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对山东省的启示

山东省科技厅 山东省农科院 山东省科学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是2013年1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是江苏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和试验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专程前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考察科技体制改革情况。运行4年多来,产研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模式探索与经验做法,十分值得山东省学习借鉴。

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情况

(一)成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涵非常深刻。江苏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就是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和专利密集型产业跨越,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的力量。

江苏省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为实现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向高端化迈进,江苏主动对标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充分认识促进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两个转化的重要性。从全省产业发展实践来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呈现空前活跃态势,承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从技术到产品的通道基本顺畅。相比较而言,从科学到技术转化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实现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高校、科研院所不愿做,而个别企业做不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为顺利完成上述两个转化,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搭建促进转化的公共平台,实现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基于此,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产研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协同的有力创举。产研院成立以来,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2016年8月2日,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到产研院调研时指出,江苏省产研院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要加强技术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做好引领示范,助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3月3日,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调研产研院时指出,江苏省产研院的做法走在了全国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沿,要适时总结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2018年1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江苏省产研院面向全国科技系统负责同志做了经验介绍。科技部王志刚要求,有条件的省要学习江苏的做法,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做好文章。

(二)组织架构与定位

产研院建立起以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长由分管科技的副省长兼任。受省政府委托,理事会负责对产研院进行管理。产研院以“总院+专业性研究所”为主要组织构架,包括总院、专业研究所、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参见图1。

图1 组织架构

产研院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重点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和服务,以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为重点,填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企业产品生产之间创新链的空白。

产研院总院不承担技术研发任务,而专门负责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项目的组织实施,通过会员制形式吸纳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加盟,对专业研究所实行动态管理,业绩平庸的淘汰出局。

产研院专业研究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流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产品为目标汇聚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以企业为对象开展高质量科研服务,并将技术成果优惠转让给企业,不直接从事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如研发成果暂无企业接受时可派生企业,当派生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时应实行股权分离。

产研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是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由产研院、设区市政府、高新园区三方共建的产业创新促进平台,承担组织推动相关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工作。

产研院有限公司是产研院全资设立的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专业研究所投资建设、海外平台投资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及运营、研发投资基金设立及管理、研发项目投资与管理、科技与金融结合等。

(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举措

产研院的突出特点是改革传统机构编制管理做法,建立“事业化”管理的新机制,即机构不设级别,设编不用编,实行公司化运营,人员聘任制。政府出资支持基础研究,采取竞争性支持办法对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进行奖励,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及时转化应用,有力服务江苏产业发展。产研院按照问题和市场导向,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原则,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短短几年时间,产研院已经成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其改革创新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举措之一:机制创新,破解科研与市场对接“两张皮”痼疾。产研院定位于做基础研究单位不愿意做、中小微企没能力做、政府机关不应该做的事,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为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孕育培养“科研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研院具有新型研发机构“三无”“四不像”的典型特征,“三无”即无行政级别、无事业经费、无固定编制,全员实行聘任制,让企业对它们趋之若鹜、地方政府将它们视若珍宝。“四不像”即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灵活,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新三板的常客、跨国科研交流的生力军。

举措之二:模式创新,构建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产研院采取市场化机制,通过加盟制和共建制两种模式不断派生出多个专业研究所,以多种形式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加盟制:对已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采取加盟制进行整合,突破以往财政对研究所的支持方式,引导研究所加快与市场对接,充分激发内在活力。共建制:由产研院、领军人才及团队或海内外创新机构、地方政府(园区)或企事业单位以股份制共同建设专业研究所,产研院占一定的股份,采取团队控股、多元投入的方式组建研究所运营公司,研发成果的收益归运营公司,超额增值部分按股权分配。

举措之三:合同科研,体现与绩效相匹配的支持机制。产研院通过实行合同科研管理机制,引导研究所加快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步伐,突破以往财政对研究所的支持方式,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经费,而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科研绩效分配扶持资金,由研究所自主选题、自主分配,总院只审查资金是否用在了创新活动上,不审查具体使用用途,从而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研绩效由合同科研绩效、纵向科研绩效、衍生孵化企业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计算,不再考核论文、专利的数量,最终考核的是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参见图2。

图2 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举措之四:一所两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专业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在一个研究所内同时拥有在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人员,两类人员实行两种管理体制。“一所两制”举措的实施,特别是独立法人实体的建设,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密切了创新研究和二次开发的合作对接,促进了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也对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机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见图3。

图3 一所两制

举措之五:项目经理,实现面向全球招才引智。产研院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围绕产业需求,以市场化方式和国际化视野,全球招聘专业化领军人才和团队,以领军人才为项目经理组织实施集成创新项目,赋予项目经理组织研发团队、提出研发课题、决定经费分配的权力,集中资源,着力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形成先发优势。条件成熟时,由项目经理组建研究所。例如,仅信息领域就吸引了20多名全球顶级专家和团队,创建了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等8家专业研究所。参见图4、图5。

图4 推进科技项目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5 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举措之六:股权激励,实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产研院成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集成各方面的政策优势,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的积极性。专业研究所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并且鼓励研究所让科技人员更多地享有技术升值的收益,通过股权收益、期权确定等方式,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举措之七:自主使用,打破了财政资金的管理束缚。江苏省设立产研院专项资金,在年初一次性拨给产研院,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调整,由产研院理事会批准。采取入股、绩效奖励、课题支持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产研院总院、专业研究所及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产业重大原创性技术创新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等;用于支付市场化聘用的人才基本薪酬、对外购买服务和技术创新成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2014—2017年共安排专项资金12亿多元,2018年安排5亿元。

(四)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7年底,产研院已有39家专业研究所(其中加盟所23家,新建所16家)和1家参与共建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分布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带动科技投入100亿元,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成为前沿引领技术策源地、高端研发机构共同体、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高端研发人才聚集高地。

一是实施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前沿项目。产研院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引进了20个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带动一批颠覆性、前瞻性技术成果转化。如针对中国人群冠心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问题,引进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巅峰科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将避免80%的冠心病患者过早死亡。

二是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产研院累计转移转化先进技术2630项,申请专利2200项,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其中,装备制造100多项、新一代信息技术90多项、节能环保20多项、生物医药70多项。面向新兴产业技术转移率超过90%。“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的转化,被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航天、气候气象、军事雷达等领域。

三是培育了一批前沿高技术企业。产研院采取“技术研发+专业孵化+投资基金”的科技创新运营方式,不断衍生孵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和有核心技术的专业化产业园。累计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490多家,年均增长106%,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纳税约6亿元。

四是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依托产研院建成专业化创新平台170个。其中,液晶非显示、微纳制造技术、药物制剂与新医药、新型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20个创新平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吸引了大批领军人才加盟。例如,围绕5G通信技术,建成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材料及芯片研发平台,集聚863网络与通信技术主体专家1人,领军人才3人,研发团队达到145人,智力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山东省的启示

当前,山东省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江苏、浙江、广东等先进省份,以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精神积极作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山东省解决科技经济融合不够紧密、高端人才及团队缺乏、创新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启示之一: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闯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创新之路。产研院创建之初,思想解放的力度之大,敢为人先的担当之强,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许多过去想而没有做、不敢做的事情,要对标先进找差距,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探索推动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启示之二: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提高科技供给能力。产研院通过机制方面的创新,激活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促进了各类创新主体的融通创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思路,补齐短板,以新的机制盘活科技创新存量资源、激活科技创新增量资源,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为我所用,显著提高山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创新模式,放管结合,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引用江苏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话,“产研院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种毒品”。产研院在用人、分配、资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只注重目标绩效管理和支持上的动态调整。我们要以信任为前提,敢于担当作为,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按照科研活动规律改进科研管理方式,精简优化管理流程,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

三、思路与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学习借鉴江苏省的做法,结合山东实际,组建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研院),作为山东省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田,以科研体制机制、机构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赋予创研院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科技创新方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探索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科技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设思路

按照山东省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聚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发挥现有改革政策的叠加效应,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着力突破从科学研究到技术转化的瓶颈制约,打通技术到产品的通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把创研院打造成为山东省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智库、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策源地、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共同体、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中心和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高地,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样板。

(二)组建方式

创研院以“总院+专业性研究所”为主要构架,主要包括总院、专业性研究所、大科学装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总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负责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项目的组织实施,通过会员制形式吸纳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加盟,形成以总院为核心,专业性研究所为中心的“一核多中心”架构。

专业性研究所:一是面向能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科研院(所)发出邀请,以技术供给和成果转化为纽带,形成创新共同体。二是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发展需要,与各市、企业和人才团队等密切合作,以产业链为桥梁组建新的专业性研究所,通过省市联动,服务各市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补齐区域创新实力不足短板,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提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支撑。

大科学装置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大公共平台,政府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为大科学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围绕山东省产业发展重大需要,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平台资源统筹,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利用,助力科技成果的产出。

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创研院全资设立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专业性研究所投资建设、海外平台投资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及运营、研发投资基金设立及管理、研发项目投资与管理、科技与金融结合等。

(三)推进措施

一是成立创研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厅、省审计厅、省卫健委、省食药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为成员,成立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思路框架,审议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政策问题、机制问题、薪酬问题等。

二是成立创研院管理理事会。建议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理事长、相关部门和创研院负责同志以及科技、产业、经济界知名专家为成员,成立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理事会,受省政府委托负责对创研院的管理。

三是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制度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创研院定位于科研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研院为省属事业单位,采取事业化管理模式,享受山东省科研院所的政策和待遇,不设定行政级别,批编但不用编,采取全员聘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直接面向市场开展创新服务。专业性研究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赋予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实行独立决策、科学管理。

四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党的组织体系,设专职党委书记,加强党的政治、组织和思想领导。凡涉及创研院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党组织参与决策。

五是设立创研院专项发展资金。省政府设立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专项发展资金,列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预算。改变以往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确定总体目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创研院实施,赋予创研院充分的自主使用权、管理权,对资金的使用只问成效不问过程,鼓励支持创研院以多种有效方式推动自身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六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省政府制定出台支持创研院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把创研院作为山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科技资金、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创办企业、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科技合作等方面探索制定并实施创新政策,支持创研院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集成国家和省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的优惠政策,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是建立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对创研院及院长的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标,避免简单以高层次人才数量、项目和资金数量等进行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扶持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

调研组:王洪国、张春杰、孙腾腾、李萌、李继超、梁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