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全面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研究构建一套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发挥指标体系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十四五”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着眼于提升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市化可持续,其政策着力点应立足于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化改革与开放、保障人民参与分享发展成果。

一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

熊彼特“创新”的根本是企业家重新引入要素和商业模式构建“生产函数”,企业家是创新的主力。而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仍然“不到位”。央企、本地国企、外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四分天下”的格局基本没变,存在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活而不大的现象。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存在结构性不均衡,传统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但新经济领域缺乏龙头企业,也缺乏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而创新创业活跃度不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需进一步优化。

创新物种少,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存在不少“堵点”。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产学研结合还不通畅,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之间还不协调不配套,有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需强调产业的集中性创新,又要增加多样性,并通过强化市场竞争,“能力贴现”替代资产抵押,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创新,促进创新和创新转化相结合,加快创新生态构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科技投入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加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推动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高速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变中国品牌为世界品牌。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要求从以总量扩张为主向以结构优化为主转变,立足整体质量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消除区域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面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需要市场发挥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监督协调,提高财政、产业、土地、环保、人才等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三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不断促进消费升级,对于健康、养老、休闲、文化等需求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对居民的影响将不断上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生态建设,打造高品质健康生活。

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养老护理、旅游疗养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服务业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高品质健康生活相关产业,全力推进行业发展。保障相关土地供给和金融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破除各种体制障碍。

提高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民族团结的文明之乡。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支持开发高品质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消费品牌,促进文化行业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 深化改革与开放

推动人力资本消费的供给侧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消费升级已经不是所谓物质的“生理”满足,而是人们服务需求的升级,更准确的描述是消费者自我主动配置“生活高质量消费与提高自我人力资本消费(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娱乐、社交等)匹配”的新消费者选择阶段了。抓住这一阶段人民消费需求的转变,率先在“科教文卫体养老”等广义人力资本的消费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多样化需求。

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是服务业开放。因此,顺应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抓住可贸易服务业全球化的历史性机会,借着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可贸易服务业,以此来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转型、科学发展”,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和途径。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在于知识生产部门提供新生产要素,这有赖于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借助新体系,中国可以从两方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将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移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通过边际产业在外围国家的运作获得直接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再进口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减少贸易摩擦,降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经济升级到更高的产业梯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五 保障人民参与分享发展成果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享发展,让人民分享发展的成果。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保证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优化收入分配环境,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人群差距和区域差距。

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出台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正义为出发点,要着眼于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不厚此薄彼。加强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的顶层设计,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实现有质量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执笔人:张小溪、袁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