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战争

宋楚泓之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2]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及未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4]可也。”

[1]泓:泓水,在今天河南省柘城县西。

[2]禽:通“擒”。

[3]胡耈:年老的人。

[4]儳(chán):不整齐,这里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排成战斗的阵势,但这时楚国人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敌军人多,我军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等到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但尚未排列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请求攻击他们。宋襄公说:“还是不行。”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宋军这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楚军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君子不会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会俘虏头发已斑白的老人。古代人用兵的道理,不会凭借险峻的地形来阻击敌人。我即使成了亡国者(商君)的后代,也不会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没有排成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阻击并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便是年老的人,能俘虏就要抓回来,不用管头发是不是已经斑白。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行动,敲响战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势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阵势的敌人是可以的。”

敲黑板

本文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的。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之间共270年的历史,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书中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以及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有记述与评论,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善于记述战争,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篇《宋楚泓之战》算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公案了。后世很多人嘲笑宋襄公的教条与迂腐,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恰恰是春秋时代贵族精神的体现,不搞阴谋诡计,真刀真枪摆开阵势干。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公平的军事较量。后世多倡导兵不厌诈,为取胜不择手段,充满了计谋。

故事的背景大约是这样的: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了内乱,逐渐衰败下去。当时不同于战国时代,周王室还是比较得人心的,各诸侯国国君对所谓大一统明显缺乏兴趣,他们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争霸,要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即可,不必非得搞得你死我活的。就在这时,楚成王见齐国衰落,中原地区无霸主,便趁机将势力渗透到中原地区。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中原地区才是正统,才是核心地区,楚国不过是南方的蛮夷罢了,不过仗着自己的国土大一点,居然也想称霸?宋襄公勃然大怒,不顾宋国国力弱小,要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楚国强大,宋国弱小,但战争开始时,形势明显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却死守着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最后惨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