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知识分子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来重视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研究,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历史地位与作用、成长道路与努力方向以及知识分子的工作方针与政策等理论做过精辟论述,为我们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对知识分子理论做出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散落在一些著作中,可以说是非常零碎的,然而,他们的思想却在许多方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不失其理论指导意义。

1.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劳动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是雇佣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2)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已非常肯定地指明了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知识分子(包括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等)也是雇佣劳动者,这些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者同样属于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并且,这个思想后来贯穿在他们的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分析是初步的,但它对工人阶级政党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划分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如果在这个观点上认知错误,势必对整个知识分子理论认知错误。所以,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理论是整个知识分子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那种一开始就和机器,即使是最原始的机器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很快就显出它是最有发展能力的。”(3)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和机器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实际上就是指科学技术。马克思后来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这里,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而且比较充分地揭示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虽然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但实际上是对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充分肯定。由于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可以推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显而易见,科学技术的载体就是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际上都需要通过知识分子这一载体来体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就是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为工人阶级政党重视知识分子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力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知识分子能够参加革命,同样,革命也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中便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便会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投身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恩格斯说:“如果我们有哲学家和我们一起思考,有工人和我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奋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呢?”也就是说,只要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知识分子理论做深入研究,但他们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论述,至今仍不失其理论指导意义。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分子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

二、列宁、斯大林的知识分子理论

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尽管斯大林在就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也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无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知识分子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列宁、斯大林所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已迫切地需要确立无产阶级政党自己的知识分子政策,这就要求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划分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列宁、斯大林明确了知识分子是一个阶层的观点。斯大林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知识分子是一个阶级还是一个阶层,这是分析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如果把知识分子看成一个阶级,就无所谓阶级属性划分了。基于此,斯大林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阶级,而且也不能是一个阶级,它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由社会各阶级出身的人组成的一个阶层。从前,知识分子是出身于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有一部分是农民出身,而工人出身的是极少数。而在我们苏维埃时代,知识分子主要是工农出身的。可是,不管它的出身如何,不管它的性质怎样,它还是一个阶层而不是阶级。”(4)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这是第一次非常明确地肯定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从而为划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斯大林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他在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结构时指出:“在过去这一时期中,我国知识分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已经不是那种旧的顽固的知识分子,那种企图使自己超脱各阶级,而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为地主资本家服务的知识分子了。我们苏联的知识分子,是同工人阶级和农民骨肉相连的完全新的知识分子。首先,知识分子的成分改变了。在我们苏联的知识分子中,贵族和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所占的百分数很小。苏联知识分子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都是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出身的。而且,知识分子活动的性质也改变了。从前,他们一定为富人阶级服务,因为当时没有别的出路。现在,他们一定为人民服务,因为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了。正因为如此他们现在是苏联社会中享有平等权利的成员,在这里,他们同工农并肩前进,建设无阶级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在这里,斯大林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等看待,实际上已经将知识分子视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2.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列宁、斯大林看来,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列宁、斯大林认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列宁曾经非常形象地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5)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就是由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列宁还指出,知识分子之所以叫作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与政治派别的发展。换句话说,革命的理论和学说只能由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来创建。因此,列宁明确指出,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学说。

列宁、斯大林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予以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更突出地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只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明确指出,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单靠苏维埃政权颁布一道命令,或者依靠无产阶级政党提出一定的口号是不够的,应该努力扫除文盲,提高居民的识字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同时,只有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因素,以及利用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技术把共产主义变成群众更容易接受的东西时,才能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建成共产主义。在列宁所处的时代,电气化是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而当时的现代化建设也就是实现电气化。所以列宁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电气化这个新的技术基础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完全有赖于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

3.要为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列宁、斯大林认为,要充分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必须精心地关心爱护他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来爱护知识分子。列宁指出:“我们一切领导机关,无论是共产党、苏维埃政权还是工会,如果不能做到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尽管他们在思想上同共产主义完全格格不入),那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的成就。”(6)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列宁、斯大林和苏维埃政府在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列宁一再提出,要使知识分子比在资本主义生活得更好。他说:“在一定的时间仍要给专家较高的报酬,使他们工作得比以前不是坏些而是好些。”列宁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才,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不要使他们热衷于其他一般说来是有益的,但不合适的任务,否则,就是浪费人才。

总而言之,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理论,他们的知识分子理论已经成熟,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知识分子理论上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应用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时,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划分成了一个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这是事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的问题,也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了最直接、最有价值的思想指南。

1.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重要论述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初步论及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态度问题。按照毛泽东的分析,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阶级,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1933年10月,毛泽东在其签署的《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知识分子在从事他们的非剥削人的工作,如当教员、当编辑员、当新闻记者、当事务员及当剧作家、艺术家等,是一种使用脑力的劳动者。此种脑力劳动者,应受到苏维埃法律的保护。这样,就把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看作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苏维埃法律的保护。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态度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7)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也坚持了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的观点。他强调指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这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8)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政治态度的论述,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非常肯定地指出:“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文化不发达,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觉得特别宝贵。党中央在两年多以前做过一个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决定,要争取广大的知识分子,只要他们是革命的,愿意参加抗日的,一概采取欢迎态度。我们尊重知识分子是完全应该的,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9)因此,毛泽东认为,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关系着革命事业的成败。他反复强调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0)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在这里把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放到了关系革命事业成败的战略高度,这是党在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党中央正是据此确定了放手吸收和使用知识分子的战略决策,而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向了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就是按照“团结、教育、改造”方针,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11)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从而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因而也为我国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

2.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重要论述

邓小平始终关注并重视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的新境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首先就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构成状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他们早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第二部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大多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上起了很大变化;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在现有知识分子队伍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接受党的教育多年,对党、对社会主义都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情,理应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邓小平明确提出:“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至此,这个我党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知识分子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要求知识分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邓小平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总结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邓小平进一步分析指出,知识分子还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力量。他分析指出,我国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科技人员少。“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搞上去,必须加紧培养一大批各种专门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必须开发我国十多亿人民的智力。既然如此,那么,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就必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离开知识分子将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分子的大量需求,邓小平郑重提出了“两个尊重”的口号。他从战略高度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关系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提醒全党同志高度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力量及价值,并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不断培养和大胆使用集中体现出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他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人才能否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邓小平还一再强调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重视解决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问题,关心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为了使“两个尊重”的观念深入人心,邓小平大力提倡各行业、各级党委、全国人民都要来支持教育科学事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要求全党和全社会从教育科学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两个尊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邓小平不断的努力,“两个尊重”的时代内容和基本要求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认同并接受,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两个尊重”的社会风气。“两个尊重”也大大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社会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挥。“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科技专家在我们国家里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已经同过去大大不同了。”

3.江泽民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重要论述

江泽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有关论断的基础上,就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江泽民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突出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论断。江泽民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的命题。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则非常明确地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在提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论断的同时,又特别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树立了知识分子的崇高社会地位,把知识分子提到了社会的中心位置。

其次,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江泽民强调指出:“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说过:‘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更是不可能的。”他说:“我们需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就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不断地对人民群众的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掌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这需要我们的知识分子进行艰辛的探索。”因此江泽民得出结论:“今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更是不可能的。”“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最后,江泽民要求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知识分子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江泽民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重视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使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要逐步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和制度,把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推向第一线,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同时创造条件热忱欢迎留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信任、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努力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落实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最根本的是要在政治上高度信任知识分子,要在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江泽民关于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制定和完善知识分子政策、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视角。

4.胡锦涛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对待知识分子问题非常重视。

首先,胡锦涛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做好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会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党中央的这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体现了对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家科技事业中来,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其次,胡锦涛非常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他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及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最后,胡锦涛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与环境。胡锦涛还特别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要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5.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科学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知识分子思想。

首先,明确了知识分子的时代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维度,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历史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历程中,广大知识分子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从当下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未来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

其次,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强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是进行“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加强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有利于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伟大事业”内在要求;知识分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加强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

最后,指明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必须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途径。其中,识才是基础,爱才是保证,用才是关键,聚才是目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与知识分子联谊交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支撑。知识分子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是讲感情的,以交友的方式有利于同知识分子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获得认同、相互支持。

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还是中共的领导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在知识分子的内涵、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认识都有各自不同的依据和不同的特色。这在一方面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要考察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必须结合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必须了解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因此,要考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作用,必须首先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