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呼吸系统疾病

26.胸闷(支气管炎)

牟某,男,50岁,2001年3月11日下午3时初诊。

主症:胸闷10余日。

四诊所见:感冒后遗咳嗽、胸闷,而以胸闷为著。自感咽以下、剑突以上胸闷,伴鼻塞。纳可,二便正常。听肺呼吸音粗。

舌苔滑腻,脉缓而实。

辨证:夫胸闷者,肺气壅滞也;鼻塞者,肺窍失宣也。此外感风寒、肺失宣达之证。

治法:辛宣疏达。

处方:苍耳子6g,白芷10g,辛夷6g,薄荷(后入)10g,荆芥10g,防风9g,羌活9g,独活9g,柴胡10g,前胡10g,云苓10g,川芎9g,枳壳10g,桔梗9g,甘草6g,杏仁10g,川厚朴12g。水煎服,3剂,一日1剂。

3月14日下午2时:

药后胸闷减轻,续3剂,鼻塞、胸闷诸症悉痊。

一病一议

此例气管炎,静滴抗菌消炎10余日而胸闷不减。治以辛温轻剂,宣达肺气而安。所谓“治上焦如羽也”。

27.喘咳(喘息性气管炎)

耿某,女,14岁,1983年1月10日上午10时初诊。

主症:喘咳2天。

四诊所见:感冒,咳嗽,喘息,胸闷,痰多,清稀。伴鼻塞,流涕,无汗,恶寒。听肺有笛音。

苔白匀,脉弦滑。

辨证:风寒束表,痰饮壅肺。

治法:辛温解表,温肺化饮。

处方:麻黄9g,桂枝9g,细辛3g,干姜3g,五味子3g,甘草6g,半夏9g,白芍9g,生石膏15g,川厚朴12g,杏仁10g。水煎服,2剂,一日1剂。

1月12日上午9时:

药后喘平咳缓,续2剂安然。

一病一议

外寒内饮,喘咳因作,解表蠲饮,小青龙汤主之。勿为其辛温而远之。

28.咳嗽、胸闷(支气管炎)

董某,女,35岁,2007年2月11日下午4时初诊。

主症:咳嗽、胸闷3月余。

四诊所见:反复咳嗽,痰多而黏,胸闷不畅,时有心慌,或有呕恶。纳可,二便正常,月经正行。听肺呼吸音粗,偶闻干啰音。

舌质见暗,苔黄滑,脉弦滑,脉率90次/分。

辨证: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兼以清心、和胃、调经。

处方:黄芩12g,生石膏30g,枳实12g,桔梗10g,半夏10g,云苓10g,陈皮12g,甘草9g,杏仁10g,川厚朴12g,瓜蒌12g,浙贝母12g,前胡10g,竹茹12g,玄参16g,丹参12g,生姜5片。水煎服,3剂,一日1剂。

2月14日下午2时:

药后咳嗽、胸闷、心慌诸症悉缓,月经畅行。舌苔滑,脉弦滑,脉率80次/分。听肺呼吸音尚粗,未闻啰音。守。

一病一议

痰热壅肺则咳闷,痰热扰心则心慌,痰热犯胃则呕恶。症状不同,病因一也,故皆从痰热治愈。

29.咳嗽、胸闷(支气管炎)

耿某,男,43岁,2008年12月17日下午4时初诊。

主症:反复咳嗽、胸闷1年余。

四诊所见:咳嗽、痰鸣、胸闷,夜甚。纳可,二便正常,体丰。听双肺气管性呼吸音增强,左上肺可闻笛音。

舌大,苔黄滑,脉弦滑。

此痰热壅肺也,治当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处方:黄芩12g,生石膏30g,瓜蒌12g,浙贝母12g,半夏12g,云苓12g,陈皮12g,生甘草9g,麻黄9g,杏仁12g,马兜铃3g,枳壳12g,桔梗10g,桑白皮12g,川厚朴12g,生姜3片。水煎服。

药进3剂,乏效。

12月23日下午3时:

仍是咳嗽,痰鸣,咳吐黏涎,夜甚,睡中常常憋醒,见凉风厉害。

冷风引发、夜间加重,风也,寒也;咳嗽、痰鸣,痰也,饮也,滞也;证乃外风寒而内痰饮,表里皆郁,郁而化热。

治当外散风寒,内化痰饮,兼清郁热。

处方:麻黄9g,桂枝9g,细辛3g,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6g,白芍12g,苏梗12g,甘草9g,生石膏30g。水煎服,6剂,一日1剂。

3剂而缓,6剂安然。

一病一议

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以清法治寒证自然不会奏效。本病辨证为外寒内饮的要点是:慢性咳嗽,痰鸣胸闷,怕冷夜甚。

30.喘息、胸闷、腹满(慢性支气管炎感染)

刘某,女,54岁,1985年5月10日上午10时初诊。

主症:反复喘闷3年余,加重半个月。

四诊所见:张口抬肩,喘而有声,胸闷如窒,腹满似筒,屈曲而坐,不能平卧,全身轻度水肿。大便2~3日1解,不干但不畅,纳差。听肺满布喘鸣音。

舌瘦苔滑,脉弦滑。

辨证:痰阻食滞,肺壅肠满。

治法:泻腑除满,达肺平喘。

处方:生大黄16g,枳实12g,川厚朴12g,槟榔12g,杏仁12g,瓜蒌16g,半夏10g,黄芩10g,桑白皮12g,莱菔子(炒)12g,苏子(炒)10g,白芥子(炒)9g。水煎服,3剂,一日1剂。

5月13日上午9时:

药进至第2剂,泻下甚多,约盆许,为黄色黏液便,腹满、胸闷随之顿减。已能平卧,安坐不喘。多年痼疾,今朝霍然去半,患者甚喜。听肺啰音明显减少。唯动则尚喘,苔滑,脉滑。

此肠腑得通,痰浊得以去路,续当理气化痰,脏腑同调。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瓜蒌12g,枳壳12g,桔梗10g,云苓10g,陈皮12g,桑白皮12g,杏仁10g,川厚朴12g,苏子(炒)10g,莱菔子(炒)12g,白芥子(炒)9g,生姜3片。3剂。

5月16日上午8时:

药后水肿消退,睡眠见好,饮食又进。苔白,脉缓。

久病痰浊,脾肺气虚。补脾肺以善后。

处方:党参12g,白术10g,云苓10g,甘草9g,陈皮12g,半夏10g,木香6g,砂仁(后入)6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

一病一议

脏病及腑,表里皆实,可径用下法。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是之谓也。

31.咳嗽、胸闷、咽干(支气管炎)

刘某,女,57岁,2002年1月12日上午9时初诊。

主症:咳嗽、胸闷、咽干半月余。

四诊所见:患流感半个月,咳嗽,痰黄,胸闷,食后益甚,口咽干,大便干。查见咽红肿。

舌暗红、乏津,脉滑实。

辨证:痰热在肺。

治法:清热化痰,达肺止咳。气阴见伤,酌用苦燥。

处方:黄芩10g,生石膏30g,枳壳12g,桔梗10g,半夏10g,云苓10g,陈皮12g,生甘草6g,杏仁10g,瓜蒌16g,浙贝母10g,川厚朴12g,寸冬12g,玄参12g,莱菔子(炒)12g,生姜3片。水煎服,3剂,一日1剂。

1月15日上午9时:

药后咳闷减轻,大便已畅,口咽仍干。守。

1月19日上午10时:

咳闷好转,口中乏味,口角生疮,舌红如猪腰,咽轻赤,脉滑。余热未尽,气阴已伤。宜清痰热,理气阴。

处方:竹叶15g,生石膏30g,半夏10g,浙贝母10g,枳壳12g,桔梗10g,瓜蒌16g,人参6g,甘草9g,玄参16g,寸冬16g,糯米1撮。3剂渐安。

一病一议

痰热久稽,不仅损耗脾肺之气,而且耗伤肺肾之阴。在清化痰热的同时,要注意补理气阴。

32.喘咳、心慌、胸闷(肺心病)

陈某,女,70岁,2002年1月9日下午2时初诊。

主症:反复咳闷数年,加重20天。

四诊所见:咳嗽、喘闷,是动则加重。进食后亦觉胸闷,左胸或痛。大便粒状,带黏液。听肺布满喘鸣音。

舌质偏暗,舌苔滑腻,脉滑实。

辨证:夫咳嗽、痰黏、喘鸣、苔腻、脉滑,此皆痰热壅肺也;而动则喘闷,则示心肺气虚;胸痛、舌暗,又示心血瘀阻。

治法:清热化痰以达肺,理气活血以调心。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瓜蒌16g,云苓10g,陈皮12g,桔梗10g,甘草6g,莱菔子(炒)12g,柴胡12g,枳壳12g,赤芍10g,川芎9g,当归12g,丹参12g。水煎服,3剂,一日1剂。

1月12日上午9时:

药后症状减轻。守。

1月15日上午9时30分:

今日咳闷有加,苔黄滑,脉滑。痰热阻肺,肺气壅郁,先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黄芩12g,生石膏30g,枳壳12g,桔梗10g,半夏12g,云苓12g,陈皮12g,甘草6g,杏仁10g,瓜蒌16g,前胡12g,川厚朴12g,麻黄9g,地龙6g,生姜5片。3剂。

1月18日上午10时:

喘闷减轻,但不想吃饭,是动则上不来气,左胸时痛,或窜至左背。苔黄滑,脉滑实。痰热得挫而气血未和,当理气活血调心。

处方:柴胡12g,赤芍10g,枳壳12g,川芎9g,当归12g,丹参12g,郁金12g,姜黄9g,瓜蒌16g,半夏10g,云苓10g,陈皮12g,甘草6g,桔梗10g,莱菔子(炒)12g,生姜5片。3剂。

1月21日上午10时:

胸背不痛,喘咳已去,听肺未闻喘鸣音。舌质偏暗,苔黄滑,脉滑。遵心肺双调法。守上方3剂。

一病一议

慢性喘闷病人,心肺同病者多有之。治当心肺气血同调。然或治肺,或治心,或调气,或调血,当分清主次,随机应变。

33.反复胸闷、哮喘(支气管哮喘)

赵某,女,38岁,2009年7月16日下午3时初诊。

主症:反复胸闷、哮喘十余年,加重1年。

四诊所见:每次发病,先流清涕,1~2天后,渐觉胸闷、痰堵,继而哮喘。今年以来,发作频繁,周许1次,曾用多种平喘药,越吃剂量越大,越用疗效越差。如喘舒片,现1次吃到6片(正常成人每次2片)。纳可,二便、月经正常。听肺气管性呼吸音增强。

舌苔黄,脉弦滑。

辨证:夫清涕,风也,寒也;喘闷,气滞也,痰阻也;舌脉均示为热。

病因:气滞,痰阻,风寒,郁热。

病位:肺、脾、肝。

病机:痰饮阻肺,风寒外引,肺失宣降,气机壅滞,因作胸闷哮喘。喘闷反复发作,必郁而化热。

治法:温化痰饮,下气平喘,兼清郁热。

处方: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3g,半夏10g,桂枝9g,白芍12g,甘草9g,苏子(炒)10g,莱菔子(炒)12g,白芥子(炒)6g,生石膏30g。水煎服,6剂,一日1剂。

7月22日下午3时:

药后症缓,前天曾有发作,但症状轻,时间短,已停服喘舒片及其他平喘药。苔黄滑,脉弦滑。上方加杏仁10g,川厚朴12g,以增下气平喘之力;时值盛夏,用热远热,桂枝减至6g。9剂。

8月1日下午3时:

尚有喷嚏、流涕,但已轻。前天晚上曾小有发作。月经方去,苔滑,脉弦。守。

8月25日下午4时:

药来未作喘。为缓图,改为间日1剂。

9月13日下午2时:

秋凉渐起,桂枝加至9g,以增温化之力,仍为一日1剂。

10月2日下午4时:

停药1周,尚有轻微憋闷,或流涕,苔黄滑,脉弦滑。痰浊胶滞,温化从长,停药不可过早。守。

12月21日下午3时:

近两月未作喘,但觉喉咙多痰,或有轻微胸闷。苔黄滑,脉弦滑。此气滞得顺,而痰浊未净。时值寒冬,温化从重,上方半夏加至12g。

2010年1月9日下午:

3天前曾有喷嚏、流涕,昨天觉胸闷、喘鸣,自服2片喘舒片缓解。这是服药半年来较重的一次发作,症状较服药前轻且缓解迅速。温化见功,预防从长。嘱其调饮食,慎风寒,避秽浊,以强身却病。

一病一议

痰饮内蕴,风寒外束,肺失宣肃,气机壅郁,气击痰鸣,此哮喘之所成也。哮喘不已,必郁而化热。哮喘反复发作,必耗伤脾肺之气,而致痰饮未去而复生,哮喘时止而又作,反反复复,无有终时。

仲师云:“诸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者,温化也,温补也,治在脾肺。哮喘发作时,温化痰饮,下气平喘,主治在肺。哮喘过后,温补脾气,以杜生痰之源,主治在脾。

34.咳血(肺炎)

韩某,女,59岁,2008年2月3日上午10时初诊。

主症:反复咳血1月余。

四诊所见:1月2日早晨,无意中发现痰中带血,血色暗。咽干,或咽部黏黏糊糊,或有咳嗽。自那时起,隔三岔五晨起咳嗽见血。

1月26日CT示“右肺下叶背段见小片状略高密度灶”,拟诊为右肺下叶炎症。

慢性结肠炎病史,大便一日1~2次,小腹时有作痛,纳可。

舌苔黄滑,舌根苔厚,脉弦滑。

辨证:夫出血,热也,血络伤也;血色暗,瘀也;痰多而黏,痰也,热也;咳嗽,气逆也;苔黄滑、脉弦滑,均示为痰热。

病因:痰热,络伤,气逆,血瘀。

病位:肺、脾、肝、心。

病机:痰热壅肺,煎熬伤络,气逆而上,因作咳血。

治法:清热下气化痰,凉血宁络止血。

处方:黄芩12g,瓜蒌16g,半夏10g,云苓10g,陈皮12g,生甘草9g,浙贝母12g,桔梗10g,栀子(炒)12g,藕节12g,白茅根30g,生姜3片。水煎服,3剂,一日1剂。

2月6日上午9时:

药后,血止,咽痰减少,大便转稠,腹痛缓解,舌苔黄滑,脉滑见缓,上方中病。守。

2月10日下午3时:

药进6剂,连续1周未见咳血,晨起偶或咳嗽,黄腻苔减半,脉缓滑。痰热得挫而未尽,遵上法,上方加玄参12g,以清热化痰育阴。续3剂而安。

一病一议

咳血多见于肺,临证当分寒热虚实。此例从痰从热从实治愈。方用二陈加黄芩、瓜蒌、浙贝母清热以化痰;枳壳、桔梗一上一下,理气以化痰;炒栀子凉血以止血,痰去热清血宁,则咳血止矣。又恐凉遏留瘀,因加藕节之化瘀;咳血伤肺,故又加茅根、玄参之育阴,则血止而无遗患焉。

35.咳嗽、胸痛(肺炎)

安某,女,13岁,1985年1月13日上午10时初诊。

主症:咳嗽、胸痛10余日。

四诊所见:肺炎住院5天,仍咳嗽并左胸痛,大便干。听肺有干湿啰音。

苔白腻,脉虚数。

辨证:痰浊滞留于肺,肺络不达。

治法:温肺蠲浊,疏达肺络。

处方:麻黄9g,桂枝10g,细辛3g,干姜3g,薤白10g,半夏9g,枳壳12g,桔梗9g,瓜蒌12g,桃仁12g,当归12g,赤芍10g,甘草9g,生姜3片。水煎服,3剂,一日1剂。

1月16日上午9时:

药后咳嗽、胸痛减轻,大便通畅。守。

1月19日上午8时:

病情大有好转,胸不痛。尚或咳嗽、痰黏,肺闻少量干啰音。温化疏达见功,续3剂,咳嗽、胸痛消失。

一病一议

若因凉遏(服用大量抗菌消炎药或过用苦寒之品)和瘀滞(炎性渗出物局部吸收不好),致肺炎迟迟不愈而见咳嗽、胸痛诸症者,当考虑温化疏达法的应用。以温则痰化,疏则络达,有利于肺炎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