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的功与过
——“马”字解
在甲骨文中,“马”字写作“”。在金文中,“马”字写作“”。这两个字的形体相似,都很像一匹脸长、眼大、鬃毛竖起、尾巴后甩的直立的马。在小篆中,“马”字的鬃毛非常清晰。繁体字“馬”的四条腿十分显眼,鲜明地突出了马善于奔跑的基本特征。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养马的习俗,既利于作战,又便于农耕。对于“马”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事实上,甲骨文的“马”字的确体现了“怒”与“武”这两大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怒”与“武”是指马的性格,而非“马”字的本义。所谓“怒”“武”,是指马很容易被激怒,善于奔跑,而且一往无前。在生活中,马是先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和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沙场上,马是军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和战友。
人们观察到,马这种动物灵性很足。话说春秋时期,山戎国攻打燕国。当时,齐桓公和管仲指挥齐军支援燕国。山戎王被打得大败,逃到了孤竹国。齐军穷追不舍,进而攻打孤竹国。经过激烈的战斗,齐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齐军出征时还是春天,凯旋时已是隆冬季节。由于沿途景色大相径庭,齐军很快就迷了路。危急时刻,见多识广的管仲安慰大家:“俗话说,‘老马识途。’我们只要跟着老马走,一定会平安地回到自己的祖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立刻吩咐手下挑选出几匹老马。在这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顺利地回到了祖国。
当然,与“马”有关的也有一些贬义语汇。例如,“拍马屁”指的就是那种阿谀奉承的恶习。据学者考证,我国西北一带山路狭窄,马便成了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一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人不出名马出名”的谚语。谁家拥有一匹好马,都会感到十分荣耀。如果在路上牵着好马碰了面,人们就会互相拍着对方的马屁股,赞叹道:“好马!好马!”后来,有些人为了奉承别人,即使对方的马极为一般,也一律拍着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好马!”从这时候起,“拍马屁”的意思就变成了“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马”字趣释
甲骨文中“马”字,是一幅典型的直立的马姿的象形图画。马头部分突出了马的长脸、大眼睛。另外,身体上最醒目的是马鬃毛竖起,尾巴后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