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熟悉申论命题之规律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热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在申论考试中,热点有特定的含义,给定资料的内容大多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的反映,现在为考生总结一下申论“热点”的题材规律,帮助考生备战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命题的题材具有普遍性、时效性、非敏感性的特点,这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各级考试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一)普遍性

国考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例如,2012年的国考试题分别对目前社会上广泛讨论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及公众广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2011年的国考申论试题紧扣社会热点,深入考查国情、社情。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无疑是要了解的最大国情,了解黄河精神、传承黄河精神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2010年的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08年的怒江水电开发都是与科学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类题材;2009年国考题材是粮食安全问题;2009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这些普遍性的热点问题考生平时都应当予以关注。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关注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冲突,旨在考查对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反思,从宏观上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命题以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为切入点,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战略,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2012年上海公务员考试A类试卷的考试主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即明确提出这一问题,认真复习的考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B卷考察的是收入差距和财富观问题。收入差距是近年来社会凸显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这与当前政府倡导的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相契合。

但是申论命题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它也会出现“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压中题目。例如2010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出人意料的考了“保密工作”相关问题,由于较为冷门,很多考生感到困惑。事实上,保密工作一直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仔细分析题目可以发现,本题还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保密工作,结合网络化等时代特色答题。

(三)非敏感性

申论题材不可能是高度敏感性的话题,如涉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宗教、人权、外交、国防、腐败、刑事案件等问题,一是不会涉及层次过高、过于抽象的问题,二是不会涉及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三是不会涉及争议性过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无定论的问题。应试者不必过多地关注敏感性、争议性话题,应把备考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具体领域如民生、经济、文化、教育、环保方面,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对敏感的领域,要有所积累和研究,但要侧重技术层面,定位于就事论事、妥善解决问题,而不要陷入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官员素质等方面的争议中去。例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则考查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的认识;2010年浙江省公考要求依据资料谈谈浙江精神,颇具地方特色;2010年江苏省公考以水为引线,要求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2010年广东省公考考的是民工荒和用工荒问题;再如2008年山东安置军转干部考试以《机关干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题,提出了要从“瓮安事件”中反思什么的问题,瓮安事件属于敏感性的群体事件,但在出题时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理,贵州省委书记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深刻反省得到了舆论的高度肯定,因此事实上已不再具备敏感性。

由此可见,申论命题规律是有规可循的,只要认真梳理近几年热点事件,考生应当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