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历程事件与中老年健康
- 李晓敏 姜全保
- 2223字
- 2021-05-07 18:08:56
一 文献综述
(一)基本理论
婚姻匹配理论认为,同质婚姻匹配的夫妻的健康状况优于异质婚姻匹配的夫妻。同质婚姻匹配的夫妻在生命历程中有相似的经历,共享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和行动模式(Shehan et al.,1991),因此同龄和有着相同经历的配偶会更容易达成共识,婚姻生活中的冲突会减少,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状况会更好。正如费孝通(2012)所言,“夫妻关系的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
异质婚姻匹配中夫妻的家庭和个人背景差距较大,很难形成一致的生活价值观念,婚姻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加,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状况较差(Derenski and Landsburg,1981;Pradeep and Sutin,2015)。梯度婚姻模式是常见的一种异质婚姻匹配模式(马磊,2015),这种模式下男性的职业层次和社会地位比配偶要高。
在传统的婚姻匹配规范中,男性应该比他们的配偶年长,身高、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要高于配偶(Presser,1975;Shafer,2013),如果违反了上述规范则要承受很多来自周围的压力。如果妻子的社会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丈夫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会影响到丈夫的心理健康,同时会使妻子产生负面情绪(李后建,2013)。
(二)文献回顾
婚姻匹配模式会影响中老年期健康。关于婚姻匹配模式中的年龄差问题,年龄差超过6岁的夫妻彼此会产生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容易造成婚姻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Derenski and Landsburg,1981)。与同质年龄婚姻的夫妻比较,异质年龄婚姻的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会较少(Amato et al.,2003)。年龄差大的夫妻中年长的一方,在活动和锻炼的积极性方面要差于年轻的配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陪伴年轻配偶参与社会活动、散步和锻炼的积极性会下降(Case and Deaton,2005),可能会使较年轻配偶产生不满情绪;而较年轻的一方容易受年龄大配偶的影响,运动较少,而缺乏运动对配偶中年轻一方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Case and Deaton,2005)。与同龄夫妻比较,年龄差较大的夫妻中较年轻的一方需要照顾年长的配偶,可能会较少关注自己的健康需求(Arber,2004;Drefahl,2010)。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劳累可能会影响年轻配偶的精神状况和身体健康(Klinger-Vartabedian and Wispe,1989);年轻配偶为照顾年长的一方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活动,也会导致年轻配偶的不良情绪。有研究发现,夫妻之间的年龄差与进入老年时期的抑郁症状有关(Pradeep and Sutin,2015)。
还有研究发现,比妻子年长的丈夫的预期寿命较长(Klinger-Vartabedian and Wispe,1989;Rose and Bell,1971);但Fox等人(1979)的研究发现比妻子年长10岁及以上的男性死亡率高,而比丈夫年轻2~6岁的女性死亡率低。关于夫妻年龄差与丧偶女性抑郁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相比于与丈夫同龄的丧偶女性,与丈夫年龄差距较大的丧偶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会较差(Choi and Vasunilashorn,2014)。但还很少有研究关注存活配偶之间的年龄差与心理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受教育程度是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教育对健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这些累积效应体现在个体的工作、收入和健康等方面,然后表现在个体的健康状况差异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累计效应更为明显。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得个体能够学习和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还能够获得掌控个人生活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张建国、山崎秀夫、阪部创一,2012)。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自我认知和对待事物的态度(Baker et al.,2011)。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较差,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认知也较差。
很多研究认为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身体健康相关,受教育水平低则健康状况可能会较差(Mirowsky and Ross,2003)。Hoogendijk等人(2008)对近千名55~65岁的荷兰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被调查者在10年内的随访中发生身体功能障碍的比例远高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被调查者。教育会为个人提供一系列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在降低健康风险的同时会在生命历程中累积健康优势(Granovetter,1973;Kalmijn,1998;Christakis and Fowler,2009;DiMaggio and Garip,2012)。有研究表明,如果夫妻双方的受教育水平都在大学以上,健康自评差的可能性是最低的(Brown et al.,2014)。在婚姻匹配过程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和自己受教育水平相当的配偶,这样比较容易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如果受教育水平之间有较大差异,夫妻对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可能无法达成一致,容易产生生活冲突,而长期冲突的积累会影响中老年期的心理健康。对于男性而言,如果妻子的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丈夫的自卑心理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会使妻子产生负向情绪(李后建,2013)。
关于中国婚姻匹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近几十年中国婚姻匹配变化的描述分析(张翼,2003;周炜丹,2009;风笑天,2012a、2012b、2015)。中国的婚恋文化强调夫妻年龄的“男大女小”、受教育水平的“男高女低”。择偶时男性一般会选择与自己同龄的女性或者比自己小1~3岁的女性,“男大女小”的模式仍然是主流的择偶年龄模式(周炜丹,2009;风笑天,2015);而受教育水平的匹配模式有所转变,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夫妻受教育水平相同的占比超过50%,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妻子的占比37%,教育匹配的同质性模式占比较高(李煜,2008)。
关于夫妻婚姻匹配状况与中老年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是从婚姻匹配的“门当户对”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雷晓燕等(2015)研究了先赋性婚姻匹配与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的关系:丈夫家庭背景好于妻子家庭背景的“高攀”婚姻中,女性的生活满意度高,抑郁程度低。也有研究表明,与门当户对的婚姻比较,“男低女高”婚姻匹配模式的家庭生活更幸福(王智波、李长洪,2014),“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李后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