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毁灭与重生: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
- (日)古川隆久
- 1866字
- 2021-05-19 10:41:40
4 教育
国家至上主义的学校教育
在不近民意这一点上,不仅是宪法,当时的教育和军事也同样如此。当时的义务教育只包括六年制的寻常小学校,不过,这一点在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实行男女分班制。从明治后期开始,学校使用的教科书都是国家指定的,在日本史(当时称为国史)课程中,《日本书纪》当中记录的神话内容被作为事实教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们会学到这样的内容,如“日本建国以来的历史已有2500余年,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古国之一,而且一直由‘万世一系’的天皇所统治,当真是举世无双的可贵国度”。
此外,还有所谓“修身”的科目,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学生要将天皇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个人利益,为国家献出一切,并深信这就是作为日本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在《大日本帝国宪法》施行前颁布的《教育敕语》中,就已经以天皇的名义,要求每个国民通过教育,树立起包含儒家思想的天皇至上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其他的科目中,如语文和音乐,也大量采用了以宣扬国家至上为主题的内容。
总之,当时日本的教育将国家置于个人之上,非常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诸如自己思考如何改进政治运作机制,或怎样与他人展开讨论等涉及民主主义立场和观点的话题都是完全不存在的。在普通选举法通过之后,终于有人开始探讨要进行“选民教育”,这才多少出现了一些民主政治的观点。日本的这一特点,与大多经历过革命或是独立战争的欧美国家极为不同,在我们接下来继续回顾昭和时期日本的历史时,有必要牢记这一点。
在改元昭和时,完成义务教育的寻常小学校的毕业生,大约一半都直接走上了社会。根据政府的统计,到明治后期,小学的入学率差不多已经达到了100%。但是这一数据其实只统计了那些曾经入学的学生,而并没有考虑中途辍学的情况。现在的研究表明,完成6年的学业,正式从小学毕业的学生的比例基本达到100%,其实是到了昭和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才实现的。在社会上,人数次于寻常小学校毕业生、居于第二位的是高等小学校毕业生。所谓高等小学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立中学,通常与寻常小学校一起设立。
各个府县都设有公立的师范学校,来培养小学的教员。进入这些师范学校,需要有高等小学校毕业的学历。在成功入学之后,个人无须承担学费,这是师范学校的一大优势。但是,可能因为小学教员的工资还是太低,所以教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代课教师。
极低的升学率
如果要追求比高等小学校更高的学历,男性大多会在寻常小学校毕业后,选择升入中学校,而女性则会选择高等女学校。这两种学校都是五年制的,如果用现在的学校来类比,差不多算是初高中一贯制的学校。成功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比例,在改元昭和时是20%—30%,其中女性的升学率还要更低一些。
想要进一步出人头地的话,还可以进入专门学校、高等学校或大学预科(三年制)继续学业。如果以考入大学为目标,基本上需要经过高等学校或大学预科的教育。当时能够进入公立或私立大学深造的,100人中也不过几人而已,所以大学生在当时是真正的精英。这些学校原则上都实行男女分校,而且大部分只招收男生,实行男女同校的只有一部分艺术类院校。帝国大学作为最高学府,也只接受一部分女性作为例外入学接受教育。
当时从第一高等学校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和医学部的人数较多,而考入第一高等学校的人数又以东京府立第一中学校为多。在这种本已屈指可数的名校里,想要走上这条出人头地的光明大道,也往往是数人甚至十多人竞争一个升学名额。不过,同样是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和医学这两个学部以外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比如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文学部,不仅报考的人数本就不多,而且还往往招不满名额。想进文学部的话,只要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基本就能够免试入学。
当时大学的学制是三年,包括设在殖民地的两所大学在内,帝国大学共有9所,但不论是帝国大学还是作为进入帝国大学的必经之路的高等学校的学费都很高昂,而且入学名额很少,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这条道路。若要追求高学历,更多的人会选择私立大学附属的专门部,只要中学校毕业就可以报考,而且学费也相当低廉。说起私立大学,其实在制度上,大部分也是从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
此外,那些寻常小学校毕业便走上社会的人,也有不少会通过进入地方自治体设立的青年学校(夜校)或是购买学校发售的讲义等教材进行自学等方式,继续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那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能够掌握相应的增产、防病知识,而那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也能够获得升职或独立经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