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持续成长
- (英)查尔斯·汉迪
- 2270字
- 2021-07-16 16:46:02
译者序 在“打工人时代”寻找跨越时空的白色石头
缘起
参与翻译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奇妙的机缘。当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石美华老师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一本欧洲著名管理学家写的关于人生经验的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为什么?
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来说,我的主业是经济学,虽然和管理学离得不远,但在学术研究领域高度细分的今天,二者的区别也完全可以用“隔行如隔山”来形容。关于人生经验的话题,刚刚度过人生第三个本命年的我,好像既不够年长,可以代入作者的角度,也不够年轻,可以代入这些信直接写给的对象(作者的孙辈)的角度。
但一看到本书英文版的出版社—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我一下子跳了起来,马上在微信上回复石老师:好的!
企鹅兰登书屋
作为学术工作者,企鹅兰登书屋对我来说可谓如雷贯耳。作为欧洲最有名的平装书出版商之一,它一向以高品质、平价和捍卫出版自由闻名于世。在西方,书籍长期以来一直以面向优渥阶层的奢侈品为主要的市场定位。企鹅兰登书屋的前身之一—企鹅书屋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一包香烟的价格”把经典名著卖给大众,拆除知识高墙的出版商之一。除了对作者和图书内容的精挑细选,企鹅兰登书屋也以精美的封面设计,以及不畏世俗争议,敢于出版前卫话题的图书而出名。企鹅兰登书屋的这些风格和策略,保证了自己的每一本书都是格调与市场兼顾,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从“读不下去”到爱不释手
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工作。说实话,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份工作并没有让我一下子找到它有趣和激动人心的地方。在第1封信中,作者在讨论“代沟”的时候几次提到一些他年轻时的流行语和这些词在2000年前后的新意思,翻译这些在20世纪20年代已略显“生僻”的英语知识不但让我花了好多时间查询相关资料,也让我怀疑,这些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古董”英语书写的(尽管也因此透出类似中文“民国腔”的优雅)与二十多年前的读者沟通的话,对于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当今读者,到底能产生多少警醒和裨益。
但在翻译几封信后,我就发现自己的第一印象是多么不可靠。事实上,从第2封信开始,作者便以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的“未来学”视角就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和劳动者地位与生活的影响,以及正在慢慢崛起的“零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新时代的劳动者提出了建议。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劳动者对一两家公司“从一而终”,拥有终身雇用的稳定性,以及清晰又无聊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必将式微。在未来,每个劳动者可能都不可避免要随时面临就业的转换,以及同时在多个机构、以多种形式,特别是以非固定的零工形式工作的状态。
在旧时代,人们的烦恼和误区主要来自过度“组织化”或者说“机构化”,人们在大企业的科层里,如同《千与千寻》中的小女孩一样,慢慢失去自己的名字,被“老张”“张主任”“张总”这些职衔和社会角色覆盖了背后那个有着鲜活思想和感情的人。这是作者在本书的前几封信中描述的他工作与退休的时代人类生活的主题和自己的反思。
在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尽情地展示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片刻盛名和“高光时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担心自己在机构里的曲线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很可能在明天就因为被更努力、更拼命的后来者超过而落后,甚至干脆因为被算法和人工智能取代而不复存在。
对此,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与读者讨论如何设定和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避免在任何时代被物化和工具化。尽管他引用的是亚里士多德而不是康德,但我个人觉得,背后的思想依然可以被简单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概括。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人是需要工作的,但人需要至少三种不同的工作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欲望而做的,为了展现自己的天赋才能或出于个人兴趣而做的,为了服务他人和更大范围的人类社会而做的。人们应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依据不同的需要做不同种类的工作,或者它们的搭配组合。第一种工作诚然是最基本的,但如果任由自己陷入其中,就难免异化成仅仅是某某公司或组织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同时,作者也为自己的建议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现路径和个人经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在第13封信“人生的变化曲线”中讲的关于“通往戴维酒吧的路”的故事。为了避免读者失去阅读乐趣,我在这里不剧透了。但我觉得它对因“是否要换工作/继续读书深造/创业”这样的选择问题而烦恼的读者,一定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全书倒数第二封信“你是独一无二的”。它将全书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谈到了如何定义人的自我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似乎是,每个人的自我,就是他的“天命之职”(the call),即《圣经》中说的“白色石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说的三种工作的集合体,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超越了这种简单的集合。这是一个很神奇也很让我触动的概念。我觉得我无法在这里用简单的语言将它的奇妙之处说出千分之一,所以还是需要读者自行认真阅读这封信。
结语
总的来说,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相当有趣的书。不仅因为我是它的译者,也因为译者的工作本身帮助我成了它认真而心怀感念的读者。它的内容和管理学无关,但是作者在壳牌这样的大企业工作的经历也确实让本书拥有了超越一般“鸡汤”类图书的对于工业社会中的人和组织如何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独特视角。同时,相比一般的讨论工作和组织的图书,作者独特广博的人生阅历也让这些硬知识看起来不至于僵化,读完它,会让人有一种在作者用平淡语气叙述的人生智慧中获得温暖和鼓励的感觉。
当然,它也让我更加肯定,属于我人生的白色石头,应该就是在企鹅兰登书屋出版一本书!
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