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握阅读之黄金法则

大家都知道,申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和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这是因为国家行政机关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文件流转,针对某些问题,公务员一定要整理成文字材料逐级汇报,然后再层层汇总,最后用文字的形式下达领导的意见和批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在2013年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较高的能力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所以,在阅读申论材料时一定要把握以下黄金法则。

(一)保证时间原则

保证时间原则是指为了顺利完成作答要求,应试者必须给予充分的时间来保证阅读材料。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限制的:

1.材料内容的专业性。材料内容的专业性是指所给定的材料必然涉及一定的专业领域,虽然这种领域一般都不会过于冷门,但是对于有些考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他们社会接触面较窄,猛然接受给出的材料需要一个适应和理解的过程。当然,这种专业性是相对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考生而言的。2005年的申论给定资料是“三农”方面的问题,相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考生而言,虽然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听过或看过这一方面的情况,但由于生活环境与之存在差距,还是不能够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就不能理解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出路,致使有些考生的分数不高;2006年的试题是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们虽然经历“非典”和一些突发事件,但是,有一部分人还是比较陌生,一些考生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与个人的关系不大,许多人更关注诸如节约型社会、房价稳定、和谐社会等经常接触的名词和有关内容,所以有些考生把这个问题写成了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所在地区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概述并展开议论;2007年的土地资源问题,同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关于土地管理和利用的部分,由于较多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资料,许多考生一时难以理解。尤其是作文试题,本身看似非常形象且又紧密结合资料,但考生对如何加强土地调控方面的知识欠缺,导致写作偏离主题,整体分数不理想;2008年的申论给定资料,由于涉及水电站建设的综合管理,许多考生很难对此类现象“说开去”,而且水利部门的答复包含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有些试题的回答就显得有些困难;2009年的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2010年的海洋保护、2011年的黄河精神及2012年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食品安全,由于涉及金融专业知识、粮食安全领域、海洋资源开发、地理人文背景等,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关背景知识,考生写起来还是有点难度。这些现象说明,材料的专业性对于有些考生是一个必须迈过的门槛。

2.材料内容的丰富性。材料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申论给出的材料过于庞杂而且内容较多,没有一定的时间不可能理解和梳理清楚。申论给定的资料平均在五六千字,所包含的又不是单一方面的内容,这给阅读带来了材料内容理解上的迷惑性。

3.材料形式的无序性。日常接触的文章都是相对完整有明确内容的文字,而且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之前或写作过程中首先就考虑了受众的需求,所以理解上不会存在问题,但是,申论材料则不同,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是半成品,考查的就是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给出的材料故意无序而且混乱,如果不认真细致的阅读理解就很难把握材料的主题。

以上三个限制因素,要求考生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来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就是如何分配阅读的时间。申论考试的作答参考时间是110分钟,申论考试的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间是40分钟,只要集中精力阅读是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具体到每年的试题而言,由于涉及内容不同,也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调整,考生应当根据所给材料的多少来大概确定阅读的时间,但从总体上估算,考生应该拿出约占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认真阅读材料。在没有弄清材料的意思之前,不要轻易作答,否则就很可能因对材料的理解偏差或不准确而导致作答失分。

(二)把握整体原则

最初阅读材料在头脑中形成的是一个小事件或者小问题,随着阅读的延续,就会发现后面的与前面的事件是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也可能在接受后面内容的过程中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所以第一遍阅读之后,在头脑中只是形成了一个个事件或感性的故事,彼此联系的结点还没有找到,这就需要再次阅读,甚至第三次阅读,只有全面掌握了给定材料的内容,才会感觉存在于不同段落之间的材料是相关联的,才能掌握了材料的主旨,挖掘出真正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把握给定资料的主题和层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化零为整,这样作答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否则,只能是答非所问,偏离主题。

(三)强调重点原则

把握整体原则侧重于把握给定资料的全面性,而强调重点原则侧重通过对给定资料的梳理,理会材料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强调的是什么,在申论给定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为主要内容做铺垫的,有些属于过渡的,有些是为了突出所要强调的观点,在阅读整个资料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琢磨给定资料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强调的重点。如2006年国考申论给定资料中D部长在线接受了众多网友的访谈,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所强调的重点是界定什么是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如何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2007年国考申论给定资料谈到了石家庄关于农用耕地被征用的问题,首钢尾矿库的治理问题,江苏利用滩涂的做法,河南整治空心村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商品房建设用地的问题,但重点强调的是如何有效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土地的持续利用问题;2008年国考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介绍怒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态文化,修建怒江水电站的不同观点,国外发达国家对修建水库的做法和我国的做法等,但重点强调的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2009年国考申论涉及两个方面的材料: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从表面上两大主题互不关联,但是实际上可以上升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共同主题;2010年国考申论则重点考查的是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2011年国考申论首次分为两张试卷,分别考查黄河精神与文化和农村地区教育、文化等问题,虽然给出的资料较为繁杂,但是都是紧紧围绕这一重点问题从不从层面予以反映;2012年则分别考查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及安全生产理念,以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试卷为例,虽然材料涉及了地沟油问题、医德下降问题、媒体报道不实的问题、部分学校收取学生好处的问题等,但是归根到底均是道德失范的问题,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以及重塑道德精神是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四)过滤原则

既然给出的材料是庞杂丰富的,就不可能都是“金子”。实际上,命题者在命题时,在材料中是故意设置了一些无用或者无关的材料,这些段落与材料的主题关联性不大或多是一些铺垫性的资料,或是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是过多描述性的语言,真正反映主题的只是几个字或关键词,所以在阅读材料中,应试者必须学会对材料的筛选和过滤,力争把那些迷惑、多余、无关的信息过滤掉,这里尤其要注意,如果材料的内容是反映两个以上的问题,更需要过滤,找出每一个段落应划归到哪一个问题上,在整体上理解的同时,抓住关键问题和信息。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五)强调普遍原则

申论的给定材料与高考的材料作文不同,高考的材料作文允许考生个性独立,发挥想象,甚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有一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是达·芬奇学美术,老师不教给他画画的方法,只是让他不停地画鸡蛋,当达·芬奇感到不可理解的时候,老师问他能不能从画出的鸡蛋里找出完全一样的两个鸡蛋。对此,有的学生作文标题为“打好基础是关键”,有的是“圆的联想”,有的是“名师出高徒”,这是考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导致的结果。但是申论材料,虽然各个段落的意思不同,但应试者必须把握命题的初衷和考官的心思,决不能在作答中有逆反心理,采用反向思维,随心所欲的写作。阅读理解材料必须根据整体印象突出普遍原则,即一般人的理解和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原则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偏离材料提供的基本倾向和基调,否则肯定会与提供的参考答案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