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草书的起源

与其他字体相比,草书结构简明,笔画相连。学术界认为,草书产生于汉代,是在简化隶书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字体。

草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在远古时代,文字尚未统一,出现了许多潦草的字;二是在文字统一后,为了应急,往往在起草文稿、记录谈话时,选择笔画连带、省略的写法,出现了许多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就是广义的草书。由于潦草,他人很难辨认,常常影响交流。

为了方便书写,汉字经历了约定俗成的简化过程。特别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时,民间草书日益流行,写法上也逐渐规范、统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极具法度的草书,被称为章草。章草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今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学术界公认,章草在西汉产生,在东汉兴盛。鉴于其“草创”的特点,称之为草书。主要特点是:保留字体梗概,删繁就简,连笔巧妙,书写迅捷。章草已相对规范,有章可循。三国时吴皇象的《急就章》堪称代表作。

关于今草的起源,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起于汉末张芝,一派认为起于东晋王羲之、王洽。崔瑗在《草书势》中曾描述了草书的特点,强调其“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由此可见,汉末的草书已不拘泥于章法。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可以确定今草起于张芝,这主要是从新字体的萌芽的角度来说的;也可以确定今草起于王羲之、王洽,这主要是从字体的规范与成熟上来说的。王羲之的《初月》《得示》被公认为今草的代表作。

至于狂草,一般认为在唐代出现,主要代表是张旭、怀素。狂草随心所欲,狂放不羁,是一种实用性很弱的字体,但极具艺术价值。此后,草书多半成为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唐代张旭的《肚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都堪称传世珍品。

在草书中,今草和狂草不拘泥于章法,但依然讲究规范性:第一,省略笔画、简化结构;第二,用点画来代替偏旁和字的局部,极具符号化的特征;第三,讲究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呼应,既便于快速书写,又便于表达微妙的情感。

草书的定义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