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眩晕病)案

吴某,男,60岁。初诊时间:1979年11月4日。

主诉:头昏数日。

诊查:患者自觉头昏、眼花、头重、头痛而胀,咳嗽,痰多,舌质淡胖。

中医诊断:痰证(风痰型)。

西医诊断:眩晕病。

辨证分析: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浊痰,又感风邪,引动流走经络,清窍气血郁滞,故头昏,眼花,头重,头痛而胀,咳嗽、痰多、舌质淡胖为风痰之象。

治则治法:化痰息风,平肝潜阳。

处方:鲜竹沥1支(冲),赖氏红6g,姜半夏12g,白茯苓10g,胆南星5g,九节菖蒲5g,僵蚕6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钩藤15g(后下),潼蒺藜15g,白蒺藜15g,川牛膝12g,生白芍12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上方服5剂后,眩晕大减,腰酸、耳鸣好转,后随症加减,以原方出入,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语】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浊痰,兼感风邪引动流走经络,清窍气血郁滞,故症见眩晕或口眼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如癫痫、中风等。治疗常用化痰息风、通络开窍之法,药如胆南星、白附子、僵蚕、天麻、半夏、陈皮、防风、全蝎等,其中胆南星、白附子为常用药,用之临床甚验。小儿常用僵蚕、地龙之类,因这类药物具有化痰祛风、定惊之功效,临床对症。《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并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根据前人经验,拟化痰息风、平肝潜阳为大法。痰浊化,肝阳自平,诸症随之而解,用药处方也遵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