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别于以往政治制度史研究中以职官制度为核心的研究理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借助传世与出土文献中保留的中央、基层行政文书,分析文书运转程式,探讨各级行政机构对政务的处理方式、裁决程序,成为新的学术动向。唐宋史学人提倡“走向活的制度史”,秦汉史学人则借助出土简牍中的官文书,展现帝国各级官僚机构的文书流转,开展“文书行政”的研究。

1996年,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历代官署分布区出土近14 万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数量超以往全国范围内出土简牍的总和,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名籍、账簿、官文书;官文书主要是孙吴临湘侯国行政档案,兼有长沙郡等其他行政机构的文案,本书欲以其揭示的临湘侯国为例,探讨三国孙吴政权统辖下、江南区荆南地方一个县级机构的行政传统、官文书制度与文书行政现实。

由于简牍出土时受到扰乱,本书运用古文书学的手段,探索新方法,对零散刊布的竹木牍官文书进行分类集成,对散乱的官文书简册进行复原整理;在最大限度还原吴简官文书原貌之后,通观簿书与官文书,对吴简的性质、行政级别等基础问题进行辨析,指出简牍为吴大帝孙权嘉禾年间(232—238)临湘侯国文书档案群;继而依据复原成果,透析侯国内部、外部上、下行及平行官文书的类型、格式、用语,揭示孙吴县级官文书的运转机制与特点;统合简、牍官文书的流转程序,还原侯国内部定期事务的办理程序与不定期事务的应对机制;借助上述工作,拼合出一副三国时代江南县级文书行政的蓝图。经研究发现,在三国孙吴,县廷诸曹是基层文书的主要制作与承载者,而门下是公文运转的枢纽,这一现象可作为六朝公文运行机制的渊源。

本书完成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25年之后,这批简牍的保护、整理工作已临近尾声,但研究工作,尤其是围绕其中刊布较晚的官文书的整理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书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在吴简学领域,推进官文书整理及文书行政研究;在三国史领域,以自下而上的视野考察孙吴政权的统治秩序;在制度史领域,引入“活的制度史”理念,动态观察文书流转及行政过程。本书对吴简的整理与研究,也将为新时期长沙、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古井简牍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借鉴,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官文书整理 基层文书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