中国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的认知与认同”等议题,此外,我们不仅组织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这样一个体现历史厚重及近现代社会变迁之地的学术讨论,还想让大家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但也是影响到中国现代宗教理解的关键人物之一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去体悟、反思这一运动及其宗教关联,并且到泊于滨海的基辅航母上以洞观国际风云变幻的视域及境界来提出我们向中国社会的建言、倡议。

最后,衷心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预祝我们的研讨圆满成功!

(本文为2012年9月19日在天津“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五十人高层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