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
- 赵琳
- 8341字
- 2021-12-30 13:56:0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研究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在应然角度即一般意义上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完成从工具意识到体系建构的理论认识,从而构建起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是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出相关原则和对策建议,同时构建起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系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方面来说,通过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征、对象及途径等多学科理论视野的综合研究,从而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和方法,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目前,学术界对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过多局限于对现状的处方性探讨,这种局面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理论新观点,进一步深化自身理论。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框架上还不成熟,主要是借鉴相关学科理论进行的综合研究。因此,本书通过对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各种实践模块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而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学、思想教育学与心理咨询学的理论。
理论研究价值的根本向度是指导实践,为实践需要服务。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增强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单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受教育者到底需要什么。据此,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当前的心理状况和需要,这样教育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达到相应教育目的。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人全面发展的考察。本书通过探讨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和各项行为问题的形成与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分析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实践操作模块。可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一,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虚拟社会给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带来了种种机遇:一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拓展了人们的理论研究空间,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沃土。二是社会存在的非实体性,为主体的个性释放营造了较为理想的氛围。三是主体个性自由空间的扩展所带来的社会行为的非人性化趋势,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现实参照;对网络行为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充分把握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发掘现实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
同时,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带来了挑战。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增加了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因此,虚拟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展的外在推力。
首先,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数字化信息遍布大学校园各个角落时,大学生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学习研究到休闲娱乐,从认知行为到情感心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他们来说,网络所具有的魅力和所引起的心理困惑(尤其是网络的困惑和现实的心理困扰交织在一起时)都是不可阻挡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现状下,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落后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开拓创新,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其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需要。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有待规范,网络易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情商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角色错位,人际交往萎缩为“人—机”式交往的偏执关系;二是人性异化,表现为人格结构失衡,形成“数字化”的人格障碍;三是自我迷失与冲突;四是道德失范,道德自律的弱化导致“隐形人”的虚拟行为;五是技术崇拜,网络资源的泛滥促成“信息人”的上网成瘾。网络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畸形性心理、自我角色混淆、网络综合征以及网络成瘾症。因此,应当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网络心理问题。
最后,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网络教育是近十年才兴起的、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网络时代,教育主体出现了“非主体化”趋势。教育主体不再是灌输思想的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主体,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引导者的双重身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传统的“教”与“被教”关系已不再明显。不过大多数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认为这种教育关系和工作氛围更具人情味,更有亲和力,更易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进行整体性的教育理念转换,创造性地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思辨阶段,而应建立科学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在分析网络心理教育时可以借鉴相关思路,从三个层次上去认识把握网络心理教育:首先,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思想,就是在网络教育的根本观念上要有明确的心理教育意识,可视为一种大网络心理教育观;其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原则,就整体网络教育而言,心理教育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贯彻于网络教育之中,由此实现网络心理教育向网络教育的渗透;最后,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大致包括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过程性网络心理教育和补救性网络心理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从心理学的视野分析出发,网络心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资源集约化、信息生动性、环境虚拟性、活动自主性、人机交互性和沟通间接性;网络心理教育中的心理学指导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还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惠及每个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实现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三,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界目前提出的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黄玉莉指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在网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定期举办网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举办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进行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人格辅导等。二是将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式在大学生中导致了诸如信息焦虑、情感冷漠和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疾病和障碍。因此,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人际交往教育、网恋心理教育等讲座以预防或矫正网络心理问题。
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体现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彰显自身的个性,实现与非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互补,就应遵循防治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交互性和主体间性相结合、“助人自助”与“互助共进”相结合以及互补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五大原则。
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第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模式研究。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界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包括利用BBS、E-mail、聊天室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可以设计的内容包括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介绍、优秀心理影片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服务有关网络介绍等。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开始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在信息时代,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助人自助,互助成长”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基础,构建“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
第二,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目前,对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包括上网时间、目的、动机、途径等);网络使用对大学生人格、情感、人际关系、社会化、认知等的影响;网络成瘾的现状、原因及相关对策。由此可以看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量化支持,从中探寻规律,是国内广大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思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多数学者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尚未形成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一些关键问题还缺乏研究。如对网络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还相对较为浅显,没有反映出对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把握。
二是人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全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问题,目前还很少有研究者涉及,实际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因此不仅要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作用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对科学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研究。
三是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工具”视角来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少有从体系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探讨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全面体系构建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是关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目标、方向、路径和程度的根本问题,准确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对加强和改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运作体系,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
应准确定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对许多学生网民而言,网络不再是时尚,不再是潮流,而是他们的世界,就像人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一样。他们就是互联网的喧声造势者和推波助澜者。
虽然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但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对象和关系对象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热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要突破发展瓶颈,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则必须重新走向对象、审视对象、研究对象,在深刻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特点进行研究,积极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引导他们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基础性理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教育自诞生之日就存在“理论主干脆弱、学科枝叶茂盛”的发展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专家倾向于从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整合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心理教育这一复杂对象,努力用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统整的方法论来综合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在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对那些事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理论重视不够。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等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指南。而现代思想教育学理论、网络思想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思想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还有网络哲学、网络心理学、网络教育学、网络社会学、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等新兴边缘学科,可以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要认真认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矛盾和本质,明确施行的方针、原则、方法和载体,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重视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以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只有从理性上、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提供科学指导,最终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要深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即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不断整合。在网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沿用的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为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应当加强对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整合,在沿用的基础上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因此,要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的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地进行细化研究,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结合的研究。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受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影响,其现实心理问题与网络心理问题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心理问题,求助于网络或通过网络发泄的同时,又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因此,在网络时代,现实心理问题与网络心理问题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网上和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网下”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网络,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
可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将会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由研究实践问题走向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由应用领域走向基础理论领域的开拓;由松散的经验性总结走向体系的理论化建构。
当今是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媒介的网络时代。在这一时代,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不可阻挡之势迎面而来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关注网络带给心理健康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接受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在实践中重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问题。
首先,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体,它可以使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拓展和延伸。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是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或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化,必然要求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途径的改变和更新。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个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运行机制及教育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的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探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体系。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地借鉴多学科理论视野和方法论视域,把(网络)思想教育学、(网络)心理学、(网络)社会学、(网络)文化学和(网络)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发挥多种学科的整体功能。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沿用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基础上,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方法和西方主要心理学治疗方法;利用了思想教育中心理论调适与修养方法;创新了“网下”与“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构建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关系到整个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向和效果。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重服务的内容体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自身的优势可做到服务领域广,服务内容多,它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是:关注整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各种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和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助活动来创造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环境。
可见,网络心理健康并非狭义的心理健康,而是把心理健康从内涵与外延上扩大了,具有广义的含义。由于心理发展源自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整个环境的健康。因此,想要真正持久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应贯彻某种“大健康”概念,以环境健康的观点为指导,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网络环境,关注健康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除了重视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强调整个网络心理健康环境的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了障碍性内容外,还应包括发展性和预防性内容。要通过网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模式的运行体系。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模式都提倡多种模式的互补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同样可以整合多种模式,以形成科学的运行体系。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可以有“家庭—学校—社区”的整合模式,即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上,可以有“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即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可采用“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的模式,即把网络心理咨询、网络朋辈心理互动和网上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工作上,有“发展—预防—矫治”这样一个具有发展性、预防性和治疗性三层次的全面预防模式和以“个人—班级—院系—学校”为主线的立体预防模式。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运行上,实现“网下”“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网下各种学科的渗透式教育模式和网上各种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一个多模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运行体系构建起来了。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的目标体系。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该目标可以分解为恢复、维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三个层次。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展开:一是面向全体,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二是面向全体,开展发展性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三是关注个体,开展大学生障碍性心理咨询,恢复其心理健康。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由上述四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子体系构成。这四个子体系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任一子体系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体系运行的失常,因此还要抓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在整合,使各子体系正常、协调、有机运行,实现维护和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最佳效果。
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走向纵深发展。可以预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将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和全新的理念,在整合和沿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成为明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