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象

“道”是大易哲学的实质内容,“象”“术”与“数”是表达“道”的方式。如以一个生命体作譬,“道”是大易的灵魂,“象”“术”与“数”是它的三种化身,而三者之中,“象”则最为重要。

所谓“象”,即今日所说的思想符号。大易哲学之有象,是人类文化创作中之奇迹。世界上任何哲学思想,到今天为止,主要的表达方式依于语言和文字两种,至于符号和图像,只是偶被采用,作为语言和文字的辅助,没有完全以一系列的符号或图像表达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者;有之,便是大易哲学。大易之当初发明象,自是由于彼时文字尚未诞生,原出于不得已而为,但这一系列的象既经发明之后,乃发现其表达哲学思想,确有殊胜之处:第一是简明。所有卦象、卦图不出两个基本符号“”与“”,涵盖宇宙万物的大道理也就包含在这两个简明的符号中。第二是变通灵活。借卦象之相反、相错、上下、消长等情状,将甚深精微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来,十分便利而妥当。第三是整齐而美观。以整齐故,透过许多图象排列,乃见宇宙之谐和、均衡与秩序;以美观故,乃使人把玩思索之不厌。这几个优越条件奠定了象的重要地位,因而到了后来,虽然文字已经制作通用,终不能取其地位而代之;且在文字叙述哲理的对照下,越发使人感到象的简而能赅的可贵。象遂成了大易哲学的主要表达方式,文字的功用反落在后面了。

象的种类,可以大分为八卦、六十四卦及各种形式的卦图三类,也代表着大易哲学发展的前后不同时期。八卦是伏羲氏的哲学,六十四卦是周文王的哲学,孔子承袭之,各种卦图则为孔子以后各易家竞立之新说。虽然如此,大易哲学大成于孔、老二氏,但伏羲的八卦与文王的六十四卦是孔、老哲学的基础,而后来各种卦图之作,实周旋于伏、文、孔、老思想之中,各为一枝一节的引演。是以在本节中,笔者拟将八卦哲学及六十四卦哲学分做介绍,由是读者一方面可以分别认识到伏羲氏与周文王的哲学内容大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老二氏如何在伏、文之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至于后来各种卦图,以其繁多故,只好引录其重要者若干,附以必要之说明,无法也无须一一引录详述了。

一、伏羲氏八卦哲学

在本书的前言中,已说到过伏羲氏的时代,并引录了他的八卦。本来,在那么遥远的古代,人类文化尚在苍苍茫茫夜色笼罩之下,神奇地出现了这么一系列卦象符号,这件事本身便带着惹人置疑的色彩。现在,更以成系统的哲学理论来解说这些卦象,难免会有人认为是“以今人之心,劫掠古圣之意”。不过,笔者不敢如此,此下所叙述的八卦哲学,系根据十翼之文,乃孔子据周文王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而“赞”;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则又根据伏羲氏的八卦而“演”,所以推究到底,八卦之为哲学思想符号,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将伏羲氏其人及伏羲氏画卦其事的详情细节,交给历史学家去理会,现在且来论说八卦哲学。

十分珍贵的是,《易经·系辞传》中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八卦哲学的资料。资料之一是对“象”的说明:


八卦以象告。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这是说象代表着甚深的哲学思想(“赜”义为深)。资料之二是透露伏羲氏当初画卦的由来:


古者包牺氏(按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说伏羲氏当初画卦,乃起源于观察、归纳等思考活动,以成其哲学思想。资料之三是画卦的程序: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说八卦的画成,乃自太极始,逐步画成功,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列出八卦的产生次序如下: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资料之四是八卦哲学的内容: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这是说前面的卦象不是死板的符号,而是代表宇宙间流行的作用。

由以上见于《易经·系辞传》中四方面的资料,无可置疑地,已经鲜明呈现了八卦哲学的轮廓。“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的“一”字即为太极的符号“”。伏羲氏仰观、俯察、远取、近取,见宇宙间万物虽然各具异相,然而却有一共通之性,那便是“动”,万物无不在变动中,变动的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普遍存在的作用,它流行在宇宙万物之间,形成了万物的差别相,故万物看来都是宗于或取正于此一大动的作用(“贞”者,正也)。伏羲氏于是画下了符号“”,象此一大作用;后人称之为“太极”,正言其为宇宙根源的意思。

太极“”的画成,是一件大事。就伏羲氏而言,他并非有意于创造哲学思想符号,只是当时未有文字,他随手画下一个最简单的符号来代表他的思想罢了。然而,惊天动地的事便产生在这无意之间,这才叫作真正的“天真”,人类前此亿万年心智的发展至此已届成熟,借伏羲氏第一次崩现开来。伏羲氏并不知道他做了“了不起”的事,然而他确实做了“了不起”的事。后来的中国人敬慕于他这伟大的一画打开了人类理智思考之门,称之为“一画开天”。

画太极“”,是伏羲氏的第一步工作,同时,就在他观察万物变动之际,他也发现到万物之变动,并非乱流冲撞,而是有规律地动。日升月降,寒往暑来,春荣秋谢,生长老死等天上人间的现象,显然是两种作用在相对交替流行。有动而升、而往、而进、而生长,即有动而降、而来、而退、而衰老继之;换言之,任何变动,均有其反作用的变动。伏羲氏发现这一正一反两个作用,原是太极“”周流的表现,整个来说是一,分开来说是二,他为了表示出太极之有反作用,于是就再创造了一个符号——“”。“”是两个短横,表示第二个动的作用,即“反动”的作用,这正反二作用“”与“”,则被后人称为“两仪”。两仪“”与“”在本质上即太极“”,而在思想层次上,则太极之“”为第一层义,“”与“”为次一层义,是为“太极生两仪”。“”之符号被称为阳,“”之符号被称为阴,宇宙万物一切变动,无非此一阴一阳的流行消长,无不同具此阴阳二性,故《易经·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与“”既为万物同具之二性,伏羲氏便进而表现此一思想,他将“”与“”放置一起,成“”与“”两种不同的符号,然后再将“”重画成“”,将“”重画成“”,仍代表阴阳二作用,由是遂再产生出四个符号来,即“四象”。四象“”的意义,在于说明阴阳二作用及其相交而成物,哲学思想由此落降在物上。

思想符号发展至此,依理,应该告一段落了,可是伏羲氏并未停止,他将两画的四象再增加一画成为三画象,如此遂又出现了八个符号——。这被后人称作“八卦”的八个符号,古籍中并未告诉我们何以必然要从四象变来,但我们却可以推想得出,因为四象虽然已经表现出了万物各具阴阳二性,然而代表此思想的两个符号“”与“”,看来是阴阳各半的均衡状态,而事实上万物所具的阴阳二性是不均衡的,也永远不会有均衡的静止状态,原因是阴阳两大作用总在流行变动中;也正由此故,万物才有变化。八卦的象,每个象三画,是奇数,无法均衡,自然表现出不均衡的情状。于此,足见古圣哲思之精到。

上面简要地叙述了八卦哲学的内容及其发展情状,笔者是以生物学上处理古代化石的办法做榜样,根据由《易经·系辞传》所得的化石骨骼的间架,做外形体貌上的添补,自觉是客观合理的。

那么,现在我们问: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哲学思想,会有如何的感想呢?笔者想至少会想到以下几方面吧:

第一,八卦所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粗略,但确已把握到了宇宙的本质,并树立起宇宙生成的大间架。

第二,这一思想体系融通了理性界与现象界的统一,中国哲学心物合一的精神,自此开始便已建立。

第三,伏羲氏之建立其哲学,乃由观察开始,然后进入理性思考,做深入探求,复归而印证于现象界事物。其间无丝毫神话玄虚,甚至于不用假设。

第四,哲学思想体系不止于“四象”,而止于“八卦”,以表现万物阴阳不均衡之义终,尤令人心折。

第五,以至简单的符号赅宇宙万物之理,明白而成系统,人类哲学界迄今未见其匹。

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一哲学做评价呢?这是公元前48世纪时的产品,这一评价只有留给读者诸君去思量了。

最后,尚有几个不得不提出说明的相关问题:

第一,八卦的思想符号固然是象宇宙万物之“道”,但由于将此道落实到万物之故,每一卦又各有其物界的取象,那就是:为天、为地、为雷、为风、为水、为火、为山、为泽。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者只不过是选取出来作为万物的代表,表示思想理论之与万物合一。但八种取象却不是随便配合的,各与其卦象有必然的关系。这一部分,笔者曾详细解说于拙著《先秦易学史》一书中,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八卦也各有其名称,即为乾、为坤、为震、为巽、为坎、为离、为艮、为兑。这八个名称之立是文字发明以后的事,但是每一名称从文字学上剖析,都与该名称的卦象所代表的哲学思想相应。这一部分也请读者参看拙著《先秦易学史》中“八卦名称之释义”一节。

第三,关于八卦的排列,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先秦易学史》中也曾专节讨论。伏羲氏当初的排列次序,后世无传,依照《易经·说卦传》中言象数章的排列,该是:(1);(2);(3);(4);(5);(6);(7);(8)。这次序也正是笔者前面所述,依照八卦哲学思想的发生次序,故我们应以此为伏羲氏当初的原卦序。至于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序,是宋代邵康节的排列法,此附于《说卦》中“天地定位”一章而立。

二、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哲学

周文王根据伏羲氏的八卦,进一步发扬易学思想,史称“文王演易”。“演易”的主要工作是将八卦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卦,以及在每一卦每一爻之下各系以卦辞及爻辞。周文王原是要创建一种筮术,占断吉凶,以应当时神道社会之需,他的重卦及作卦爻辞,意在以卦象中所含的哲学思想作为筮术占断的依据,因八卦的象太少、不足用,才重为六十四卦。但八卦所包含的奥义无穷的哲学思想,本由于卦象少而只能粗略地表现其大体,今经文王将卦象增多,可说是正适合其需要,于是易学遂进一步得到发扬。就本质上说,六十四卦哲学即是八卦哲学,只是思想发挥得更为精微,更为落实到人生,同时由于筮术的推行,易学乃由一门纯理论思考的学问,逐渐走上致用之路。所以周文王六十四卦哲学是易学表现其实用价值之始,孔子后来即由此更上层楼,将易学整个用在经营人道上。

有关六十四卦象上的基本知识,不得不略做介绍,兹分为以下几项说明:

第一,六十四卦为八卦相重而成,每卦六爻,下三爻称下卦或内卦,上三爻称上卦或外卦。下卦为本,故称“贞”,上卦为末,故称“悔”。例如:

第二,六爻上下称“位”,由下而上,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爻,乃取“物由下生”之义。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例如:

第三,卦之初、三、五爻所在称阳位,二、四、上爻所在称阴位,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者,为“当位”“得位”“正位”等;反之,则为“失位”“位不当”“非其位”等。例如:


小畜 卦辞言:“亨。”

《彖传》解释谓:“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指六四爻得位。

九五爻辞:“涣王居,无咎。”

《象传》解释谓:“王居无咎,正位也。”

六三爻辞:“包羞。”

《象传》解释谓:“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爻辞:“田无禽。”

《象传》解释谓:“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第四,凡二、五两爻之位称“中”。例如:


九二爻辞言:“贞吉。”

《象传》解释谓:“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六二爻辞言:“引吉,无咎。”

《象传》解释谓:“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第五,凡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阳爻异,则称“应”或“与”;如阴阳爻同,则称“无应”或“无与”。例如:


九四爻辞:“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传》解释谓:“虽不当位,有与也。”

同人 卦辞:“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传》解释谓:“中正而应。”指九五、六二两爻。

九二爻辞:“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传》解释谓:“井谷射鲋,无与也。”


以上所列,为最主要之条例,其他如阴爻据阳爻之上为“乘刚”,阴爻在阳爻之下为“遇刚”或“承刚”,阴阳爻比邻称“比”“接”或“际”,初爻在爻辞中或言“下”“本”“卑”等,上爻在爻辞中或言“上”“末”“亢”等,已不需一一列举,读者可参阅《易经》原文。

上面这些随六十四卦的产生而起的新说,都不能算是哲学思想,只是卦象上的基本知识。要认识周文王的哲学思想,需要从两方面看:一是透过上述这些基本条件的变通运用去认识;一是玩索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前者写起来太复杂,因为六十四卦各具异象,三百八十四爻各有不同的时、位、中、应等关系,尤其是自孔子赞易以后,文王与孔子的易说已融合为一,所以笔者将这一主要部分并入后文孔子的易学中一起叙述。今则仅举文王的六十四卦排列,这样固然不能得文王哲学之详情,但也可看出其大体要义。

文王卦序是卓绝智慧的表现,六十四卦虽是根据伏羲氏的八卦而来,但这个卦序中所包含的深远而周全的哲学思想,充分证明文王和伏羲氏,都已领悟到宇宙万物之奥秘的极深处,都达到了哲学家的至高境界。孔子后来赞易,完全承继文王卦序,不做丝毫更改,正表明他对文王卦序的推崇。而自西汉以下,许多易学家曾做六十四卦的新排列,但相较之下,都远不及文王卦序之浑厚精到。文王卦序即今本《易经》中所载,兹引列于下:

《易经》文王六十四卦序

周文王这个六十四卦序排列,后来曾为孔子门下用心研究,《易经》十翼中《序卦传》及《杂卦传》二翼,便是孔门某两位儒者的研究心得,由此也可忖知孔子对这个卦序的推崇。这个卦序所表现的哲学思想,最显明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表现“生生”之义。

乾、坤二卦居首,乃先揭示大纲,明宇宙万物生于阴阳两大作用。、即, 、即,由此也看出文王乃继承伏羲氏之八卦排列次序。自乾、坤以下,是屯、蒙、需、讼等卦,屯义取始生,蒙为童年蒙昧,需义为须待,不犯难以行事,讼为起争执,师为因争而兴兵事……以下辗转相生,描绘人间物界种种现象。由此看来,这个卦序乃紧扣住“生生”之义发展,后来《易经·系辞传》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即本于此一义。孔子以“乾元”名乾,以“坤元”名坤,也出于此。

第二,表现“圆道周流”之义。

整个宇宙万物为一大周流之作用,是谓“太极”。以其周流故,乃有往复;以有往复故,乃有阴阳。故《易经·系辞传》言易道“周流六虚”,老子则言“周行而不殆”。今观文王卦序,对此一义之表现十分明显,由乾、坤、屯、蒙……之始生而长,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义即已经完成一圆道之周流。而第六十四卦则名未济,兆示下一圆道周流之开始,终而复始之义,毕然呈现。不止于此,再细察屯、蒙以下诸卦之变化,一起一伏,或以穷通,或以兴衰,或以贵贱,以种种情状表现圆道周流之义。六十四卦为一大圆道周流,而大圆道之中有小圆道,环环相扣,正是宇宙万物的逼真描绘。

第三,表现“天人相应”之义。

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经两部分:上经始于乾、坤,下经则以咸、恒为始。乾、坤是天道,言阴阳相感应而生万物;咸、恒是人道,言男女相感应而生人。男女之道即阴阳之道,文王实有意为此排列。且文王在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之辞中,也无时不照应着“天人相应”之义,例如屯卦为物生之始,而言“利建侯”;剥卦为穷极之义,而言“不利有攸往”;谦以虚故,鸣而“贞吉”(谦卦六二);豫以满故,鸣而“凶”(豫卦初六)。这些都是天理人事贯通之义。

第四,表现“对立统一”之义。

太极是整体之一,阴阳是整体之一之分;故就分而言,阴阳对立,就整体而言,统归于一。宇宙万物莫不如此,各具对立相,又各具统一相,此大易“物物各一太极”之理之真。周文王为了表现此义,乃在卦象排列上用心。六十四卦之排列次序,依两个原则进行:一为相错,一为反对。相错指阴阳爻对立之两卦,称“错卦”,如乾与坤、颐与大过。反对指一个卦体做两面观,称“反对卦”,如,此看为屯,彼看为蒙;又如,此看为需,彼看为讼。六十四卦序之排列,非相错即相反对,相错或相反对之二卦象必相接近,以明二者原为一体之分之义。乾与坤一往一来或一明一暗,终是一整体;屯与蒙、需与讼等,于此观于彼观,观者立场虽不同,而卦体只是一整体。

以上四大端,只是简要提出六十四卦排列方面之含义,其详细讨论,后文均将再道及,然即此已可窥见文王这个卦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多么丰富了。

三、一些重要卦图(表)

伏羲氏的八卦系列及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序,也就是两个卦图,只是这两个卦图是大易哲学建立的基础,一切卦图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孔子“述而不作”,完全承文王而赞易,在卦图上没有新制。老子越“象”而言“道”,也不着意于制作卦图。后世制作卦图之风,乃由《易经·说卦传》肇其始,西汉象数易兴起后才盛行。但大易之哲学理论,自伏、文至孔、老,已发展到登峰造极,后人在此四位圣哲慧炬照耀之下,已不易再添光芒,故自孔、老以后,易学研究就逐渐地转变了方向,原来以哲学思想为主的易学,逐渐转变为以“术”“数”为主,后世的许多卦图,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新学术方向下产生的。因之,如以哲学思想而论,后世的卦图实远不能与八卦或六十四卦相比,有些卦图甚至于不足以谈哲学思想,但在易学被视为“术数之学”的情况下,这些卦图自有其术数方面的影响力。以下所选出的几个卦图,言其为“重要”,非指在哲学思想上有高见,乃指在后世易学中较具影响力而言。本书引录这些卦图,实际上与论大易哲学之旨无大帮助,只是因为:第一,这些卦图均为大易哲学体貌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略而不顾;第二,透过这些卦图的各种形状排列及不同功用表现,也可以看到卦象符号灵活变通之状。以下兹引录五家之卦图(表),并予以必要之说明。

(一)《易经·说卦传》中之五行相生卦图

十翼中《易经·说卦传》一翼,是属于杂辑性质,约成于战国中期,其中透露出数种卦图排列(请阅拙著《先秦易学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帝出乎震”一章中所说的,该章文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一章文字很明白地讲出一个圆形卦图,将八卦配合四时八方,这是易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圆形卦图。在上引文字中并没有提到五行生克的话,可是当我们将这个圆图依其所说排列出来一看,立刻便发现是一个“五行相生”图,这个卦图显然是在五行相生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为了符合五行的“火生土”,不惜将坤卦置于西南一隅;而乾卦也只好委屈在西北隅以合兑金。巽卦象木,置于东南隅以邻东方震木,尚可说说。最难对付的是艮卦,因为艮为山,山也是土,既不能与坤卦一起置于西南,而所剩东北一隅又介乎北方水与东方木之间,土与二者均无相生关系;巧合的是,刚好坤卦卦辞中有“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以及蹇卦卦辞中有“利西南,不利东北”之言,于是由此得到理由,即艮卦居东北隅可以不计,而代表“所成终而所成始”。如此一来,北方水直接生东方木,遂完成了五行相生。

这个卦图对于前述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哲学思想而言,无疑是叛逆的,因为由伏、文到孔子都是以首乾次坤讲易,而这个卦图竟将乾、坤二卦置于二隅之地,可见当时五行思想的势力是多么强大。笔者认为,《易经·说卦传》成于战国中期的原因即在此,因为当时五行思想正当盛时,这是某一儒门学者(十翼为儒家思想),受了强烈的五行思想的冲击而创立的新说。创立者在文字中不明言五行相生,当是惧人批评他背离儒门学说,但实质上却是一个五行相生的八卦图,这是望而知之的。然而,这一革命性的圆图,正是易学转变方向的开始,从此后易学与五行、历时、方位、干支等杂学发生了关系,西汉孟喜的卦气之说即由此扩大建立。宋邵雍名此卦图为“文王八卦方位图”,乃为了适合他自己的易说,笔者则取其实际内容,名之为“五行相生卦图”,今据上引《易经·说卦传》之文绘其图1-1如下,图中注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情形,其四时八方之未言者,并补全之:

图1-1 《易经·说卦传》中之五行相生卦图

(二)孟喜之卦气图

孟喜为西汉宣帝年间人,象数易的首倡者,他的易学后人称为“卦气”。孟喜本人的著作已亡佚,《新唐书·历志》载有“六十四卦用事配七十二侯图”,据云出于孟氏,后人则称为“卦气图”。卦气图即根据上节所述《易经·说卦传》中之“五行相生卦图”而扩大,将八卦推展为六十四卦之用,四时八方之外,复配合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候),益之以公、辟、侯、大夫、卿之位,仍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这是一个规模很庞大的配合,孟喜为此则主要用于占断灾异的理论依据。今录其图(表)1-1如下:

表1-1 孟喜六十四卦用事配七十二侯图(表)

续表

续表

孟喜此一卦图(表)虽是用于占断灾异,但我们审视图中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曾经过相当大的思考。毫无疑问,孟喜一方面想使卦象与气节时令相合,一方面又想师文王卦序之意,表现出一些哲学性。在哲学性上,他这一排列自然远不及文王卦序,却也有可称述者。

第一,图(表)以冬至节中孚卦始,次列复卦,即通常所谓“卦气起中孚”之特点。这一安排饶有意义,因为冬至节时,地面上正值严寒肃肃之际,而此时微阳动于地下。中孚卦象为,初、二与五、上均为阳爻,三、四两爻为阴,正象征外坚实闭锢而含柔质,如果核之生机内蕴,此意与冬至之节时相合。以中孚卦置于复卦之先,表示在一阳复始之先,内部生机隐藏,甚应理。

第二,冬至之中孚,对应于夏至之咸;中孚后有复之一阳始现,咸之后有姤之一阴交阳。此一安排正是明显仿效文王上经始乾、坤,下经始咸、恒之义。

第三,中孚、复之后,下接屯之初生,下接谦之卑身居下,下接睽之忖度而欲进,下接升、临,临下为小过,为正月之卦,于候为“东风解冻”,取义于此时物生已小过于地表之上。此下再接蒙、益、渐、泰等卦。至最后诸卦,剥在九月霜降,当“草木黄落”之候,非常恰当,下接艮之生机停止;下接既济,其候为“地始冻”,此为一年中地面生物之告成一段落。下接噬嗑,卦象,下动而上明,取冰下流水之义。下接大过,其象,以阴掩阳,故其候为“虹藏不见”。下接纯阴之坤,下接未济之终而有始。下接蹇,义取更始之际,必历蹇难。下接颐,颐义为休养,颐之卦象为,上止而下动,此时当十一月大雪节气之后,地面上为冰雪所封,而地下生机归于颐养,由是而下接中孚之始。综观以上略述,可知孟喜也是有意作始生、变化、终而复始之圆道周流之设计。

孟喜卦气六十四卦排列,需受制于节候时令之相符合,正犹文王卦序之需受制于相反、相错之法则;但文王卦序中相反、相错之法则本身即为哲学原理,而孟喜以卦象合节候时令,全是比附配合。故研究文王卦序,觉得所接触者全是哲学意义,而卦气之排列则需于排列中寻求出其哲学意义。然卦气排列之大失,尤在于未显明出乾、坤二根本大作用之卦,所以不能算是依据哲学思想而排列,只能说是在排列中尚含有哲学义。

第四,在卦气图中,当十二个月之“辟”位之十二卦,其阴阳爻之消长,在卦象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孟喜乃以之说明十二月阴阳气之盛衰消长,最为后人所引用。此十二卦称“十二月卦”或“十二辟卦”(“辟”义为君,主十二月之意),以下引作圆图排列,以代表一年之圆周,图1-2如下:

图1-2 十二月卦图

(三)京房之八宫卦图

较孟喜稍晚,京房也有六十四卦排列的新创制,称为“八宫”。其法以八纯卦为八宫卦主(“八纯卦”谓重卦后之八卦,此名为京房所首用),每一卦主统其他七卦,故每宫八卦,八宫共六十四卦。例如乾宫之卦主为乾卦,变初爻为姤,称一世卦;变二爻为遁,称二世卦;变三爻为否,称三世卦;变四爻为观,称四世卦;变五爻为剥,称五世卦;如继续变上爻,则入坤宫,故不变上爻而回头变第四爻为晋,称游魂卦;再变下卦之三爻为大有,称归魂卦。依此例,六十四卦可尽纳入八宫之中,今引录其“八宫卦图(表)”1-2如下:

表1-2 京房八宫卦图(表)

京房这种排列法,是依于卦爻象的表面变化,所谓一世、二世、三世……为他的“世应”之说,一世卦世爻在初,应在四;二世卦世爻在二,应在五;三世卦世爻在三,应在上;四世卦世爻在四,应在初;五世卦世爻在五,应在二;游魂卦以四爻为世而应初,归魂卦以三爻为世而应上;八纯卦则以上爻为世爻而应三。京房以此立说,再加上“纳甲”“世建”“五行”“六亲”“飞伏”等说,创立了一种庞大而驳杂的占断术,用于占灾异、断吉凶,至今仍为术家所沿用。但无疑地,如就哲学成分而论,此一卦图实不足谈,更远不如孟喜之卦气图排列,其胜处在于整齐划一,发挥了卦象符号整齐美观的优点。当然,后世术家也想出许多理由试图做哲学性的解释,俱是勉强成说,非根本道理(有关京房易说之详,请参阅拙著《两汉易学史》)。

(四)虞翻卦变及俞琰之先天六十四卦直图

虞翻为东汉末年知名易学家,会稽人,在吴孙权手下居官。其注易以“某卦自某卦变来”立说,后人称其说为“卦变”。虞翻并未为他的卦变说绘成排列图,而且在他的易注中,一部分尚有自相抵触者;但我们应当原谅他这一方面,因为当时他必须用其说来注解经文,易经卦爻辞非尽由卦变而产生,受了注经的牵制,便不能不有时候自违其例。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有心排列出一个以阴阳爻变动为法则的卦图的。他的工作虽未达成,但由于后人已洞然他的意图之故,影响到后来人致力于排列卦变图之风,如今本《周易本义》前的朱熹的卦变图,便是由虞翻发始。由于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卦象排列方式,而此方式又对后世影响甚大,故笔者参考其易注,稍做补添修正,为他完成下面的“卦变图”(表)1-3:

表1-3 虞翻卦变图(表)(附虞氏注)

续表

续表

续表

自虞翻以后,许多易学家用心于卦变,想研究出一个简明的卦图来。到了南宋末年,林屋山人俞琰得之,他将六十四卦浓缩在一个菱形的卦图中,一眼便能很清楚地看到阴阳爻消息的情状,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结构精美、匠心独运的卦图。尤其是这一卦图中间以乾、坤、坎、离为轴心,东汉魏伯阳“牝牡四卦”“坎离二用”之说,隐然含于其中。俞氏此图可视为卦变之学研究到最后的成果,由于他生在邵雍之后,又对邵氏易学钦慕,故在其图中上下乾、坤二卦,加以“阴生月窟”“阳生天根”之句,且以邵氏“先天”之名,称名其图。今转录此一卦变图1-3如下:

图1-3 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图(升降图、菱方阵)

(五)邵雍之先天易图

宋代是汉以后另一个易学盛世,宋易中声势最煊赫的是邵雍。邵氏易学的基础乃建立在他的卦图上,最主要的是四个“先天易图”。邵雍先天易图包括如下四图。

图1-4 伏羲八卦次序

图1-5 伏羲八卦方位

图1-6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图1-7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邵氏以伏羲氏名其先天易图,乃假托古圣之名以重其说,实则伏羲氏只画八卦,并未重六十四卦;也未见有画圆图八卦的迹象;更未有以黑白格代爻象之事。邵氏也托文王之名,另有后天图二:一为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前文《易经·说卦传》中之五行相生卦图;一为文王八卦次序图,乃根据《易经·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一章绘成。

邵氏易学在宋以后享誉甚高,原因是他以其先天易图为依据,合其所创之“元、会、运、世”之说以推演宇宙成毁之年。但如实而论,他的先天易图,与其说是哲学排列,毋宁说是数学排列更为适当。他的创作易图以及创制出一庞大推演宇宙成毁的思想系统是可称赞的,但由于其先天易图之为数学排列,于此基础上建立的思想体系自然落入机械论,这一点与伏、文、孔、老的哲学并不合。下面且将其先天易图之绘成及其异于大易原旨义者略做说明(传说邵氏易图乃传自华山道士陈抟,此事且不追究其真伪)。

以上先天易图之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两图,乃以白格代阳爻“”,以黑格代阴爻“”,由下而上,以二分法为原则逐步发展而成。至八卦阶段时,自然成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序;至六十四卦阶段时,自然成为乾、夬、大有、大壮、小畜……观、比、剥、坤之次序。

另,八卦及六十四卦方位两图,即依上两次序图排列成。将近乾之四卦置于左,近坤之四卦置于右,而成八卦方位圆图;将近乾之三十二卦置于左,近坤之三十二卦置于右,而成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将近乾之三十二卦截作四列置于下,将近坤之三十二卦截作四列置于上,而成六十四卦方位图中之方图。

四图之排列方式如上。由于卦象的基本符号只有“”与“”两种,而且循着相对消长的规律发展,所以最后排成的六十四卦方位图,无论圆图也好,方图也好,都是左右上下,对称均衡;卦与卦,爻与爻,相反相错,以今日看来,这是数学排列的必然结果。可是,在宋代那个时候,大家看到六十四卦竟排列出如此奥妙而复杂的卦图,不由感到惊异,竞叹“法象自然之妙”。例如方图中,内中心四卦为四震四巽相配,次外十二卦则纵横坎、离,次外二十卦则纵横艮、兑,次外二十八卦则纵横乾、坤;而四、十二、二十、二十八之数,有隔八相生之妙。再就交股而言,震、巽相应恒、益,坎、离相应既济、未济,艮、兑相应咸、损,而乾、坤相应否、泰。再就圆图中,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乾与坤,自成对待。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固定符号在固定方式排列下所生的自然结果,当时推崇邵氏易者,即由此生心而归于易学之神妙莫测。

邵氏易规模庞大,此处不宜细述,然就其基本立足点而言,他的易说实不尽与大易哲学的本来面目相符,最重要的,我们可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伏羲氏八卦之由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之发展程序,乃以哲学思想为领导,卦象则表现其哲学思想。观察宇宙万物之流转作用而有太极,见此作用之有往复消长而有两仪,象两仪之相交而生物而有四象,表现万物各具阴阳差别之情而成八卦。至于八卦之变为六十四卦,乃由文王将八卦两两相重而成。今邵氏之先天易图则以逐画增加为原则而排列出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至六十四卦,然后再据此以发现出哲学思想,这与伏羲、文王不合。

第二,先天易图有圆有方,固明显表现出大易“圆道周流”及“对立统一”之义,但卦象排列成固定不变之形式,对称均衡沦为失却流行相,此与《易经·系辞传》中“曲成万物”“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之义有隔。邵氏易之详细内容,今人多云已失传,但就其先天易图之落入机械形式以观,其哲学也不能脱于机械论。大易哲学生动活泼,以“变”为尚,岂可以机械论名之?

四、互体与半象

以上所述八卦、六十四卦与各种形式之卦图,为“象”之三大类别。复次,还有互体及半象之说,为解析一卦象所得,可称为“象中之象”,虽不宜单独成一大类,然也自有其哲学意义,不可略而不言。

兹先说互体。

“互”为交互,谓一卦象之内交互有其他卦象之体。“互体”之名始于西汉京房,其后郑玄、荀爽、虞翻等均用以解易,但究其源,在春秋时代已见其迹。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之筮,遇观之否,二卦内外象均无艮,然史以山象作解,便是因为否卦二至四爻互体艮之故。今且以鼎卦为例,析其全部所含互体之卦如下:


初至三为原内卦

四至上为原外卦

初至四互体

初至五互体 大过

二至四互体

二至五互体

二至上互体 大有

三至五互体

三至上互体


由此可见,一个鼎卦除其原卦象及内外卦以外,尚可以衍出七个互体卦,即一个卦可变成十个卦。鼎卦如此,其他卦都如此(只是有些卦之互体卦相同,如乾、坤卦),于是六十四卦骤增十倍,无怪乎后来有人批评为“穿凿附会,象外生象”了。《日知录》卷一。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便抹杀了互体的哲学意义。卦象的含义在哪里?《易经·系辞传》谓:“八卦以象告。”“象也者,像也。”卦象原是思想符号,用来说明并形容宇宙万物之情状的。我们看宇宙间万物,原是物中有物,物外有物,事中有事,事外有事,以今日科学所知而言最为确切:人以外有地球,地球以外有太阳系,太阳系以外有银河系,以外更有宇宙、大宇宙……人以内有细胞,细胞以内有原子,原子以内有原子核、有电子、质子……此纵而言复杂情状之一。人有人类,兽有兽类,草木石块亦各有其类,无大无小,或精或粗,纷杂并陈,各有生机,此横而言复杂情状之二。人与物相伤,相伤也相依托,福与祸相反,相反也相成,互相渗透,互相楔入,彼此相因,环环相结,此复杂情状之三。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互体之义。

上举鼎卦之例,初至五爻互体大过,而互体大过之中又有初至四爻之互体姤与二至五爻之互体夬,而互体姤之中又有二至四之互体乾,互体夬之中又有二至四之互体乾与三至五之互体乾。这种情形是多么恰当地说明了大宇宙、小宇宙重重叠叠相包含之状。

上举鼎卦含有不同之十卦象,其他卦也含有不同或相同之十卦象,如姤卦便含有乾之象六、姤之象三与巽之象一;又如睽卦,含有离之象三、睽之象二以及兑、节、既济、未济、坎等象各一。凡此种种,岂非正表现了万物无小大精粗,杂然并列之状?

再就互相交错楔入而言,鼎卦之互体中有离、有姤、有大过等卦,而离、姤、大过等卦之互体中也有鼎及其他相互交错之卦象,有同者,有异者,有同异之数多者、少者,这情形也正恰切地表现出万物之彼此相因、彼此相连、彼此纠结。

宇宙间万事万物无穷,而卦象只有六十四,今欲以有限之六十四卦象形容尽宇宙万事万物,自不可能。因是之故,古圣将易学寄托在一个“变”字上,变则可以使卦象由寡成多,由有限成无限;卦象有多、有无限之变化,而后才可以形容尽杂多无穷之宇宙间事物。故大易之卦象,不病于变化之多,而病于无变化,无变化则成为死死板板的几个符号了,那还成什么易学?我们持这种最基本、最正确的哲学观点来看互体,便不得不承认互体在易象中自有其价值地位了。

再说半象。

“半象”是虞翻的创见,这一说因其用于解经时义旨不确定之故,甚遭后人之恶评,易界人士对半象说无微词者稀。例如朱震《汉上易》中讥其为“牵合”,焦循《易图略》中则谓虞翻解经文“求其故而不得,造为半象”。这些严厉的指责,说起来,都是站在同一个认识上说话,那就是:在卦象上创立新说是为了“解经”。然而,我们如果敢于不受传统的“解经”观念的束缚,直接认识到“卦象是表现哲学思想”的本义,便会觉得虞翻半象之说,未尝不可取。我们应知经文之所以可贵,因其有哲学思想之内容故,后人解经之目的也是在于通过经文而了解其哲学思想,但因我国人尊圣崇经之心理太过,乃把眼光盯死在经文上,而忽略经文背后的哲学思想的第一义了。今卦象之表现哲学思想是直接的,是当初伏羲、文王创演八卦、六十四卦的本意,本书前文所已述者,如有此一认识,则知上面朱、焦等人之批评实为错见。虞翻当初之创立半象,固然也曾用于解经,但由于半象之说确有显明大易哲学思想之价值,我们便不得不承认虞氏之创立半象乃出于对卦象的正确认识。笔者觉得以此观念来评价半象是客观公平的。

那么何谓半象?乃指卦中相比邻两爻所成象、八卦每三爻始成卦象,六十四卦每六爻始成卦象,今两爻不成全卦象,故名半象。所以半象者,乃“未成形之象”之意,未成形之象也就是正在发展中的趋向于成象的势用;换句话说,半象乃代表一桩事物体内潜藏着的正在发展的势用,试看这种含义是多么的实在!

宇宙万物无不在变化中,而变化之故在于隐然之中有阴或阳之势用流行,“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大宗师》。。半象就是象征那个“夜半有力者”。我们现在且举八卦中的乾卦为例:乾卦象为,其初、二两爻为兑之内半象,又为巽之外半象,其二、三两爻也是如此。乾卦是纯阳卦,阳性已至极盛,极则变,变将之阴,今兑与巽潜藏于乾阳之内,而兑、巽又都是阴卦(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正是乾阳卦变而之阴的种性所在。阴阳二性潜然互变之情状,没有比半象形容得更妥切了。由此而观,半象实在是更进一步地表现出卦象符号的流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