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兵法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1]为上,破军次之;全旅[2]为上,破旅次之;全卒[3]为上,破卒次之;全伍[4]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5],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6]。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7]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军、[2]旅、[3]卒、[4]伍:军队的编制单位。四千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5]轒辒(fén 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战车。

[6]縻军:縻,羁縻,指束缚军队的行动。

[7]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

[8]殆:危险。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道理,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的军队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一伍就次一等。因此,所谓的百战百胜,并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未进攻之前就能使敌人降服、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最高明的用兵策略。

因此,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败敌方,再次是出动军队攻击敌人取胜,最下等的策略才是攻城。攻城的策略万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建造攻城的蔽橹、辒,准备好各种攻城的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成功。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行。将帅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却仍然无法攻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攻伐,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就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选择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选择分割消灭敌人,若是与敌人兵力相当,则可以选择抗击,若是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敌方正面交锋,若是兵力弱少、不堪一击,就要选择撤退远逃了。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作为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出现疏漏,国家必然衰弱。

作为一国之君,对军队可能会造成以下三种危害: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出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是所说的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熟悉三军的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军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队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三军将士既不知所从又疑虑重重,那么诸侯国军队乘机进攻,灾难就会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或者不可以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就能够百战百胜;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则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必然每战皆败。

敲黑板

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家,被后世尊称为“兵圣”“兵家至圣”,还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后世无数将领们人人必备的枕边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共有六千字左右,全书十三篇,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名为《谋攻篇》。

文中孙武提出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军事道理,比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上等的用兵策略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方,再次是出动军队攻击敌人取胜,最下等的策略才是攻城。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少的代价获胜。再比如用兵的原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围而不攻,敌人自己就会乱;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选择进攻敌人,以五敌一,秒杀敌方;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分割敌人,再逐个歼灭;若是与敌人兵力相当,则可以选择抗击,但胜败就难以预料了;若是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敌方正面交锋;若是兵力弱少,不堪一击,就要选择撤退远逃了。

总之,孙武认为,兵者乃是国家的大事,不可不谨慎,要懂得审时度势,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们常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是孙武提出来的。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就能够百战百胜;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则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则必然每战皆败。

后世说起著名的军事家,总是会想到白起、韩信、卫青、李靖等名将,其实他们都汲取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站在孙武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另外,孙武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只会空讲理论的人,他是有着实战经验的,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城,几乎就把楚国给灭了。孙武所处的年代为春秋时期,战争都以争霸为主,并非统一战争或者兼并战争,孙武实战表现的机会不多,若是生在大一统时代的前夕,恐怕孙武一生的战功绝不会比那些千古名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