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缘何大象变母猴
——“为”字解

“为”的繁体字是“為”。在小篆中,“为”字写作“”。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对于许慎的这种说法,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但长期没有定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对出土的甲骨文的研究,人们对“为”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甲骨文中,“为”字写作“”。分析其结构:左上方是“爪”,代表一个人的一只手;右边是一头大象,头朝左方,并有着长长的鼻子和朝下的尾巴。有的学者发现,如果将甲骨文的“为”字向左转动90度,就酷似一只手牵一头象。由此可见,“为”字是由“爪”和“象”组成的,意为“用手牵象,进行劳作”。学者罗振玉认为,“为”字“从爪,从象”,其意为“役象以助其劳”。

在金文中,“为”字依然保留“象”的形状。在小篆中,“为”字中的“象”逐渐演变成一种奇怪的动物。难怪许慎也闹了误会,以为那种动物就是母猴。道理很简单,在许慎那个时代,甲骨文和金文都埋入土中,难得一见。由于“为”字中的“象”的形状是直立的,有学者认定“为”字的本义并非用手牵象去劳动,而是指一头大象用鼻子叼着人直立起来。这种情形恰似马戏团的演员与大象的精彩表演。

既然“为”字的引申义是“人用手牵大象,进行劳作”,那就说明: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曾经有过大象,而且人们还普遍驯养过大象。或许同今天的泰国的情形相似,当时的大象也曾经从事一些较为繁重的劳动。由此可见,大象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比较密切的。事实上,这正是“为”字出现的社会基础。

在汉语中,“为”字可以引申为从事一切事情。因此,“为”字可以代表“变成”“治理”或“管理”。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是说:只要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让别的星辰环绕。此外,“为”字也可以当介词用。对此,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由动词的“为”虚化而来的。

“为”字趣释

“为”字反映的是人用手牵大象,从事劳作。这一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中原一带不仅有大象,而且那一带的人们曾经广泛役使过大象,大象也曾从事过像在今日泰国仍然从事的那样繁重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