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山东省独角兽企业的对策建议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独角兽企业是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产物,这种爆发式增长的企业,正在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产业,孕育出发展新动能。独角兽企业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创新创业活跃、经济蓬勃发展的区域。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各地争相培育独角兽企业,全国164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19个城市,北、上、杭、深占比超过84%。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和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8第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到2018年3月底山东省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如何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使之成为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乃至“领头羊”,是当前山东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和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进行了联合调研,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京沪粤浙等省市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主要做法

独角兽企业大多是新思维、新模式的产物。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京、沪、粤、浙等省市就敏锐地捕捉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摒弃“拼资源、拼投入”的发展思维,及时变换发展车道。特别是新锐企业把注意力从资金、土地、优惠政策转移到知识、信息和数据,用新思维、新模式为其发展赋能。昨天的一小步最终成了今天的一大步。

一是形成平台型企业内部孵化、衍生机制。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整合多主体资源和关系,创造价值,确保多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在培育独角兽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里(浙江)、腾讯(广东)、百度(北京)分别投资孵化了29家、26家和8家“独角兽”企业。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杭州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拥有独角兽企业17家,列北京、上海之后,位于全国第3位,准独角兽企业105家。阿里巴巴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平台型企业,通过自孵化独角兽、战略投资独角兽等方式助推杭州不断孕育出新独角兽,同时实现了自身产业生态的构建。

二是把更多“隐形冠军”培育成为“独角兽”。上海经信委牵头制订支持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的行动计划,创造一切机会加大政策供给,帮助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上海的独角兽企业。将新认定的469家“专精特新”企业集体授牌,在企业家培育、人才招聘、解决融资难题、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都给予实际支持,并通过遴选,让“专精特新”企业中的部分“小产品、好产品、放心产品”能够获得进入振华重工、中国商飞、江南造船、航天八院等央企的供应链机会。

三是各类开发区协同培育“独角兽”群体。开发区集聚着产业跨界、业态创新的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我国125家独角兽企业诞生于高新区,占比高达76.2%。北京70家独角兽企业全部集中在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和深圳高新区分别集聚了25家和10家独角兽企业。天津出台“强刺激七条”政策,以高新区为先导区,推进与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独角兽企业。其中,创造性地推出预兑现制度,支持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推广全国首创的创通票制度,实现政府资源配置流程再造,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启动实施独角兽培育计划,遴选出独角兽种子企业,短时间刺激并培育出了乐道互动、58到家等独角兽企业;开展独角兽企业生态圈建设工程等培育方式,通过建立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实施“一企一策”的专项支持。天津计划到2020年,培育独角兽企业不少于20家,潜在企业不少于50家,纳入种子库企业200家。

四是创造开放包容的创业创新生态。广东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互联网普及率对应的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度,折射出的则是一个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创新创业热情。广东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9月正式印发实施,仅比国家政策出台时间晚2个月,这种对国家政策的反应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浙江于2016年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实现。杭州被誉为中国创业者的“天堂”,不仅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新物种”的到来,而且给“新物种”创业以试错的机会。杭州发布的《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明确创业失败时呆坏账的核销办法,如由创业担保贷款风险基金、担保机构、经办银行分别承担30%、50%、20%的贷款损失,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倡导创新文化,首创独角兽企业扶持政策,设立财政资金专项扶持重点产业发展,除政府以外,诸如阿里、赛伯乐创投等大型企业也成立专项基金助推独角兽企业。在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下,杭州高新园区、科创特色小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不断涌现,杭州成了科技孵化之城、独角兽茁壮成长的乐园。

五是实施大力度的人才引进政策。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创新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金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当今城市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人才的竞争。2017年,杭州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效果远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才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之首,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位。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市通过全球引才“521”计划引进人才55名,带动引进海归人才4068名;“115”计划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项目23项、引智项目206项,带动引进外籍人才6150名。其中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图灵奖获得者,以及15名来自美、英、德、法、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院士。目前杭州人才发展的趋势和生态表现为创新创业和就业机会多、人才进入难度小、薪资相对高、生活环境及服务配套较好,综合优势强,因而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大力度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杭州市创新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保证了独角兽企业的快速高效培育。

二、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是民营经济发育不充分。山东省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的背后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后,2017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相较于广东的3万家、江苏的1.3万家、浙江的1.1万家,其差距十分明显。山东的百强企业里国有经济占比70%,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20%~60%的水平,相较于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小微企业星火燎原、民营经济百花齐放,山东省民营经济发育不充分。民营企业是独角兽企业孵化的基础,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落后和小微企业发展缓慢,是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二是独角兽企业孵化平台缺乏。从阿里、腾讯等企业发展来看,我国许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平台型企业的孕育,平台型企业裂变拆分成为独角兽企业,是目前我国独角兽企业的一大特征,据统计,我国拆分孵化而来的独角兽企业共31家,占独角兽企业数量的24%。从行业分布看,我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物流、交通出行、互联网教育等18个行业,其创新形态分为平台生态型和技术驱动型。平台生态型主要基于互联网搭建平台,第三方为实体企业和消费者搭构链接桥梁,其核心思想是依靠平台“共享”。技术驱动型是以高科技为主要推动力,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其重点在于带来区别化的产品与个性化服务。山东省的制造业虽然在首批国家认定的单项冠军企业中数量居全国首位,软件业在全国收入百强中海尔、浪潮、海信列居前5位,但孵化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平台尚未迅速形成,这成为当前山东独角兽企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三是资本力量稀缺。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催化、助推。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两大金融中心,拥有全国65%的独角兽企业,其中天使投资、VC等资本工具对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之中,存在着融资工具不完善、资本力量稀缺等问题。据统计,注册地在山东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占全国的2.8%,相当于浙江的1/4、江苏的2/3;管理基金规模仅占全国的1.4%,相当于浙江的1/5、江苏的1/3,如此低的资本规模很难培育独角兽企业。近年来,山东各级政府从创新创业环境到资金、人才等,不断出台各项措施,但与浙苏粤相比,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倾斜力度、政策操作性等,均与上述三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在资本市场不完善、资本力量稀缺的大背景下,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是山东独角兽企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四是科研创新投入不够,高端人才匮乏。从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和发展特点来看,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大力投入,高端制造、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三大领域孵化出了近80%的独角兽企业。近年来,山东省持续加大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但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的差距依然较大。从科研经费总投入来看,2017年山东省科研投入1566.1亿元,相较于广东、江苏的2035.1亿元、2026.9亿元仍存在不小差距,如果考虑到科研经费的投入占比差距则更大,山东科研经费投资占GDP比重仅为2.34%,同期北京、上海分别为5.96%、3.82%,更是将山东远远甩在身后。科研创新投入的不足带来的是高端人才的匮乏,以中科院院士为例,截至上一次增选(2015年),山东省的中科院院士仅为10人,而同期北京市为389人、上海市为96人、江苏省为41人、广东省为17人,山东省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即便是一般的高新技术人才,在山东应试教育明显、创新教育缺乏的大环境下,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端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也亟待提高。独角兽企业的培育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的环境依靠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山东省科研投入不够、高端人才匮乏是山东创新力不足、没有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原因。

五是适合新经济成长的环境还不够理想。独角兽企业之所以集聚在京沪粤浙等地,离不开当地开放包容、崇尚冒险的创新文化环境和快速高效的政策环境。与上述四地相比,山东“官本位”思想严重,创新创业文化相对传统保守,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为缓慢,导致独角兽企业诞生的整体环境处于下风。

三、几点建议

一是制订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把培育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的重点,建立独角兽培育企业库,把估值在5亿~10亿美元的“隐形冠军”培育成独角兽企业,关注估值在0.5亿~5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完善独角兽企业孵化链,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支持体系,重视“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的衔接和培育。鼓励济南、青岛和烟台率先出台“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一企一策”的政策扶持。

二是加快平台型企业培育。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加强山东省企业与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合作,在教育、健康、金融、旅游等众多新兴消费领域,以战略投资方式孵化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推动互联网向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协作等企业及应用领域发展,依托山东省的制造业优势,通过自孵化方式培育独角兽企业。提升独角兽企业的孵化水平,吸引国际顶尖孵化器和创业服务资源落户山东。

三是完善独角兽企业发展“创新生态圈”。加强对颠覆式创新的宽容度,由“强政府”模式向“强市场”“强服务”“强创新”转变,通过“政府扶持+市场驱动+金融支撑”,打造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生态圈。完善“独角兽”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