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简单通俗来列举魏延一战成名的战事,当属阳溪之战。
关于这场战争的基本史料有如下几个:
“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延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虽然记载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从这几句用了“大破”,“破”来看,这是一场战果很大的胜利。而且,在此战之后,两位主将全部升官进爵,魏延获封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并且拥有了假节的权利,吴懿也获封左将军、高阳侯。
此战的背景和具体过程为:建兴八年,曹真派遣四路大军,共十余万人伐蜀。但是因为天气不好,下了很久的雨,导致栈道无法通行,不得已退军。所以只有从雍、凉方向集结,由郭淮、费耀领导的魏军动向不明。但是诸葛亮需要坐镇汉中,不能轻易离开,而蜀汉的主力大军都在汉中驻守,因此诸葛亮只给魏延分派了不多的兵力,魏延和吴懿率领部队进入雍州南安地界,引军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汉军行至阳溪一带,遭遇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展开了会战,虽然魏延、吴懿不占优势,且又是深入敌境作战,但是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和魏延和吴国舅巧妙的配合,仍然将雍州刺史郭淮和费耀打得大败。
至于兵力规模和战果,无法准确判断,但是魏延的兵力应该不多,大致应该在1万左右。吴国舅应该也就数千人左右,加起来不到15000.而郭淮和费耀的部队应该稍多一些,在2万左右。从史料来看,双方各有分工,魏延“大破淮等”,吴懿则是“破魏将费耀”。从两位主将都被重赏,以及“大破”两字来看,魏军的损失应该不小,个人估计在3000左右。(看了一些分析,最大的说5000,最少的时候1000)除此以外,这场战斗在魏国的史书里一个字都没提(包括郭淮传),可能是扬胜违败,也可能是规模比较小,并不是什么战略层面的大战。
一年以后,诸葛亮第4次北伐,与司马懿展开了对峙。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还保营。可谓功勋卓著。
那这里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因此诸葛亮只给魏延分派了不多的兵力,诸葛亮当时在哪?在汉中,为什么在汉中,因为汉中是战略要地。如果被曹魏攻破,那么益州也就是蜀国的大门就被打开了,而这里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同时也使我当初的假设是成立的,魏延即有兵权,但是又无实权。从诸葛亮调派给魏延兵力不多的情况下,魏延这一仗打的很漂亮,而从而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时期一定是最为著名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少胜多来展示这个将领的谋略和勇气,那无可争议的是总的来说,魏延这个人,胆大包天,豪气干云,有兼人之勇,是具有一定才能的将领。在蜀汉后期诸将中资历最老、地位非常高,有一颗想要carry全国的心。
但同时,蜀汉除了丞相(诸葛亮),谁也使唤不动魏延。
也就侧面的意味着魏延对诸葛亮是敬畏之心,他很佩服诸葛亮,但是佩服不等于和诸葛亮没有矛盾。这就由此说明,魏延在蜀国虽然颇有关羽的性格,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把谁也不放在眼里。
但是在遇见重大的战略部署和决策中,魏延是一点都不马虎的人。而且还会提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我们多次提到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想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那么出现了两种意见,就意味着出现了两种派别,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性,一种认为魏延要奇袭成功。那么他的权利和威望将大大的在蜀国提升!另一种意见是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采取魏延的计谋也看出诸葛亮的谨慎。
那事实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没有办法去迎合古人的思想。但是从逻辑关系来看,魏延的奇谋可成立吗?我个人认为可成立,但不是良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地形,子午谷在哪?在SX省长安县西南地区秦岭中,那么茂密的丛林对当时的精兵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魏延从汉中请命让诸葛亮给魏延一支精锐部队,有说5000人马的,快速丛林出击打哪?打潼关!和诸葛亮会师潼关,诸葛亮呢?从汉中出发攻咸阳然后攻长安,实际上两支部队都是要攻长安夺取潼关。那么会师地点一定是长安,长安这个时候是谁在守?曹操的女婿,一个连传都没有的人你认为他有多出名?
请看下期:子午谷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