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林①:记住乡愁——故乡在芳林
- 薛日旺
- 10689字
- 2021-12-31 15:52:28
芳林的学校
一个巴掌大的村子,肩并肩、腿绊腿地挤满了学校,听听:
临江(中学)起步在芳林(小学)
芳林(中学)原来叫临江(中学)
贺(州)高(中)本是芳林(中学)改
(新)临江(学校)藏在贺(州)高(中)里
兴民(小学)迁校到芳林(小学)
芳林(小学)让地做(沙田)四中
(沙田)四中(与)芳林(小学)隔张皮(纸)
两家合并叫芳林(学校)
(沙田)四中(与)贺(州)高(中)隔条路
楼上互相看跑步
贺(州)高(中)(与)芳(林)初(中)隔堵墙
铃声难分放错羊(学)
芳(林)初(中)(与)正誉(中学)隔块田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贺(州)高(中)飞来市实验(中学)
(老师)住宿不变公交(出)现
实验(中学)对面是(贺州)学院
自家门口全读遍(从幼儿园读到大学)
外人来把学校找
腿脚跑断分不了
学生首次把名报
报错学校还傻笑
这就是芳林,学生数远远超过村民数的芳林,一到开学、放假、双休时,所有的村道几乎水泄不通,现在时兴大学城、大学村,芳林,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学校村了。随着学校、学生越来越多,道路加宽了,也加多了,还增加了大桥,但拥堵现象仍无多大改观,这种景观,其他村庄恐怕已很难找到,然而,芳林人早已习以为常。
速产的临江中学
芳林,始名于潇贺古道,扬名于临江中学,世人说芳林必说临江,话临江必话芳林。
1939年年尾的一天,在有“小广州”之称的八步的一个旅馆里,几个衣着整齐的人在那喝茶聊天,一会说日本人在钦州、防城登陆了,江面常用鬼子汽艇巡逻,机器、汽油难运进来,锡板难运出去,一会说鬼子的飞机在信都、贺街又开炸了,死伤好多人,一会说越来越多的人在埋怨、烦恼,孩子小学毕业后没什么学校可去,一会说广西大学校友会富贺钟分会和刚成立的青年团的人有办学的念头,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一个人很少发言,只是听,时而在小本本上记点什么,突然,他停下笔,插了一句:“五千人的(矿)公司有人办得起,五、六百人的学校居然没有人办得起!”说得大家面面相觑,话语顿时停了下来。
说这话的人是胡天乐,在一起聊天的是黄研真、伍展明,还有旅馆的经理汪岳东——胡天乐的姐夫。
胡天乐,富川县古城山下村人,1907年就读广西陆军小学,后考入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班,毕业后任连长。在粤桂战争中,升任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次年任团长、旅长,1934年后任平乐区民团副指挥官、柳州区、桂林区专员。这次回八步就是为即将回八步担任平乐专署专员而来的。他1940年任平乐区专员,组织军民抵抗日寇,1943年任少将,后任中将,在担任国民政府军政要职期间,对地方公益事业颇热心提倡。
黄研真,号雁宾,贺县莲塘镇新莲村人。毕业于广东农业学校,曾任广东省吴川县县长,广东禁烟局秘书,广东警卫统领,陆军少将军衔。北伐战争胜利后任津浦平汉铁路管理局秘书主任,20世纪20年代出任贺富钟矿业公司经理,引进穗港投资,先后在贺富钟三县兴办了大中、可达、裕桂、中南、太和、乃昌等采矿公司。1938年2月,中共党员黄传林在八步地区开展地下工作,被设在八步的国民党平乐专署逮捕。黄研真以名绅的社会地位和与专署上层人物的关系,亲自出面交涉并保释了黄传林。
伍展明,广西容县黎村镇振新村人,曾就读于容县师范学堂、广西省第一中等工业简易学堂、广西省法政学堂。后任玉林、北流、苍梧等县科长、县长,广西省建设厅科长,桂林统税局局长、饷捐局局长,玉林五属禁烟局局长等职,是广西教育会的评议,桂林中山中学校董。1928年在建设厅任职期间,曾牵头组成广西锡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八步水岩坝和钟山锡矿。1932年在八步,联络当地殷富、知名绅士合资开采锡矿,任董事长、矿业公司总经理。先后在水岩坝、钟山、富川等地兴办普益、钟宝、施仁、志和、运通等8个锡矿、钨矿公司,拥有工人3万多人,其中有几千名容县人,年产矿锭3万多吨,大部分出口。矿业公司在梧州、广州、香港等地设有办事机构,拥有雄厚的资金,有“矿王”之称。他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大实业经营和兴办公益事业。
汪岳东,富川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县参议。
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时贺县只在县城贺街有一所中学,距八步20多公里,钟山有一所中学,距八步40多公里,富川有一所中学,距八步70多公里,条件限制,办学规模都不大,都以招初中为主,且砂子路蜿蜒陡峭,崎岖难走,而当时的八步,因日本侵略者还没进来,四周沦陷的人和物都往这里跑,又加上原本就日益发展的采矿业和其他工商业,使得人口剧增,小孩的读书问题,就成了大家常挂在口里的一个话题,特别又是一些生活有富余的人,一些在社会有门路的人,一些有长远眼光的人。
胡天乐的话,就像一颗火苗投进了一堆干燥的稻草,稍稍烘焙,马上燃了起来。大家停下其他话题,专议起办学的事来。
事情很快就决定了:办。由富贺钟矿业同仁公会和八步商会牵头,广西大学校友会富贺钟分会和青年团动员,发动各矿商捐集资金,号召当地的有识之士出钱出力,捐物捐地,争取明年春开学。
校址初定黄田担石文武庙,那里除了庙,四周空旷,费用不大,易谋得,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且改造难度大,短时间开不了学。
芳林乡绅黄瑾光听到这个情况,与其他族头乡绅一合议并说服众人,说,来芳林,我们让出芳林小学,另建!
芳林小学,位于临江、牌水交汇处,取水方便,地势平坦开阔,发展有余地,珠江口到富川古城长年可通大船,就从校门前的临江经过,交通便利,教室现成,稍微修整便有师生宿舍。
就选芳林,叫私立临江中学,就选定芳林十四小(芳林小学)所在地马子庙为校址。大家一致通过。
芳林成就了临江中学,临江中学扬名了芳林。
1940年2月25日,第一次校董大会在八步举行,正式成立校董会,公推胡天乐为董事长。常务校董有胡天乐、黄研真、任展明等15人,校董有黄德占等106人。
临江中学董事会成员名单
常务董事
董事长:胡天乐
会计股股长:黄雁宾(研真)
监察股股长:伍展明
财务股股长:汪岳东
总务股股长:商作莘
林天木黄建唐高雁秋扈桐轩刘蔚文王化周
李树藩谭其俊唐鼎初陈蕙仁
董事
张轶凡黄德权黄少明封 鲁伍仲和余和湘梁光龙
周苏群黄宪秋黄士亨黄匡东黄越洲黄少嵩黄玉风
蓝品高潘秉衡陈初君黄萃文刘桂兰李树森黄铁真
黄时珍曾瑞萱江继宗李仲南谢玉池黄德占张善廷
李蔚树岑孟达钟永思毛步云罗伟钧李少荣黄嵘芳
韦超庸朱贯初詹雁峰孔宪炳黄育军胡守序杨复先
刘仁山欧国绵何镜海胡秉周黄玉书叶紫云彭德时
陈清泉陈简文陈瑶卿周少梁尹作谋尹栋臣陈民德
潘雪海陆树德何萼生谢崇汉黄瑾光黄纯如区裕良黄铁松吴明辅吴蔚才毛玉光周 京何子雄蒋体元邓富钦毛纯甫毛标士何子俊胡卫绩毛寄安黄朴心江碧秋陈善涵赖维藩黄宗斌曾德荣严彩霞李泽山黄 瓒蒋尚豪陈 英毛呈泊程家智卢绍仑钟维新潘宝疆李拔廷陈缵征潘宝谦陶百城谢友鹄杨席珍虞天愚廖孟安董吉兴唐勋臣韦冠英沈笃夫张星朗薛寿宜
这些董事都是短时间聚集起的乡绅、矿主、商人、社会名流,都是要出钱出力的主。且看:
黄朴心,又名黄士嘉,贺县莲塘镇新莲村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即参加反帝爱国青年运动,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后转到德国、苏联大学就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在第十九路军上海办事处参与宣传抗日工作。曾在福建先后任大学教授、教务主任、院长、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后回广西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潘宝疆,钟山县石龙松桂村人。1910年在广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翌年到梧州任教,同年出任广西省议会议员。1915年选举连任省议会议员,同年任平乐中学校长。1917年任梧州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同年复任广西省议会议员。1925年,出任昭平县县长兼民团司令。1930年任钟山县县长兼民团司令及钟山中学校长。
韦冠英,广西武鸣人,迁八步定居。1924年9月任桂军第一军中将军长兼第一师师长,10月任广西建国军第一军军长。抗战时期任广西省贺县县长。
岑孟达,贺县大宁镇人。广西陆军预备学校步科毕业。曾先后任平桂护矿统领,怀集县长,广西桂林区民团少将副指挥官兼临桂县县长、警察局长,广西平乐区民团少将副指挥官兼怀集行营主任,贺、信、怀少将游击司令,第四战区贺县民团少将副指挥官兼信都指挥所主任,广西省政府顾问。
黄铁真,父籍信都,后迁莲塘乡米坡村,再迁八步。曾任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议、广西省粮食局局长、广西省政府顾问。
商作莘,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毕业,广西省政府技士,平桂区矿物处技士。
林天木,广东中山人,广西省营锡矿公司总经理,岭南大学教授。
高雁秋,广西贺县人,广西优级师范毕业,历任贺县中学校长,教员。
扈桐轩,广西桂林人,南宁统税局局长,陆军小学教员。
陈蕙仁,广西钟山人,广西法政学校毕业,钟山中学教员兼代校长。
谭其俊,广东台山人,广东省政府委员,广东宝安县县长。
李树藩,广西贺县人,广西优级师范毕业,历任贺县中学校长,教员。
……
时芳林小学的校园,加上购买和校董赠送的土地达60亩,单是芳林乡的校董黄德占、薛寿宜就分别赠送土地27亩、15亩。芳林乡的校董黄瑾光负责学校的全部建设工作。
2月26日,在八步、富川、贺县、钟山一带贴出招生广告。
3月10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
3月18日,正式开学,共有初中三个班。
5月,筹建学生宿舍一座。
夏,建教室一座。秋,再招初中三个班。
1945年开始招高中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临江中学是中共桂东地下党活动的联络点之一 ,数十名地下党员先后来校任教,开展地下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总支所在地,以梁漱溟为总负责人的民盟东南总支就是在临江中学成立的。一大批全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曾经先后来到临江中学,或授课,或讲演,或写文作画,以不同的形式对临江中学的师生产生过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他们之中除梁漱溟外,还有: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千家驹、欧阳予倩、莫乃群、陈此生,等等,其中千家驹还担任过临江中学黄姚分校第一任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乡政府领导和群众支持下,1954年、1961年共无偿征收附近土地40多亩,然后开始砌围墙,终成现在规模。1952年5月改为公立贺县二中,1953年改为贺县一中,1959年春改为贺县芳林中学。1981年恢复临江中学校名,1987年改为贺县高级中学……在这几十年里,有18年是叫临江中学的,有22年是叫芳林中学的,在这几十年里,精英在这里聚集,在这几十年里,精英在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世界各洲。
2014年,贺州高级中学因发展择地另建,贺州市实验中学迁来,这是后话。
芳林,临江。
临江,芳林。
慷慨的芳林小学
芳林在出现小学之前,教育是非常落后的,在中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的1300多年里,据查只在正式科考前的“预考”——童试中,芳林出过秀才,在乡试中便落马,更别提会试及殿试了,所以出不了“举人”“贡生”“进士”,也就没有解元、会元和状元了,当然,这与芳林客家人很迟才来贺县有很大的关系。芳林几乎都是客家人,也几乎都是因人口发展,为了更好谋生,清末从广东、福建迁徙过来的,距废除科举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自然不可能与动辄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寨同日而语。
在废除科举前,芳林的教育主要是私学。也就是私塾和族塾。私塾设在芳林关岳庙、马子庙,由受村、族人尊崇的懂些“文墨”的“读书人”来传授,当然也不乏从外地请来的“先生”。学生多为本村或本族子弟。学费有交现金的,亦有交谷物的。私学设备简陋,课桌板凳多由学生自带,学生当日来回。
民国初年兴新式学校,1915年2月,芳林人在芳林街兴建有私立兴民小学,规模不大,校长黄敏慧。随着周围人口增加,学生规模扩大,1926年4月芳林乡民在马子庙扩建校舍,创建新民小学,校长黄上铎,继而按成立时间改名为贺县第十四小学,其后将兴民小学并入,曾称国民基础学校。芳林马子庙是清代康熙廿三年(1684年),栗木寨人在芳林回龙岗顶建的社庙,祈祷人畜平安,当时庙一侧龙井头人已垦出一片片水田种稻,附近是一片莽草野林。传说田主人常见半夜有白马偷吃禾苗,终于在一次追赶中,抓起田中一团带禾秆头的田泥,猛力掷中了马屁股。次早,田主发现庙前的石马屁股上,恰巧就粘着他昨夜掷马的禾秆泥。以后几夜过去,田主也都追不上马,只能无奈地往马身上掷泥,次早总发现庙门石马的身上有掷中的泥。话传出来,芳林人因此事神奇而相互传闻,都说此庙有马神庇护一方平安,故称此庙为马子庙;日后,回龙庙岗被称为马子庙岗,所在营盘(兵营)也被称为马子庙营盘。实际上马子庙就是妈祖庙,客家话“马”与“妈”“子”与“祖”同音,马子——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等,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及东亚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也是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因为芳林位于两河交汇处,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同时临江河运繁忙,为祈平安,特在此高墩处建妈祖庙镇邪扶正,庙门高大,气势宏伟,正对着奔腾而来的临江。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1940年,芳林小学校舍、土地全部让给新创立的私立临江中学,芳林乡民众集资、出工往南挪近百米建成四合院式新校园,比原来规模大得多,前面正中是门洞式大门,大门两旁是房间,房间两旁是大教室,大门对面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两旁是房间,房间两旁是教室,四合院左右两厢各有六个大教室和四个房间,四周有相通的走廊,走廊外侧是一排砖柱,属典型的南方骑楼结构,学校占地十多亩,从让地和再建校的规模可见芳林人对教育的重视和眼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芳林小学是中共桂东地下党活动的联络点之一,在临江中学毕业的黄仁纬、黄启慈、黄忠德等进步青年、地下党员,组织青年夜班、成人夜读班的学员及芳林村民,以舞龙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对旧社会的斗争,唤醒民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改名芳林中心校,民田小学、田厂小学是它的村完小。1959年春和已改名芳林中学的临江中学合并在一起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称芳林完全学校,一年后分开,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妈,仍恢复为中心校。1968年开始办戴帽附设初中,1983年附设初中停办。芳林中学、沙田一中、道石中学,芳林小学的学生考得进哪所学校就去哪里读,考不进就回家做工去。过了几年,问题益加突出,政府、群众又想到了办学校,芳林中心校说,办学校?好,我教室旁边的那六亩土地(校产),不要钱,拿去吧。土地是芳林村集体的,划给芳林中心校用,学校没意见,村民更没意见。于是1987年秋,沙田四中开始招生。
1988年,参加解放军游击队壮烈牺牲的黄仁纬、黄启慈、黄忠德的英魂,他们的老战友、老同学要接回来,安顿在他们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芳林中心校说,行,这是我们的骄傲,四中前面的6分土地就无偿划出去了。后来要建设成3亩的烈士陵园,土地?行,没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物质、文化生活奇缺的年代,校园里的树,经过三四十年的风吹雨打,雨露滋润,好多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三四棵万寿果树,我们客家人叫吉扭树,果子歪歪扭扭的,与名字很形象,没成熟时,很涩,成熟时,很甜,校园还有几棵沙梨树、山楂树,每年都挂满了果。那个年代,吃粥是常事,煮饭时往往在上面撒一层平时晒干的红薯丝或红薯碎块,零食几乎没有,但学生都很听老师、父母的话,不去摘不是自己家的东西,更不能去摘公家的东西。只是,每天早早地到校,看地面上有没有夜里掉下来的沙梨、吉扭、山楂;只是,下课的时候,会冲出来看看地面上有没有掉下来的沙梨、吉扭、山楂;只是,上课的时候,听见吹风了,心仿佛也给风吹得荡漾起来,想象树底下掉满了沙梨、吉扭、山楂,祈祷着老师别拖堂,别班不要这么快下课……沙梨成熟时,老师就把沙梨摘下来分到班里,班里再一人一个,或者一人一瓣。
芳林小学,慷慨又大方,总让人有回想的情和景。
流星般的沙田四中
芳林中学虽然在芳林,却不是芳林人的中学,而是整个县的中学,芳林人眼睁睁地看着1950年在八步的私立灵峰中学合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1952年公会大公中学停办时全部学生插进来,再眼睁睁地看着1962年贺街中学的一些学生插进来,芳林及属下的民田、田厂的学子和其他地方的学子一样,考得进就继续读,考不进就回家就业,参加生产劳动,人们戏称读“农业大学的犁耙辘轴专业”。
虽然这样,但芳林有其他地方没有的地利,听到的书声多,得到的消息多,看到的热闹也多,一到星期六放学的下午,两条人龙便从校门汹涌而出,一条经过水碓、芳林桥到达榕树头,或继续走路回家,或等候公共汽车到来;一路沿着河边,经过恩平寨、老糖寮、薛屋、鸬鹚船到达八步,然后或继续走路回家,或等候公共汽车到来。到了星期天下午,两条人龙又绵绵不断地从校门拥进去。因此,芳林考进去的学生自然比其他地方来的学生花费少、走的路少,因为芳林的学生可以办外膳,回家吃饭不花钱,当然啰,少走路就少买鞋。所以呀,芳林中学随着学生的增多扩校园的时候,芳林人大方得很,就像当初搬迁小学把学校让给临江中学创建时那样。1954年,要土地?好,20多亩划走了。1961年,还要土地?好,20亩又划走了。
此前芳林也曾有过自己的中学,在提倡“初中不出村,高中不出乡”的年代,那时初中下放,芳林小学也有附设初中,开始是两年制,后来是三年制,虽然也是考得上的读,但毕竟多了几个人读。再后来,附设初中取消了,沙田保留独立出来的道石中学(沙田二中)、沙田中学(沙田一中)、狮洞中学(沙田三中)、芳林、民田、田厂的小学毕业生,仍是考得上芳林中学的,可读。考得上道石中学、沙田中学的,也可以去读。路远不去也可以,你不去,会有人去顶名额。
芳林人急呀,芳林人烦呀,我们也是堂堂的中心学校,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中学吗?
办学,上面也支持,解决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对谁都好。但上面问,办学校,你有地方吗?
芳林人说,有啊,芳林中心校旁的那块给师生种花生、萝卜、红薯的学校空地。芳林中心校说,好啊,拿去建校吧,不用钱。上面说,行啦,你用收上的教育附加费建吧。
六亩地,长方形,好布局。时间紧,钱不多,靠路边,起了一层楼,有三个教室一个楼梯间一个房间,然后在教室旁挖个坑做跳远的沙坑,在沙坑旁竖两个篮球架做篮球场,在篮球场边起一栋三层共六套的教师宿舍,在教师宿舍对面起一栋三层楼共12个房间的学生宿舍。六亩地中有一亩地是由村道分开的,好,就在那建厨房、洗凉房和厕所。
1987年秋,四中就这样招兵买马,开张了,招了两个班,主要是芳林、民田、田厂的,还有部分外地的择优生,一百多人,男生住一个教室,通铺,女生住学生宿舍,两人一铺,教室之间的小房间就是老师办公室。按建校时间先后,全称叫贺县沙田乡第四初级中学,1989年后叫贺县沙田镇第四初级中学,俗称四中,戏称麻雀学校。首任校长黄启锋,教职工8个,史称老八,八个开荒牛。一直办到与芳林小学合并时,17年的时间里,四中是没有像样的大门的,先是在围墙一角掏个门给师生和运柴火的车进出,后来征得芳林三烈士陵园管委会的同意,以烈士陵园的门当学校的大门,做两扇铁板大门扇,一边图案是一条向上的二次函数抛物线,一边图案是“英语”的英文字母,洋洋土土,往往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与梦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师生齐努力,红红火火,越来越多的学子慕名而来。学费,交。赞助费?交!桌凳费?交!只要能进去读。学生由一届两个班,到三个班、四个班……学生又不够地方住了,教室又不够了,又向芳林中心校伸手哭穷了。芳林中心校说,行,把我们之间的瓦房教室拆了吧,我出地,你出钱,底层归我,上面你建多少层都是你的。四中说,好。拆了三间瓦房教室,楼建起来了,三层,第一层教室的门开向芳林中心校,楼梯从四中这边上,二层以上教室的门向四中开。后来,又不够了,又开口,又拆了三个教室,起了一栋四层楼的。二十世纪末,普九开始,芳林中心校地盘不够了,一咬牙,从村民手中买了将近20亩土地,眼光长,下手也快。
四中让一大群芳林学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升学,毕业后可以考中专、考高中,即使考不上中专、高中,也比以前的小学毕业生多混了三年初中生活,多了些许书生气,多了些许笔墨,多了些许成熟,多了些许其他地方的同学,以后找老婆也多些对象选择,兜里多张纸(毕业证)找工作也容易点,那些考上中专、高中的,基本上就是咸鱼翻身,人生从此改变了模样。芳林的升学率一直不错,又处于县城的边缘,又有芳林中学的榜样、激励和鞭策,人们说,在四中考芳林(高中)容易呢,一翻墙就过去了。个中的艰辛与拼搏,四中的师生才深有体会,单说那建校舍,积攒的钱不够,就叫老师发动亲朋好友借钱,用以后收上的教育附加费逐年偿还,说透了,就是人民学校人民建,建好学校为人民。芳林与鹅塘原本同属厦良区好久,那时鹅塘只有一所中学,鹅塘的学生跑过来,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过鹅塘班,四中也是大平、水口、南乡等偏远乡镇的学生喜欢的地方。中考时四中的中专、芳林(高中)上线人数,考过沙田镇的第一,也考过县级贺州市时的第二,第一是在八步的实验中学。
2004年秋,提倡九年一贯制,沙田四中与芳林中心校合并,称芳林学校。本来两校之间连围墙都没有,就隔这张纸,这张纸飞走,两个公章放在一起,就合并了。嘿,缘分天注定,原来是一家。
四中,是一颗流星,照亮过许多人……
飞来的实验中学
1997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县,设立县级贺州市和贺州地区,原梧州地区更名为贺州地区,贺州地区驻地设在县级贺州市。200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原县级贺州市改称为八步区,地级贺州市管辖原贺州地区的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昭平县和新设立的八步区。随着贺县接连而来的升级,从临江中学一路换名来的贺县高级中学,身价也水涨船高,变成贺州高级中学,招生范围扩展到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昭平县、八步区及2007年从八步区析出来在2016年转正的平桂区,107亩的校园又不够用了,种种原因,贺高飞走了,2014年飞到了鹅塘镇的厦岛新校区。
飞来的贺州市实验中学,就落栖在贺州高中原校园里。
贺州市实验中学,人称市实验,原本就像一只会飞的鸟,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乐专署的平乐师范的附小,创建于1948年,1973年改称八步镇第三小学,1978年11月改建为八步镇第二初级中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平乐师范而来的梧州地区教育学院要升级专科学校需地盘的时候,她飞走了,飞到当时的八步建设新区,现在的贺州市中医院对面。县级贺州市的时候,八步二中改称贺州市第二实验中学,贺州市第一实验中学是原来的贺县实验中学,真乃君子风度,谦谦有礼。升格地级贺州市后,2005年,贺州市第二实验中学改为贺州市实验中学,终不甘久居人后,招生范围扩展到整个贺州市。原贺州市第一实验中学改为八步区实验中学。
飞来的市实验,就像飞走的贺高一样,飞来的是她的全部人马,搬不动的不搬,如蜜蜂挪窝。于是非常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贺高的老师住在市实验里,市实验的老师住在八步原来的校园里,上班各找各的妈,各理各的娃,下班各回各的家。为了解决教师的上班交通问题,有关部门专门开辟了两路公交车,站点就在市实验门口和新贺州高中门口,增加了桥,新修了路,更换了路灯,加固、绿化了河堤,芳林似乎也一下“高大上”起来了。
芳林人是很包容、明智的,教育教学是你的专业,我不懂,你爱咋办就咋办,不过你学校在这里,我娃考得进的话,读书方便,你人多要造桥修路设公交,我走路方便,你要吃喝拉撒,我卖菜方便……
在芳林这块有故事的地方,相信市实验一定会飞得更高、更好。
顺势而生的芳林初中与正誉中学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摆脱贫穷走上富裕之路的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益发凸显起来,有的全家到外地务工,家里没人料理小孩,务工所在地又难安排;有的在偏僻的山区,教育相对落后,因户籍问题外面的公立学校往往又报不了名,有的希望个性发展好一点……但现有的教育模式却很难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发展又不均衡,于是私立学校就在各地渐渐发展起来了。
2001年8月,私立芳林初级中学,简称芳初,由芳林和其他经济能人举办,开始招生了。这所学校建在贺州高中的后面,一墙之隔,拆了一截贺高的围墙做个简易门以示与贺高相互独立,学生从贺高进来,然后进入芳初,不明底里的人,以为是贺高办的。初办,贺高派人过来管理,一为它的高中培养点优质生源,因为它原有的初中部已停办;一为它新成立的临江学校找个地方,因为政策不允许公立学校里有私立学校和高中补习班。你好我好,皆大欢喜。
芳初的人既借势,也很拼命,后来当政策连那个相通的围墙门也不允许开的时候,它正好借此机会把此门封了,因为它羽毛已满,可以翱翔天下了。现在它从自己另一边的围墙门出人,所谓门,和当时的四中一样,仅是敲掉一截围墙,安两块推拉铁板而已。可以说是目前贺州市私立中小学中最简朴的大门。
名声已在外,谁会在乎门呢。
私立正誉初级中学,距芳初直线距离1公里不到,成立得更早,1995年在莲塘镇东鹿小学租校舍起步,1996年搬到位于县城郊区已停产的地区氮肥厂,1997年搬到芳林村余田羊厂这里扎根,当时学生主要是鹅塘的,因此学校虽在芳林,但属鹅塘管理。三年三搬,白手起家,风风雨雨到现在,也不易。
私立学校要筹资转让土地,建设校舍,发放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更要想尽招数办出特色和质量,创办者都是有不平凡故事的创业者和建设者。
沾点边的中专学校与民办中学
芳林的人爱把位于临江河对面三加村苏茅坪的贺县师范学校称作“中专”,站在市实验中学大门前就可看见。苏茅坪是三加村的一个自然村,曾与芳林村同属芳林乡很久,学生很多是到芳林中心校读书的,现在有些年纪的人还常常用“芳林三加村”来描述三加村方位的,它的确与芳林很近,一河之隔。现在,三加村是贺州市八步街道的一个村。
贺县师范学校当时也确实是一所中专,全称叫“贺县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72年,开始的那两三年,招有中师班、幼师班、英语师资班、农村水电班、电影放映短训班,等等,1975年改名为贺县师范学校,后上划梧州地区,现在是贺州学院的一个系。
民办中学,人们已渐渐淡忘了这个字眼,其实她就是现在的贺州第二高级中学的前身,创建于1957年,是当时八步镇的民办初中——经费主要依靠收学费和勤工俭学来维持学校运转,借八步扫盲学校教室上课。1959年改为八步镇公社中学,搬到位于观音岩的厦良小学,厦良小学搬走,1977年升格为贺县第二中学,1984年位于教育局后面的贺县第二中学初中部析出为贺县实验中学,1987年贺县第二中学改称“贺县第二高中”。
芳林人迟来,没有什么山场,芳林薛屋的人放牛,常常到民办中学附近的山上去放牛,民办中学旁边就是芳林薛屋生产队的旱地,现在贺州第二高中扩展的许多地方,就是芳林薛屋人种花生、种红薯的地方,芳林人去劳作时经常走的那条小道,就是潇贺古道的一部分,用鹅卵石镶铺路面,溪水面架的是青色的长方形大石板、条石,路宽1米许。民办中学距芳林街有2公里,距芳林新薛屋有1公里左右,平时也望不见,人们不常经过,交集不多,因而常常不会把她视为芳林学校群的一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