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入行版):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
- 苏杰
- 4073字
- 2021-09-07 17:46:49
1.4 一个产品经理的-1到3岁
业内有句话叫“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它似乎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因为产品经理需要负责产品的各个方面,就像是在企业中经营着另一个企业,是某个产品的总经理,所以能够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也说明,产品经理是一个挑战空间很大的职位[15],我到现在仍然没有觉得这个岗位枯燥乏味,因为经常碰到全新的挑战。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力模型之时,又会发现有一大块尚未开垦的知识处女地,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我感到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还有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入行这几年的经历。
入行之前,我是学生物的
我毕业于浙江大学,学生物医学工程。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大学校园里,我只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专业就是找了一个特定的领域来练习思考的能力而已。所以,关键还是要跳出以往的应试思维,“学会”学习。
当时,我正在应付各大公司的“海选”,可以称得上是“海投”大军中的一员。我几乎投过所有不限专业的职位,主要有数据处理人员、管理培训生、销售。我选择阿里巴巴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第一家给我Offer的公司。从我参加阿里巴巴的笔试、面试开始,现实就是一连串的“意外”。
后来,这个奇怪的应聘经历成为一段很有意义的回忆的开始。
入行头半年,打杂的菜鸟
2006年7月17日,我入职阿里巴巴。那天,我还没有自己的办公桌,就直接进了会议室——一间堆满电脑、坐满人的房间,后来才知道这叫项目封闭开发。当时那个产品已经进入开发阶段,而我的职位也从应聘时的“数据仓库需求分析工程师”变成了“需求分析师”。我没参与前期的需求分析工作,半道上突然进入团队,而且还是个新人,所以基本也没什么可做的。在好长一段时间内,我只能假装成一个业余测试人员,充分发挥“不了解整个系统”的优势,以普通用户的角度来使用那个产品。
这个阶段,我是一只全新的“菜鸟”,没有任何能力,也不负责产品的任何模块。不过,我比较好学,会主动去熟悉工作中需要的、与需求分析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去了解产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功能、用户、技术等;去认识团队里的兄弟姐妹,熟悉将来要合作的兄弟部门的同事。直到2006年底的某次谈话,我从老板的口中才知道原来我可以算作一个PD(Product Designer,公司对产品设计师、产品规划师、产品经理一类职位的通用简称)。
入行半年后,学习“怎么做”
直到2006年11月,我们团队启动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也就是后来的“阿里软件网店版”[16],我才有机会真正开始做产品相关的种种工作。“阿里软件网店版”是一款网店管理软件,它的目标用户是淘宝网的大卖家,给他们提供客户管理、订单管理、营销、财务等服务。对这个产品,我全力投入做了将近一年,大大提升了自己对用户和需求的理解。
那年冬天,我自认为学了不少东西,跃跃欲试,要真正做点产品经理的事情了。我经常主动要求负责某些模块,并在前辈的指导下做好指定的工作。这时的我很看重自己负责的模块,特别是模块功能被“砍”的时候,会极力维护自己仅有的成果,还缺乏整个产品层面的权衡认知能力。这时我的主要工作是决定某个功能“怎么做”,比如写产品需求文档,配合用户体验部门的同事们做Demo,并跟进产品开发、测试、发布的过程。
入行一年,开始问“做不做、做多少”
2007年夏,我已经入职一年,渐渐在产品团队中变成了一个“老人”,开始负责产品的更多模块直至所有功能,从原来前辈告诉我要做哪些功能转变为自己去探索,并且开始尝试做一些用户研究。因为“阿里软件网店版”的目标用户是淘宝大卖家,这个产品很像互联网个人应用,所以我们比较重视用户体验。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在熟悉产品的每个设计细节,也会做一些需求管理的工作。这段时间我感受到这个产品的运作离不开我的工作,因此很有成就感。此后,我在需求采集、分析、筛选的过程中学会了权衡取舍,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开始考虑“做多少”的问题,即“做哪个功能,不做哪个功能”。
我第一年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图1-7中“用户与需求”的关系,其中图右下角的“需求(开发)”,就是我刚入职时做的事情。
图1-7 用户与需求
就在对手头的工作驾轻就熟之际,我被调去做另外一个产品。这时,我突然发现,产品经理的工作原来不仅仅在需求方面。于是,我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入行两年,项目与团队
2007年秋到2008年秋,我做了一个颇不顺手的产品——企业邮局。虽然期间有很多我控制不了的因素,不过这个产品让我学到了不少项目管理、流程、文档、敏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此期间,通过跟合作方资深项目经理的交流,我的工作方法更系统化了。
一开始,老板就很信任我,让我全面负责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是我独立负责的,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了产品经理的工作不只是设计功能。产品功能的最终实现是靠一个又一个项目推进的。我之前没有担任过项目经理,现在总算体会到“操心”是一种什么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我原来只需要接受别人的会议邀请,现在要整天给别人发送会议邀请。我们日常的项目可以简化为图1-8所示的流程图来表示。在确定要做什么之后,先立项,再经历需求、开发、测试、发布等几个主要阶段,用户才能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
图1-8 最简单的项目管理
进入2008年,主导了多个项目的我已经熟悉了这套做事方法,也有了相当稳定的产品团队。我开始试着把触角渗透到产品周边的各个团队,从原来的有事才去找人帮忙,转变为尽量去了解周边团队都在做什么并施加影响。比如商业方向的市场团队、服务团队;技术方向的运维团队、架构团队;作为支撑的财务团队、法务团队等。随着产品越来越复杂,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快我就意识到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极其有限,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虽然我的工作范围会扩大到所有和产品相关的事情,但我只需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工作应该交给团队来做。最基础的产品团队结构,如图1-9所示。
图1-9 最基础的团队结构
然而一个人对一个产品的激情终将渐渐褪去,同时市场、公司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产品经理不可能对某个产品“从一而终”,总有一天要离开它。我慢慢意识到不能让产品少了自己就不行,于是我总是在产品渐渐成熟的时候开始主动定规范、定流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点点分出去,让自己可以安心地去做其他事情。
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渐渐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e网打进”这个新产品上。“e网打进”是一款营销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管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合作机会。有了做之前两个产品的经验,这次我上手快了一些,更清楚产品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
入行三年小结,战略与修养
时间进入2009年。
我入行已有三年,越来越觉得对于一款产品来说,早期的决策无比重要,所以很想参与产品初期的战略规划。幸运的是,公司也给了一线员工这样的机会。通过对产品的早期研究,我知道了公司其实想做的东西很多,而真正开始实施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面对那么多极具诱惑的产品,果断地放弃变得很重要,而放弃的原则与依据,就是战略规划和使命愿景价值观。后来,我也积极参与了“e网打进”的项目规划,并且做了不少本不是分内的事情,如设计产品的光盘,参与制定渠道政策、服务政策等。
参与了一段时间的战略规划工作后,我开始意识到:找到产品的“灵魂”很重要。我也开始思考什么是产品经理的“灵魂”,技能之外的哪些基本修养对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最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总结为四个关键词:爱生活、有理想、会思考、能沟通。其实这些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要不,我怎么老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呢。
随着“e网打进”产品逐渐成熟,我又开始寻找新的挑战,我也慢慢意识到我是在围绕着某个不断清晰的目标找新鲜事做。随着对这个目标的思考日益加深,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做老师,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和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做出更好的产品来改变世界。
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启动了自己的产品——“‘三个一’工程”,用以弥补自身能力的短板,它们是:
一个“站”——iamsujie个人网站,通过个人博客发布产品设计相关文章,与网友交流,也练习了网站的运营与推广。
一门“课”——“成功的产品经理”,这门课是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内训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前辈交流相关话题,而授课本身对自己的思维、沟通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一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把写作这本书作为三年多工作的一个小结,充分运用做产品时学到的各种能力,亲自上手给图书这个产品制定战略规划并一步步实现。
通过三位一体的“‘三个一’工程”,我把三年多自己在各个阶段的体会画在一幅图里,总结了自己走到今天所做过的事情,后来它渐渐演化成本书的主体结构,如图1-10所示。
图1-10 全书的结构图示
第1章“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是全书的引子;第2章“一个需求的奋斗史”讲需求;第3章“项目的坎坷一生”讲项目;第4章“我的产品,我的团队”讲团队;第5章“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讲战略;第6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讲修养,作为全书的小结。
有一天,我盯着这张图(图1-10),越看越觉得它宛如一个生态系统,如图1-11所示。用户是我们的云,提供水汽。通过需求管理过程的催化,水汽凝结成雨。项目为河流,来自云层的雨水汇聚成河,流过并滋润大地。我们的团队如同各种动植物在其中促进整个过程。战略就像阳光一样驱动着整个循环,而这个生态系统的根基就是大地——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图1-11 产品经理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