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图式与走势,以南通为例

郭志明

名师工作室的出现,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如何让这样一条敞亮的路一直通向远方,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方向和扎实的举措。

一、发展定位:教育家摇篮

“名师工作室”是以某地区、某校名师(一般为“特级教师”及以上荣誉获得者冠名)为领衔人,以打造教育人才品牌为追求,以教育研讨、基地活动和网络交流为载体,将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和业绩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是打造在全省、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大家”,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名家”,形成一支学有专长、教有风格、研有建树、师有魅力的“教育专家”团队。

“名师工作室”融自主力与他动力、实践性与研究性、个体型与团队型于一体,是一个地区或学校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打造品牌的新机制,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加速器、促进教育品牌建设的助推器,用以推进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事业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

二、组织架构:紧密型结构

企业常常成立集团,集团分三个层面: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

“名师工作室”必须处在紧密层这一层面。

“名师工作室”一般由领衔人1 人,工作室成员 5~6 人组成。成员由领衔人负责选定,可来自本校、本县(市、区),也可在更大范围内挑选。

工作室可聘请1~2 位导师,其对象或为高校教授,或为媒体编辑,或为当地名流,对工作室加以指导。工作室成员的具体条件为:

领衔人: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有强烈的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意识;有明晰的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娴熟的教育艺术;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或产学研开发能力;有丰硕的教学教研教科成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培训、指导教师的能力。具有“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等称号,经过“名师培养对象”一个周期的培养考核优良、成绩显著者。

成员:爱业敬业,专业素养全面丰实,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改革,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智慧,形成较鲜明的教学个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崭露头角,具有与领衔人相通的教育追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年龄在35 周岁左右。具有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称号,或为教坛新秀及特别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

导师:热爱教育事业、热衷教师培养的教育专家和前辈,是“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或其他获“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人员,省内外教育专家。

工作室成员必须进行合理分工:

领衔人总体策划工作室的运行。具体为:策划工作室每一年度的工作,总结工作室每一年度的工作;组织工作室的年度考核;负责与导师、高校、省市教科研单位的沟通联系;参与每一位成员的展示活动。

工作室要成立这样几个部门,或者有专人负责这样几项工作:

策划部,全面负责、组织开展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定期对工作活动作分析与总结。

通联部,主要负责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活动联系。对外通联工作,《工作室活动动态》的寄送,工作室活动的上传下达。

课题部,主要负责课题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开题、中期验收、成果汇编、结题、鉴定等相关事宜的管理、安排、落实、督促。

做好每一活动的会议纪要。

设计与博客部,负责过程管理和博客管理。包括摄影工作,定期设计、印制完成《工作室活动动态》,每周检查每个成员博客上传数量和质量,督促其他成员及时跟帖。当“网师”培训建立后,督促大家及时上传作业,截止日之后,以第一时间组织进行评估,并颁发证书。负责所有成员开课、讲座等活动的证明或证书的制作、颁发。

档案部,负责及时收集工作室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并做好归档工作;材料催交后立即传送给设计部,以完成《工作室活动动态》的设计、印制。

工作室的所有成员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相助督促,共生共长。

三、相关制度:按章程行事

名师工作室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学习制度

1. 按时学习

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另就某一研究方向的主题、讲座、书籍集中学习,同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及时将学习精华摘录、学习心得上传工作室专题网页。

学习是一种习惯。董桥关于读书的比喻:“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也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专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还有点风韵,最要命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2. 按需学习

工作室成员每期的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根据目前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在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有选择性地学习。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说:“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把读书和手头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即做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学什么。

你目前着手做的工作,有时候需要高度、宽度、厚度,这些东西仅仅靠本人的经验,或者周边人经验的借鉴是远远不够的。”

(二)研讨制度

(1)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2)工作室建立“每月一主题”研讨制度。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月集体研究一次。

(三)交流制度

1. 互动交流

名师工作室成员定期开展多种交流活动,每一学期与其他工作室或者全市艺术教师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

2. 网络交流

工作室网站、工作室成员博客及电子档案袋资料须及时更新,开通评论、留言等服务,公布个人电子邮箱,以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3. 活动交流

工作室成员积极配合教育局教研室的培训、讲座、开课等一切工作。

4. 资料交流

工作室每次活动编辑《工作室活动动态》,及时刊载工作室工作动态、工作室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

(四)经费制度

建立工作室专用账户,工作室举办活动、购置书籍、设施所产生的费用,一律凭发票报支;或实行专用经费结算制度,按需使用,按时到财务部门结报。

(五)奖惩制度

(1)考核奖励:工作室设立“工作室优秀成员”“工作室学习积极分子”等奖项并每期评出,以奖为主。

(2)退出机制:对于不求进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室布置的成员进行劝退工作。

四、主要工作:有秩序运行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群众团体式的组织,其常态工作必须是有板有眼、有条不紊的,既要把自身日常工作做好,又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其主要工作(以学年为单位)如下。

(一)名师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有

(1)开展“四一”活动:以工作室的名义,每年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进行一次读书读刊交流活动,举办一次教学风格研讨活动,完成一次支教活动。

(2)正常网站运作: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网站应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各工作室网站的点击量、质量及显现的效果将成为评估工作室的指标之一。

(3)定期成果呈现:编印《名师工作室活动动态》,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每年编印一本《名师工作室年度成果汇编》,成果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报告材料、活动剪影、专家点评、论文论著等。

(4)承办主题研讨:轮流承办“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主题论坛,定期参加工作室工作情况的交流研讨。

(5)指导基地学校:在所在县(市、区)确定1~2 所学校作为名师工作室的实践实验学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教改研讨活动。确定一所乡镇学校作为工作室基地学校,根据其需要,实行教育帮扶,发挥辐射效应。

(6)承接相关任务:完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业务管理科室所布置的相关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如专题教研活动、相关科研研究等。

(7)融入科研高地:建立与高等院校、省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教育科研活动,主动融入教育研究团体,扩大外部联系。李吉林老师的成长之路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就在于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系。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吴刚教授、裴新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鲁洁教授、郝京华教授,这些国内一流学者都给了“情境教育”以极大的关注。

(8)打造工作品牌:探索本工作室的运作特色,打造具有本工作室独特个性的运作品牌,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宣传工作成绩和推广心得体会。

(二)工作室成员

(1)公开教学:工作室领衔人每年至少开设两节市级以上公开课,其他成员至少开设两节县级以上公开课,并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观察”“课堂诊断”“教育反思”

等活动,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主张。

(2)专题讲座:工作室领衔人每年参与教育教学论坛或做讲座、或参与大型教研活动进行评课至少4 次,其他人员至少2 次。

(3)读书读刊:每年读理论性专著至少5 本,订阅本专业杂志不少于3 种,另可读一定量的边缘学科书刊。采取多种形式,发表和交流自己读书读刊的体会。

李吉林的阅读给我们的启发:读教学艺术的书籍和报刊,可以把课上得风生水起;读美学方面的书,读诗歌理论、教育理论的书,如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人间词话》,从其“境界说”“情景说”

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情境教学”;读心理学、脑科学方面的书,可以开发“情境课程”。

读什么书?一是教育的阅读。尤其要读对教育有独特阐述的书,如巴西保罗· 佛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美国科尔斯滕· 奥尔森《学校会伤人》,美国瑞克· 玻斯纳《收获幸福的教育》,等。二是边缘学科的阅读。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谈到“中国教育为何没有原创力”时,指出:“什么叫原创力?就是能在两个不同学科交界地区,两个不同方法的交界地区,找到新的角度。如果没有交界地区,每个科系都会固步自封,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原创力。”数学家华罗庚的语文水平、哲学家冯友兰和逻辑学家金岳霖的英语水平、水稻专家袁隆平的音乐素养成就了这些大家。三是脑科学的阅读。可以读美国约翰·E· 道林《脑的争论:先天还是后天》、安东尼奥·M· 巴特罗《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大卫· 苏泽等著《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等书。我们一直认为孩子的“偏科”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兴趣使然,然而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一小部分儿童的确存在脑损伤,虽然这不影响一般智力,但会限制他们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因而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时,还是应该谨慎地给他们下结论,要想办法弄清楚原因所在,如果确实因为是某种病症所致的话,恐怕要改变的就不只是孩子的态度了。

(4)课改实验:承担课程改革中的实验项目,着力打造“学的课堂”,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特征,提供课堂改革的成功范例。领衔人要彰显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课堂教学品牌,积累教学品牌下的“代表课”;成员要有自己的“典型课例”。以南通市名师工作室主持的课改实验为例:李凤“无痕语文”,祝禧“文化语文”,王笑梅“生命语文”,薛海兵“格调语文”,丁卫军“简约语文”,许卫兵“简约数学”,曹群“英语诗意课堂”等等。

(5)教育科研: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教研教科研究课题,在市级以上刊物每年至少发表3 篇论文,其中省级至少一篇。领衔人每年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周期内必须完成一本介绍教学主张的专著。鲍尔吉· 原野:“写作,让人活两辈子。”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写下便是永恒。”罗素在《教师的作用》中指出:“真正具有教师气质的人更希望在自己的著作中长存,而非依赖自己的躯体。精神上的独立感对于教师履行职业至关重要,因为他的职能在于传授知识、培植理性,以形成公众舆论。”

(6)个人博客:每位成员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以便及时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见解、主张,认真参与网上评论、交流,以扩大视野,活跃思维。

(7)培训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为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导师,负责对每一位成员的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并实行日常的培训,使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周期内完成“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名师”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公认的知名教师的工作目标;工作室其他成员负责与一位一线教师“结对培养”,被培养教师有明显进步。

(8)成果展示:工作室每位成员周期内分别举办一次县级成果展示活动,领衔人必须举办一次市级展示。实施举办“个唱会”,全面展示教学教科研教改成果,一般有这样几项活动:教学风格报告会、课堂教学展示、专家论坛、成果呈列等。山东青岛2014 年11 月建了30 个名师工作室,集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实行“6 + X”模式,6 即在工作中注重根植课堂、思想交锋、读书交流、示范引领、教育科研、网络辐射,X 指工作室根据各自能力和需求可选择完成的工作任务,如课题研究、汇编成果、研发校本课程等。

五、存在问题:机制尚需改进

1. 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有的不明确

名师工作室属于新生事物,在实际运行中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不少名师工作室聚集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思想、有实践,需要在研究中获得引领,但是由于缺乏明确具体和论证充分的工作着力点,有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持续动力,整体工作缺乏一以贯之的方法统领。受到学科基地活动、各种评优课活动、主题征文活动等其他活动的影响,工作室的主要着力点难免有些摇摆。许多名师工作室缺乏一以贯之的工作计划和按步骤推进的工作措施。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职称、荣誉、工资晋升的项目受到重视,其他项目被边缘化。少数工作室的出发点还是个人的成名成家,成员变成为领衔人打工。跟风倾向比较明显。有的侧重于设计热闹的课堂,有的侧重于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教材,有的侧重于指导成员写作教育论文。至于不同的工作载体有哪些作用,能为本工作室研究的拓展、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什么作用,对成员的个人发展有哪些支撑,以及工作载体如何发挥作用等这方面的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些工作室具体的工作载体不明确,看到别人搞什么也跟风搞什么,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性,仅满足于有活动、有报道,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名师工作室是高端组织,对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师发展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事实上,名师工作室做得还不够。如成员在利用网络技术,利用远程学习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的素养,也缺乏投入的精力。不少名师工作室在计划和方案中有建设网站、开通远程学习、远程研修的项目,但是真正落实到运作实践中的相当少。不少老师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只能开通简单的博客、微博,有的甚至只是开通了一个公共的电子邮箱来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没有能力涉及多媒体的互动学习项目开发、大数据的分析利用、远程协作、团队攻关等领域。

2. 名师工作室的构建显出不平衡状态

首先是地区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有的地方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政府推动不够有力,从统计数字看,还没有名师工作室的省市区也不在少数。其次是学科不平衡。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派生的名师工作室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而艺术体育类、劳动技术类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即使有,活动面也相对狭窄,影响范围不大,行政推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最后是活动持续性不平衡。许多地方在组建名师工作室的时候十分积极,名师工作室成立仪式搞得轰轰烈烈,一开始的活动也是有声有色,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工作室活动的开展开始降温,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考核,缺乏必要的跟进管理措施,导致后续活动并不多,有的甚至逐步销声匿迹、名存实亡。上级行政部门需要对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考核,有的工作室为了在考核中拿到高分,存在装点门面、形式主义活动的倾向,现实中甚至发现有些工作室不惜制造假台账应付检查。

3. 名师工作室的根基还不十分稳固

有的缺乏长期规划。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工作的思路、安排的计划大多围绕短期目标确立。

有一些工作室的教研成果、培养成绩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如何在更深领域、更专角度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不少地方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内驱力还没有完全确立。有的缺乏保障措施。当前,名师工作室分为多个档次,有的领衔人是著名特级教师,是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他们的工作场所、工作经费等外部条件相对比较好。但更多的名师工作室是市县区一级命名。有的工作室只有在行政部门发的文件中有名字,学校里面没有正式挂牌,没有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往往也没有专门的支付渠道,只能从本就不多的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中列支。这给工作室活动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有的缺乏发展动力。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担任主课教师,有的担任学校领导职务,课务、事务都很繁重,外出交流培训的任务也比较多。同时,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好家庭,家庭生活负担也比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工作室的研究,有些老师出现了懈怠情绪,少数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工作的要求。有些团队成员名义上是工作室一员,实际上很少参与活动,很少得益于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4. 名师工作室的机制还不够成熟

一是团队协同机制不成熟。领衔名师管理水平不高,其专长在于教育科研,对团队管理缺经验、缺办法,也缺精力,对如何引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没有明确的思路。有些领衔名师自身成果较多,成果档次较高,但团队成员跟不上步伐。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支持个性化发展,许多工作室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二是交流互动机制不成熟。工作室内部,跨校区工作室活动开展难度大。成员在同一所学校的工作室,运行相对顺畅,而成员分布在不同学校的工作室,活动开展的难度较大。各校领导对名师工作室活动认识不一,支持力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工作室的时间安排上难以做到同步,工作进度上难以做到协调,工作经费上也难以规范支付渠道。工作室之间,交流活动大多局限于一定的地区之内。有些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动交流互动,活动开展的比较活跃。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推动不力,各种交流活动处于瘫痪状态。特别是跨地区、跨省的交流更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有些交流活动因为缺乏行政的支持和引导,逐步被商业、半商业性质的活动渗透,大大降低了活动含金量。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会影响到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的活动的开展。如何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好名师工作室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领域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三是评价考核机制不成熟,无据可依。目前,对于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各地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大多数地方只是抓住上了多少公开课,做了几场讲座,开展了多少沙龙、研讨活动,或者下乡送教多少次,成员发表了多少文章等形式上的指标进行考核,对参与名师工作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足,导致有些名师工作室成员热衷于到处开课作秀,宣传包装,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的秀场,个人追逐名利的阶梯,偏离了培养优秀教师的初衷。

六、走势思考:一起走向卓越

名师工作室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有着充沛的能量和巨大的潜力。如何将这种能量与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成效,优秀名师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给我们的带来一些新的启迪与思考。

1. 工作室的构成,强强联合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民间团体,必须是精英荟萃,团队成员必须德艺双馨,是“四有”教师的佼佼者,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不能搞平衡,不要搞照顾,遴选时,不行的就不要进来。

(1)领衔人必须非常优秀。“一匹狼可以带出一群羊,一头羊只能让狼没有野性。”

(2)成员必须出类拔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3)组织必须紧密高端。整体的学力、研究力、活力要强。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 萨乔万尼说得好:“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富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

2. 工作室的目标,定位高远

西方的谚语说:要想射中苍鹰,应该把箭矢指向月亮。这说的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道理。

(1)名师培养。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定位首先在于利用名师资源、放大名师效应、培养一批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2)团队文化。促进教育研究合力的形成,孕育独特的工作室文化,并以此推动全校,乃至整个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这样的目标定位,促使每一个成员在工作和研究中,跳出自身工作的小圈子,放眼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大舞台,寻找合适的自我定位。促使每一个成员自觉地完成从“小我”的成绩,向“大我”的事业建构的转身。美国学者帕克· 帕尔默说:“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教学勇气——漫步教育心灵》)

(3)引领课改。促使每一个成员永远鞭策自己站在教改的前沿,促使工作室的教育产品永远高立于教改的潮头,向教学成果奖冲刺。

3. 工作室的前行,多元发展

首先是大方向趋同。围绕总体目标,紧扣研究重点开展研究。其次是个性化求异。在名师工作室,各人有着各人的研究方向、工作目标。“基于问题式阅读教学”“小学对联教学研究”“童年写真嬉乐作文”“基于‘学’的儿童智慧阅读创构研究”……不同的研究主题彰显着不同的学术思考、不同的研究深度,同时顺应了每一个成员不同的阅历、个性,不同的性格、习惯,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儿童、对语文的不同认识与理解。这种顺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研究热情,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多年工作中储备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智慧思考。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成绩。最后是多元化彰显。当这些各有千秋的研究方向统领于“生命语文”的总方向之下,“生命语文”教育的大树便愈发显得茂盛、丰满。

4. 工作室的根基,扎实丰满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教师的组织,必须将根须深入到学校教学实践中。王笑梅名师工作室的背后有着扎实的运作支撑。首先,它孕育于百年名校——通州区实验小学,学校创办人清末举人孙儆先生在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议会的副议长,后归乡潜心办学,近百年来学校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工作室的成员浸润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总是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教育文化养料。其次,深入到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室扎根于历来崇文重教的江海大地,它的周边不乏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兄弟学校、单位,工作室成员有条件与各层面的学校开展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关键的是,深入到在特定领域有着重要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之中,工作室有意识地将运作的支撑延伸到一流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之中。

顾明远、成尚荣、朱永新……这些当今教育界引领一方的专家被邀请来讲学,为工作室专业发展把脉、定向;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这些当今小学语文教坛的智慧旗帜被邀请来,与工作室成员一起探讨研究。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到专家环境,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支撑,有序地抬高了工作室的运作层次。

5. 工作室的载体,丰富多彩

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策划设计,只有落实到现实的教育教学之中,才能促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在与现实的不断磨合中,才能促使其不断进化。这一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有序有效的活动载体。

(1)指向个体成长。王笑梅名师工作室在运作的过程中,有支撑个体自我学习的“月光书房”“个人书摘”,有促使成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文化讲坛”“心得汇报”,有指向优质课例设计的“课程开发”“专家会诊”,有相互之间探讨成败得失的“每周磨课”“思想者俱乐部”……如果说关于“生命语文”的共同愿景是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在专业上的理想彼岸,那么各种活动载体就是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条航船。

(2)指向团队展示。在“江海之光”“希望的田野”等区域活动中工作室成员献课作报告,充分展示了风采。

(3)指向辐射引领。

6. 工作室的发展,拓展空间

工作室的各种活动不能局限于一所学校,甚至不能局限于一个县区一个城市,而应该不断地寻找机会,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1)走向校际显活力。王笑梅名师工作室成立3 年,学校一级活动以及与兄弟学校之间合作的活动常态化开展。

(2)走向区域求张力。同时举办区一级活动2 次,大市一级活动2 次,省一级活动3 次,与省外交流研讨1 次。这些活动,拓展了工作室的展示空间和影响力,同时也让工作的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寻获互动与碰撞,得到更多角度的升级机会。这样做使工作室研究档次呈阶梯状提升。

(3)走向高端找潜力。找理论支撑,开展深度研究。

7. 工作室的手段,信息数据

(1)主动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名师工作室的各项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教育教学主张更多地受到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地方的信息收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研究者亲身参与教育教学——带一个班级、教一门学科。这是一种研究的优势,但是在教育越来越受到信息化冲击的今天,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小团体的实践,而没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种优势会逐步变为一种局限和劣势。大数据时代让教育研究有更多的条件收集到更为丰富详实的实践资料和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更让教育研究有条件分析研究出更为复杂的实验结果。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应该要由基于经验的研究主动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开展新研究,不断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

(2)主动向研究方式信息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当前,名师工作室大多数以学科为纽带,工作室成员不仅要具有相同的专业方向,同时也要在这一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能力。这样成员的来源就不可能局限在一所学校。许多工作室吸纳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甚至来自不同的地区,这样保证了成员的较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准,但也给工作室日常的研讨、交流活动带来一定障碍。因为,大多数工作室成员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于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手段的使用还不熟练、不习惯,使用的水平也不高。名师工作室是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创造性使用好现代通讯手段,从而突破地域限制,探索出一条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随时随地地研究、讨论、交流、展示的新途径。

(3)主动向学生学习方式信息化研究转变。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学校,无论人们如何怀念和留恋传统教育的美好,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到来已经不可阻挡。慕课展示着自己的魅力,翻转课堂的理念渗透到了基础教育领域,各种各样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课程改革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我们的学生,也改变着我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学科、教师在这样的变革中要由传统学习方式研究主动向学生学习方式信息化研究转变。在传统的课堂、作业、活动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引进网络资源、网络交流方式,研究新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占领教育科研的制高点,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道路上,永远保持先进,永远立足潮头。山西泽州一中、新绛中学人手一台终端设备,这一局面今后将会不断蔓延。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作为名师成长的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英国学者齐格蒙特· 鲍曼在其专著《共同体》中说,“共同体总是好东西”,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快乐”。名师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立足于高远的专业发展追求,尊重多元发展的目标,依托于丰富的、符合教学研究实际的工作载体,有效地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其专业研究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加强,促进名师抱团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郭志明 江苏省初中阅读推广中心主任,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