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魏延传之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上期已经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本期重点来分析子午谷奇谋的详细情况。

那么首先我们来说一个人,夏侯楙,那他是什么人呢?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同时也是曹操的女婿,但是历史记载该人并非将才。如果我们北伐曹魏,那夺取长安易如反掌啊!但是大家要知道,从汉中奔赴西安并不是一天一夜就能到达,况且数十万大军北伐,风险性太高。如果派一支精锐奇袭长安我认为成功率非常的高,但是攻速到了,下一步就是守的问题,怎么守?长安即便你杀了夏侯楙,以及中央,但是他的部队怎么办?以你千人之力去收编万人之上,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

因为没有采纳这条奇谋,史书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以为,但是历史没有以为,不如走大道取其他县城,然后围城讨伐方为良策。

那么夏侯楙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历史对他的评价是懦弱无谋。一个懦弱无谋的人就因为是夏侯惇之子,曹操女婿就把长安太守职位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这个人来把守?曹操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才是举,不可能因为他是夏侯惇之子,还是自己的女婿,但是懦弱无谋就交给他的。所以这点我也是不赞同的,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并不是他。而是魏延建议诸葛亮的时候是希望诸葛亮给他派部队,诸葛亮没同意,所以魏延证实了我的推论,有权无实,心中郁闷,不敢造次。

就是说魏延觉得诸葛亮是个他佩服的人,但是论打仗,论用兵,他是不服诸葛亮的。或者说因为诸葛亮军政全揽,用魏延之时,这将军,那将军,统帅多少万兵马。

不用魏延之时也就这样,荣誉给你了,你就安生的听从安排即可。

但是魏延又是一个悍将,帅才,有勇有谋之人岂容自己贪图子虚荣誉而沾沾自喜的?而这也说明魏延是一心为蜀,也不枉刘备宠信,坚持刘备理念。讨伐曹魏是魏延一生所追求的。

而诸葛亮又也因此指出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胜”,谨慎,以至错过了时机。

这句话又有两种说法了:

1、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这种奇计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陈寿是有“良史”之称的,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者,决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肯定会超过司马迁和后来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里未予照录,却是这样表述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与“魏略”的表述,虽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点。

首先,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一定是毋庸置疑的。这点没有错,其次魏延一直都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以至于魏延经常感慨自己大丈夫却无用武之地。这也造成了魏延谋反成立的重要依据。

2、退一步讲,我们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确实向诸葛亮提议过兵出子午谷,我想说的是,难道诸葛亮就想不到这条计策吗?诸葛亮年仅26岁,还在隆中高卧的时候,就有“隆中决策”,其中就有“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谋略与一出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计相比,不是要大气,也更保险得多么?另外,诸葛亮固然谨慎,但并非无能无谋,他是一个思虑精密、部署严谨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这一条几乎连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计谋的。因为那个地方,发生过距三国也才三四百年的汉高祖故事,即韩信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故事是会使正处于战争状态双方的大多数将领都会联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却并不采用,正是因为这条计策胜算极低,风险极大,危险系数极大。

我个人认为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魏延奇袭子午谷军事计划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蜀军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计划向魏国发动大举进攻,以完成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光复汉室!

这时在蜀军的参谋本部里,有两个军事计划:

一个是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这个比较保险。

另一个就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诸葛亮最终是采取了自己的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维的那更是赚的少赔得多。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魏延的计划是怎样的呢?如果采取的是魏延计划,历史会改变吗?

会改变,而是可以肯定的是蜀国不会最早灭亡,并且在得到了奇袭的战略优势上,军事优势伴随战略优势是优势上的优势。甚至会动摇曹魏之基,那么司马家也许会加快取缔曹魏,甚至不取缔曹魏,看着你自生自灭。转而将目光盯在蜀国头上,那倒戈蜀国最后再找机会建立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请不要忘记我说的,可行性高,但是非良策。就算你攻打长安成功,是需要站稳脚跟的,而曹魏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可能等你站稳脚跟再来打你吗?甚至会以围城之势困住蜀军,那结局就是没有后面的北伐了。所以并非魏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也非诸葛亮所谓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胜”,谨慎,以至错过了时机。

这条推翻了,那么魏延此时的心态又会发生什么转变呢?所谓的谋反当真是取而代之成为蜀国皇帝?还是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请看下期:脑后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