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以羊角为图腾的风俗
——“羌”“姜”二字解
在甲骨文中,“羌”字写作“”,形似一个头戴羊角头饰的人,属于典型的象形字。考古资料证实,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不仅养羊,而且喜欢用羊角来制作头饰。《说文解字》强调:“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在甲骨文中,“姜”字写作“”。金文的“姜”字变化不大,从女,羊声。有些学者认为,“姜”字很像女子头上的羊角,实际上是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在甲骨文中,确实有一些商人俘获羌族女俘的记载。此外,还有不少用作祭祀的记载。《说文解字》认为:“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姜”字的含义极为丰富:上部是“羊”;下部是“女”。合起来,意为“羊母亲”或“头戴羊角的女人”。
据史料记载,“姜”姓源于陕西省岐山县的姜水之滨。姜水西出岐山,向东流入渭河。不过,一些学者认为,究竟是先有姜水河名,还是先有姜姓人群,似乎难有定论,考证的难度非常大。在古代,水源和母亲的含义相当接近,都象征着生命的起源。所以,更多的学者认定,姜姓的产生与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羌族密不可分。事实上,“羌”字原本就是一个广义的族名。
在甲骨文中,“羌”与“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别上:“羌”指的是男羌;“姜”指的是女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很可能是先有“羌”这样一个部族,后产生“姜”这样一个姓。为了进一步分辨和标记羌族的每个分支,就产生了姜姓。一些学者相信,羌族和姜姓均代表一种图腾风俗,其具体表现就是头戴羊角,以此表明自己与羊这种动物的血缘关系。如果羌族人和姜姓人真的都是羊的后代,他们之间就必然存在血缘关系。
按照许慎的说法,“姜”姓最早应当发源于姜水之滨,其祖先就是后人非常景仰的神农氏。神农氏对人类的贡献很多,尤为可贵的是“遍尝百草以疗疾病”和“设立市廛以通财货”这两件事。这一现象也表明,早在神农氏时期,中国古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医药学就已现雏形。
“羌”“姜”字趣释
“羌”“姜”二字在古文字的形体中,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有一个羊角之形,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羌”“姜”只有性别上的区别,“羌”是男羌,“姜”是女羌。从这里可以理解为:先有以“羌”为标志的部族,后有以“姜”为标志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