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除去1931至1933年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短暂时间外,何思敬在1927至1936年近十年时间里,主要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教课,后作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继续讲授社会学课程,一直深受学生爱戴。他对自己立场观点始终负责,治学态度坚定,不为政治压迫所动。他对斗争方式的考量,他的勇敢与不屈,都足以体现其智慧之深远、为人之勇毅。

在这十年间,他为中大法学院,乃至为全校师生、为全广州都作出了极大贡献,既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学制的完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后来广东省的领导干部中不少都是何思敬的学生),又直接推动了南方地区的抗日救亡与革命运动发展。在离开中山大学后的30年中,何思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后来在1938年延安机场迎接何思敬时说,“何思敬教授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72]他当之无愧,中大学子应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学者。附:何思敬在中大任教期间发表的部分著作、译作之篇目 [73]

著作类

1. 《革命与社会学》,载《政治训育》1927年第2卷第1期,第10~13页。

2. 《政治训育消息:社会调查诸同学注意》,载《政治训育》1927年第17期,第45页。

3. 《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主持起草),载《洪水》1927年第3卷第30期,第231~236页。

4. 《今日的我们与明日的他们》,载《建国(广州)》1928年第6/7期,第62~64页。

5. 《民俗学的问题》,载《民俗》1928年第1期,第3~9页。

6. 《民俗学问题格序》,载《民俗周刊》1928年第1920期合刊。

7. 《社会史上帝王的起源问题》,载《社会科学论丛》1928年第1卷,第12~24页。

8. 《乌托譬耶》,载《社会科学论丛》1928年第1卷第2期,第12~21页。

9.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载《民俗》1928年第4期,第1~9页。

10.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续)》,载《民俗》1928年第5期,第7~13页。

11. 《卷头语:劫后的广州,出版界除了几种新闻纸及宣传品以外一切出版物都好像在停顿的状态》,载《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第1卷第11/12期,第245~251页。

12. 《价值之世界》,载《社会科学论丛》1929年第1卷第6期,第26~39页。

13. 《社会与价值》,载《社会科学论丛》1929年第1卷第7期,第23~43页。

14. 《美学与社会学(未完)》,载《社会科学论丛》1929年第1卷第8期,第19~31页。

15. 《何思敬谈话:东游感谢》,载《大公报》1929923日第9403号。

16. 《科学的诗人》,载《现代青年(广州)》192 ?年第5期,第0~2页;19期,第1~2页。

17. 《科学的诗人(续):(一)天才之出现(未完)》,载《现代青年(广州)》192 ?年第18期,第2~3页。

18. 《庞底宏之人杰》,载《现代青年(广州)》192 ?年第9期,第0~2页。

19. 《日本论(戴季陶近著)》,载《现代青年(广州)》192 ?年第10期,第1~2页。

20. 《再述现代法兰西的心理学(续完)》,载《现代青年(广州)》192 ?年第204期,第0~2页。

21. 《劳动与人类》,载《新声》1930年第7期,第24~37页。

22. 《民俗学组通函一则》,载《民俗》1930年第110期,第56~57页。

23. 《艺术与社会学:社会学的艺术论断章》,载《社会科学论丛》1930年第1卷第5期,第1~10页。

24. 《论Durkheim的社会学研究法(未完)》,载《社会科学论丛》1930年第2卷第1期,第71~88页。

25. 《价值形态之分析(续):第三段 等价形态》,载《社会科学论丛》1930年第2卷第7期,第83~90页。

26. 《哲学之对象与辩证法》,A. Deborin作,何思敬译,载《社会科学论丛》1930年第2卷第12期,第29~47页。

27. 《经济学批判大纲》,载《社会科学论丛》1931年第3卷第3期,第107~116页。

28. 《经济学批判大纲(续)》,载《社会科学论丛》1931年第3卷第4期,第63~73页。

29. 《人生的意义(对话)》,载《万人杂志》1931年第2卷第3期,第80~84页。

30. 《结婚的幸福?》,载《万人杂志》1931年第2卷第4~5期,第80~84页。

31. 《世界经济恐慌与政治的危机(未完)》,载《现代学术》1931年第1卷第1期,第1~6页。

32. 《世界经济恐慌与政治的危机(续)》,载《现代学术》1931年第1卷第2期,第1~6页。

33. 《世界经济恐慌与政治的危机(二续)》,载《现代学术》1931年第1卷第3/4期,第1~7页。

34. 《献词:自从中华大陆遭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来……》,载《世界大势》1931年创刊号,第2~5页。

35. 《帝国主义之一般危机》,载《世界大势》1931年创刊号,第10~27页。

36. 《上国联书》(英文),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校刊,1932年下半年。

37. 《论著:黑格尔大逻辑之研究》,载《文明之路》1934年第1期,第29~34页。

38. 《哲学与科学》,载《文明之路》1934年第1期,第79~116页。

39. 《经济危机粗描》,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1期,第30~31页。

40. 《读书生活:书呆子与常识人的问答》,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2期,第47~50页。

41. 《论十大教授宣言》,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3期,第12~15页。

42. 《反对中日亲善之通电》(发起人)1935321日发表,载《新宇宙》杂志太平洋问题专号;《策源地》1935年第13期,第10~13页;《文明之路》1935年第7期,第65~68页。

43. 《读书生活:哲学漫谈》,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5期,第41~47页。

44. 《经济学的原罪史(续):英国农民土地被剥夺史略》,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10期,第46~55页。

45. 《读兵书(续)》,载《新宇宙》1935年第1卷第11期,第50~56页。

46. 《经济学之原罪史(续)》,载《新宇宙》1935年第2卷第1期,第45~51页;第2期,第54~61页。

47. 《悲壮的民族叙事诗》,载《新宇宙》1935年第2卷第9~10期,第76~77页;《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第2057期,第3~6页。

48. 《关于红军西迁(即长征)的报告》(给党组织的报告),1935年。[74]

49. 《论政府自卫与民族解放:上国民党诸先生书》,载《大众话》1936年第1卷第1期,第20~23页。

50. 《远东形势概观:小本钱,大赌博,人心不足蛇吞象》,载《华南救亡公报》1937年第1期,第1~4页。

译作类

1. [苏联]A. Deborin:《唯物论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为恩格斯之“自然之辩证法”而作(未完)》,何思敬译,载《万人杂志》1931年第2卷第1期,第9~36页。

2. [苏联]列宁:《L.N.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何思敬译,载《文艺(上海1933)》1933年第1卷第1期,第335~339页。

3. [德]克劳实维志:《战争之原理(未完)》,何思敬译,载《国际译报(上海1932)》1933年第5卷第1期,第147~161页;第2期,第91~105页。

4. 《黑格尔精神现象逻辑序抄译(未完)》,何思敬译,载《文化评论》1935年第4期,第5~7页。

5. 《黑格尔精神现象逻辑序抄译(续)》,何思敬译,载《文化评论》1935年第5期,第11~12页。


[1]. 参见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在何思敬同志1979年12月3日追悼会上的发言。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171页。本资料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提供。成仿吾,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1921年在日创建著名的革命文学社团“创造社”,亦是何思敬多年好友,曾合译多篇著作。何理良,中国女外交家,外交部国际司前副司长;参与革命多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驻加纳、埃及与加拿大使馆,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外交官至参赞;丈夫是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长黄华。

[2].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3].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4]. 1941年何思敬为延安大学第一任法学院院长。参见“何思敬”词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5].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关于举行何思敬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5年12月24日公告),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第9页。

[6]. 参见边文:《著名法学家何思敬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举行》,载《法制日报》1997年6月12日。

[7]. 曾宪义:《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144~146页。

[8]. 参见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7页。

[9]. 参见吴茂林:《何思敬的童年时代》(作者父亲为何思敬少年就读私塾多年的同学),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33页。

[10].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11]. 何思敬在1924年离开美学系时,曾向刘侃元加以说明:“我是想研究人类的创造活动,但美学只研究人类的欣赏,很不重视创造,所以不再学美学了,想到社会学系中学习。”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12].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另据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超桓(同为河上肇学生)多次对学生回忆说,河上博士很重视、敬重何思敬;钟远蕃在访谈回忆里也称胡体乾(同为河上肇学生、中大法学院教授,曾任法学院院长)确认了这点,参见《访问钟远蕃同志记录》,1986年12月10日胡提春就了解何思敬同志的历史情况采访暨大钟远蕃,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25~229页。何思敬自少年时期就深受18世纪法国革命思想影响,又为时局颠簸所感,后来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依然用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哲学。参见“何思敬”词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13]. 胡提春、熊泽初:《何思敬传》(1987年稿),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第21~67页。

[14]. 蒋介石与国民党右派在上海于1927年4月12日策划了政变,称“四一二政变”。广州则是1927年4月15日接续发生,故称“四一五事变”。

[15].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16].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法科教授名册》,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020-003-78-010~012。

[17]. 邓初民自述:《我在广州国立中大时》,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一二九运动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18]. 朱家骅演讲(林霖笔述):《中山大学最近概况——在中大总理纪念周中之报告》,载《总理诞生纪念特刊》,广东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印,1928年11月12日出版,第49~50页,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藏,档案号资党—211。

[19]. 参见《朱家骅启事》,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2月27日增刊,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馆藏。

[20].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法科讲师名单》等档案,广东省档案馆存,档案号020宗003目录65~70卷。

[21]. 散见于1928至193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及国立中山大学校史档案,档案较多,不予赘引。

[22]. 参见张克明:《纪念何思敬老师》,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第93页。

[23]. 参见江穆:《1931—1935年广州文化界地下革命组织活动的一些情况》(完稿于1988年),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碧血黄花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成立7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24]. 邓初民自述:《我在广州国立中大时》,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一二九运动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25]. 参见何思敬自填履历表,中山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020-003-0171-005。

[26]. 参见韩托夫:《关于何思敬教授几点回忆的一封信》(1987年3月22日),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96~98页。

[27]. 1931年时,何思敬在校档案上仍被记为法科教授。参见《国立中山大学一九三一年二月份支出计算书附属职员薪津表》,中山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020-002-0722-006。

[28]. 中山大学各学院间教授常年有兼课、兼任之情况,比如1937年法学院发布《国立法科学院归并后之编班办法》文件中记载内由文学院兼任的教授共有七人,内由农学院兼任的教授一人。1939年5月,中山大学奉教育部令将文学院的社会学系转到法学院,后法学院部分课程仍由文学院教授兼课,此情况持续多年。以《一九三六年度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的教员与课程表》(档案号020-003-0090-089)与《一九四六年度上下学期法律系司法组一至四年级应开课目学分时数及任课教员表》(档案号020-001-0060-047)为例可证,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29]. 参见李光谟(李洵):《追念何思敬同志》,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139页。何思敬在校期间发表的部分著述与译著请见本章附录。

[30]. 关于何思敬在校风范与事迹的忆述极多,不胜列举,不予赘引。可散见于中山大学法科学生李凡夫1979年11月17日致何理良、何建文、何理文等的悼念信(李凡夫曾任“上海社联”党委委员、党团委书记、中共上海临委书记、中共华南分局和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第五中级党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委员兼调研室主任等职,1949年随叶剑英南下解放广州并接管中山大学)。

[31]. 杜君慧:《我所认识的何思敬同志》,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90页。

[32]. 参见方少逸:《革命勇士 青年导师——缅怀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逝世16周年》,载《南方日报》1984年4月14日。

[33].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4年1月30日,第1~2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馆。

[34].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4年3月3日第1版布告、1934年3月5日第8~11版、1934年3月13日第5~10版连载的何思敬演讲稿,后其整理成同名论文发表在刊物《文明之路》1934年第1期,第79~116页。1934年3月14日校报第8版,何思敬还布告提供了参考书籍,希望学生细读后可以下次讨论。参考书目如下:王特夫著《什么叫做物质》第一章第三节以下至结论,辛垦出版;果林斯坦著《自然科学新论》第二、六、七章,辛垦出版;《自然科学之革命思潮》第一二六七八各编,中华学艺舍商务书馆版。1934年3月16日校报第7版,何思敬再次发启事说明关于该专题工作的计划,要求学生也参与到演习中来。学生张直心回忆,这系列演讲是何思敬独创的“义务课”,即不计工薪自愿多开的课,原为理工学院学生开设,在中大木屋教室讲授,听众满座,后来者只能望门兴叹。上述记载可窥见何思敬对马恩主义哲学宣传工作之重视。

[35].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4年3月5日,第8~11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馆藏。

[36]. 参见钟远蕃1979年11月悼文:《沉痛的回忆》,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82页。

[37]. 据说邹鲁还在中大校报上发文试图辩解,但笔者未能找到相关记录。杨康华亦说不记得邹鲁有登报发过声明,但钟远蕃说对此事的印象非常深刻。参见《访问钟远蕃同志记录》, 1986年12月10日胡提春就了解何思敬同志的历史情况采访暨大钟远蕃。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25~229页。

[38]. 参见李家金:《邓初民教授轶事》,载《中山大学校报》1989年9月18日。

[39]. 参见张克明:《纪念何思敬老师》,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第93页。

[40]. 参见钟远蕃1979年11月悼文《沉痛的回忆》,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82页;胡提春、熊泽初:《何思敬传》,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

[41]. 参见杨康华:《气吞山河 激励南天——缅怀何思敬老师》,载《南方日报》1984年4月14日。

[42]. 参见《社会学系廿三年班1933年12月15日开第一次干事会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3年12月23日,第3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馆藏。

[43].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3年12月20日,第3版;方少逸:《革命勇士 青年导师——缅怀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逝世16周年》,载《南方日报》1984年4月14日。

[44]. 参见张直心1979年11月文:《光辉的一页——我所知道的何思敬老师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一些事迹》,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84~89页。

[45]. 楼栖:《对何思敬教授的一段回忆》,1979年11月28日文,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78页。

[46]. 参见《访问钟远蕃同志记录》,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25~229页。

[47]. 参见方少逸:《革命勇士 青年导师——缅怀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逝世16周年》,载《南方日报》1984年4月14日。

[48].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49].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50].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51]. 这里提及的“南总”,系在中共党组织支持下由李章达、何思敬等于香港组建的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简称。

[52]. 杜君慧:《我所认识的何思敬同志》,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90页。杜君慧是广东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理论先行者,抗战时期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出席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参与起草《共同纲领》,曾任北京市女子第二中学及第六中学校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

[53]. 参见侯达:《回忆何思敬同志》,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第124页。

[54]. 此处忆述较多,不逐一引用。散见于张直心、杜埃、刘天行、黄焕秋:《三十年代突进社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一二九运动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45页;方少逸:《革命勇士 青年导师——缅怀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逝世16周年》,载《南方日报》1984年4月14日;张克明:《纪念何思敬老师》、侯达:《回忆何思敬同志》,载何健文主编:《何思敬与新中国宪法——献给共和国的五十周年》,延安大学1998年印;张直心1979年11月文:《光辉的一页——我所知道的何思敬老师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一些事迹》,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84~89页等。

[55].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56]. 杨康华,原名虞焕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珠江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文教部、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副省长兼暨南大学校长,中共广东省顾委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见杨康华自传:《杨康华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 参见何思敬自述:《回答中共广州党史组的若干问题及补充情况》(1960年11月2日),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碧血黄花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成立7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80页。

[58]. 参见栗稔:《缅怀何思敬教授》(1979年11月),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93~94页。

[59]. 很多参与广州文总运动的人都对何思敬的支援有所感念,此处不再赘引。参见杨康华:《千古忆斯人 江河无尽了——深切缅怀吴华同志》,载《杨康华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碧血黄花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成立7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60]. 参见何思敬入党介绍人韩托夫的忆述:《关于何思敬教授几点回忆的一封信》(1987年3月22日);胡提春1986年12月10日采访韩托夫的访谈记录:《何思敬入党前后》;1979年8月20日与何思敬小女儿何理文的通信。参见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

[61].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62]. 参见杨康华:《杨康华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3页。

[63]. 参见孙大光、卓炯、何思贤、杨康华:《风雨共舟话当年——纪念战友李伯球同志逝世一周年》,载《南方日报》1987年4月5日。

[64]. 参见何思敬的自我生平综述:《我的60年历史的一个轮廓》,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20~30页。

[65]. 参见张直心、杜埃、刘天行、黄焕秋:《三十年代突进社的组织和活动情况》,载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一二九运动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8页。

[66]. 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2月23日,第2版,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馆藏。

[67]. 此诗刊载于《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1月23日第3~6版和《新宇宙》上。

[68]. 参见杨康华:《杨康华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0页。

[69].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70]. 何理文:《关于何思敬的品德和为人》(1986年9月3日),载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何思敬资料集》,2002年版内部资料,第185~191页。

[71].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72]. 由何思敬大女儿何理良向笔者提供的忆述。

[73]. 按时间先后排列,部分作品具体年份、页码佚失。

[74]. 参见何理良提供的资料及何思敬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