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哮喘)案

案1

吴某,女,45岁。初诊时间:1982年3月3日。

主诉:胸闷气喘数年。

诊查:患者素有哮喘宿疾,多年未愈,遇寒发作,咳嗽痰稀,气喘胸闷,夜难平卧,动则尤甚,纳差,唇绀,舌暗,苔白,脉濡滑。

中医诊断:哮证(冷哮)。

西医诊断:哮喘。

辨证分析:患者以咳嗽、气喘、胸闷为主要症状,结合舌苔、脉象可诊断为哮喘之冷哮证。喘促日久伤肺损肾,痰浊蕴伏于上,脾肾亏虚于下,肺实于上故痰多、咳喘;气机不利故胸闷;肾虚于下故动则气喘尤甚;脾困于中故纳差;痰饮上壅故夜难平卧;舌暗、苔白、脉濡滑均为冷哮之象。

治则治法:宣肺化痰,温阳平喘。

处方:杏仁10g,苏子10g,橘红6g,姜半夏10g,百部10g,茯苓10g,沉香曲8g,炙桂枝5g,炒白术5g,五味子5g,潼蒺藜10g,干姜2g,红枣5枚。4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哮喘较平,咳痰减轻,纳食好转,舌暗,苔薄白,脉濡滑。拟宣肺化痰,温阳纳肾。

处方:杏仁10g,苏子10g,橘红5g,姜半夏10g,百部10g,茯苓10g,沉香曲8g,炙桂枝5g,潼蒺藜10g,炒白术6g,五味子5g,补骨脂10g,红枣5枚。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哮喘已平,唯感气短,动则加剧,舌暗,唇紫,脉虚数。拟运阳化饮,纳肾平喘。

处方:茯苓10g,炙桂枝6g,炒白术6g,干姜3g,五味子5g,补骨脂10g,潼蒺藜10g,淮山药12g,菟丝子10g,太子参12g,姜半夏10g,百部10g,佛手片9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药后喘平,能做家务。

【按语】本例患者喘促日久伤肺损肾,痰浊蕴伏于上,脾肾亏虚于下,为虚实夹杂之证。其咳喘、胸闷、痰多为肺实于上,病久动则气喘尤甚乃肾虚于下,纳差乃脾困于中,夜难平卧为痰饮上壅所致。《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故用杏仁、苏子、百部宣肺气之实以化痰祛邪,用沉香曲、五味子、潼蒺藜降气纳肾以平喘,用半夏、红枣健脾燥湿以祛脾困之湿;更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助祛肺壅痰饮,并有健脾化湿之功。9剂则哮喘平,虚象露,后加纳肾之药而愈。

案2

蒋某,男,79岁。初诊时间:1982年10月7日。

主诉:胸闷咳嗽数日。

诊查:患者年老,素有痰饮哮喘,近日咳痰不畅,胸闷,喘息短气,小便不利,面浮肢肿,面白无华,血红蛋白(Hb) 35g/L,舌淡,苔白腻,脉虚细。

中医诊断:哮证(虚哮)。

西医诊断:哮喘。

辨证分析:老年元阳衰微,病久脾肾阳虚,阳虚水泛,上凌心肺,则喘咳日久;肾处下焦,为真阴真阳之寓所,气化之功力,肾气足则水液得以气化,气化不足,膀胱州都失职,故小便不利,泛溢四肢;阳衰气虚,故短气,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腻、脉虚细均为虚哮之象。

治则治法:温阳化饮,益气平喘。

处方:炙桂枝6g,淡附片(先煎)6g,生黄芪10g,茯苓12g,苍白术各6g,姜衣5g,当归10g,潼蒺藜10g,橘红5g,远志5g,厚朴6g。4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浮肿消退,痰嗽减轻,纳食转佳,小便清长,气急唯动时出现,舌淡暗,苔腻,脉细。再拟扶脾温阳,益气纳肾。

处方:党参12g,黄芪12g,炒白术6g,淮山药12g,当归12g,淡附片6g(先煎),桂枝6g,潼蒺藜10g,白蒺藜10g,五味子5g,远志5g,菟丝子12g,炒谷芽12g,炒麦芽12g。10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随访:药后诸症消失,血红蛋白(Hb)70g/L。

【按语】老年元阳衰微,病久脾肾阳虚,阳虚水泛,上凌心肺,则喘咳日久;膀胱州都失职,小便不利,泛溢四肢故诸症现焉;阳衰气虚不足以息。肾处下焦,为真阴真阳之寓所,气化之功力,肾气足则水液得以气化,心肺免于侵袭,喘促无以复萌,故用真武汤温肾行水,加菟丝子、五味子、潼蒺藜、白蒺藜纳气于肾;远志一味,祛痰开窍并镇静宁心;当归补血;厚朴、苍术、白术、谷芽、麦芽健脾和胃燥湿。脾肾强健,痰饮自消,喘息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