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学集刊(第22集)
- 朱岩石 洪石 新华
- 7043字
- 2024-11-01 16:41:18
河北容城县沙河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容城县文物管理所
关键词:河北 容城县 沙河遗址 砖室墓 汉代
内容提要:沙河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南张镇沙河村南侧,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于2006年对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座。这些墓葬均为砖室墓,平面形制可以分为“凸”字形和刀把形。墓葬出土遗物近百件,包括铜器、陶器、铁器、骨器、石器、蚌器等,其中铜器主要包括衔镳、軎、轙、盖柄铜箍、盖弓帽、衡末饰、轭首饰等车马器,戟、弩机、镞等兵器以及梳刷等生活用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次之,常见器形有盘口罐、大口罐、盆、仓等。通过与周边地区考古发现的比较,初步推断这些墓葬的时代应为东汉早期,个别墓葬可能略早或略晚。幽燕地区此前发现的东汉早期墓葬数量相对较少,这批墓葬的发掘补充了重要资料,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葬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沙河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南张镇沙河村南侧,遗址范围为东经115°48′16.2″~115°48′31.2″,北纬39°03′59.5″~39°04′01.2″,海拔高程13.1~14.7米(图1)。该遗址在“南水北调”沿线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2006年5月9日至8月10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保定市文物管理所与容城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计3133.5平方米,发现了从战国至明清时期的丰富遗存,其中包括汉代墓葬12座,为研究冀中地区汉代墓葬补充了重要资料。
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绝大部分汉代墓葬发现在沙河遗址Ⅱ区,该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以ⅡT0201北壁剖面(图2)为例进行说明。
第1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有细沙,厚8~13厘米,包含近现代陶瓷碎片等。
第2a层:黄褐色黏土,土质疏松,含有细沙,厚10~20厘米,出土青花瓷片、砖瓦碎片等。
第2b层:红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块状、条状黄沙,厚5~10厘米,未见文化遗物。
第3层:黑褐色黏土,土质致密,夹杂较多炭粒,厚15~27厘米,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等。
第4层: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夹杂较多炭粒和红烧土颗粒等,厚28~35厘米,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等。
第5层:黄色沙土,土质疏松,厚10~20厘米,出土少量夹砂红陶片等。
第5层以下为生土层。
根据地层的包含物以及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沙河遗址的文化堆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2a、2b层属于明清时期,第3、4层属于两汉时期,第5层属于战国时期。已发掘的汉代墓葬,除个别墓葬开口层位被现代取土坑破坏外,均开口于第2b层下并打破第3层。
图2 ⅡT0201北壁剖面图
1.灰褐色土 2a.黄褐色黏土 2b.红褐色黏土 3.黑褐色黏土 4.褐色黏土 5.黄色沙土
二、墓葬概况
沙河遗址的古代文化层在历代平整田地活动中遭到了严重破坏,此次发掘的汉代墓葬均被严重盗扰,大部分墓葬仅残存墓底铺砖,顶部和四壁的砖几乎全部被后代盗挖取用。已发掘的12座汉墓分布较为集中,除位于Ⅲ区的M21之外,其余11座墓葬可以分为北、南二群,相距约25米。北群有4座墓葬,分为三排分布,间距3~5米。最北一排为M11,中间一排为M12和M7,最南一排为M10。南群有7座墓葬,也可以分为三排,间距5~10米。最北一排为M4、M5、M22和M23,中间一排为M3,最南一排为M9和M14,每排墓葬的墓向都基本一致,东西间距一般不超过5米,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规划性。墓葬方向均为南北向,其中M3、M11为北向,其余为南向。墓葬均为砖室墓,根据墓道形制,可分为“凸”字形砖室墓和刀把形砖室墓等(图3;附表)。
图3 Ⅱ区汉代墓葬分布图
(一)“凸”字形砖室墓
共发现11座。墓圹平面形状多呈“凸”字形,个别墓葬的墓道宽度与墓室宽度近同,墓圹平面形状近似长方形。墓葬一般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壁中央,多为斜坡状,个别为一段斜坡状,一段平底。墓门一般用方砖砌封。墓室形状均为长方形,人骨保存状况普遍较差。
M3 位于Ⅱ区T0401和T0501内,墓向352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25米。墓道位于墓室北壁中央,坡长2.2、宽1.6~1.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2.55、墓室长5.1、宽2.15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内未发现人骨。墓室中部出土陶盘口罐、大口罐,以及五铢钱和骨针等。
M4 位于Ⅱ区T0701和T0801内,墓向188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面深0.25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2.4、宽1.25~1.3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55、墓室长3.7、宽1.35~1.65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内未发现人骨。墓室中部出土陶盘口罐、灰陶罐口沿等。
M5 位于Ⅱ区T0602和T0702内,墓向173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1.28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1.6、宽1.1~1.2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53、墓室长3.48、宽1.4米。墓顶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中部发现零星人骨,葬式应为仰身直肢,头向北。另外,墓室中还出土骨质发饰等。
M7 位于Ⅱ区T1602、T1702和T1802内,是此次发掘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向188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15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4.7、宽2.85~2.9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1.75、墓室长5.3、宽3~3.1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东、西两壁各有二壁龛,分别距墓门0.9、3.3米。壁龛长0.65~0.7、宽0.4~0.45、高0.4米,龛底距墓底1.2米。龛内残存墓砖,应是修建券顶时挖的。墓室中部发现零星人骨,葬式、头向不明。另外,墓室中部还出土灰陶罐等(图4;图版一,3)。
图4 M7平面、剖视图
M9 位于Ⅱ区T0101内,墓向162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43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墓室底部距地面深2.1、墓室长5.34、宽1.78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南侧发现1具人骨,仅存下半身,葬式为仰身直肢。墓室中部出土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罐、夹砂红陶盆和骨质扳指等(图版一,1)。
M10 位于Ⅱ区T1301和T1401内,墓向190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2.6、宽1.3~1.4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4、墓室长4.3、宽1.6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中部发现零星人骨,葬式、头向不明。墓室中部出土泥质灰陶仓、泥质灰陶罐、夹砂红陶盆以及灰陶罐口沿等(图版一,2)。
M12 位于Ⅱ区T1701内,墓向190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24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1.77、宽0.98~1.49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4、墓室长4、宽2.4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中部出土1具人骨,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随葬品较为丰富,铜器有铃、盖弓帽、兽面车饰、五铢钱等,陶器有盘口罐、大口罐等(图版二,2)。
M14 位于Ⅱ区T0101内,墓向172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2.4、宽1.3~1.44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2.1、墓室长5.4、宽1.6米。墓顶部及四壁均已被破坏。墓内未发现人骨。墓室中部出土五铢钱等。
M21 位于Ⅲ区T0203和T0303内,墓向352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1.5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4.6、宽2.9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3.1、墓室长4.97、宽2.96米。墓门东、西两侧各挖一壁龛。壁龛长0.32、宽0.26、高0.22、龛底距墓底深1.3米。龛内残存墓砖,应为修建墓门时所挖。墓室中部发现零星人骨,葬式、头向不明。墓室中部出土灰陶罐、铜镞及五铢钱等。
M22 位于Ⅱ区T0703内,墓向193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55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坡长2、宽0.9~1.1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1.7、墓室长3.8、宽1.4米。墓顶部及四壁均已被破坏。墓内未发现人骨。墓室中部出土夹砂红陶盆等。
M23 位于Ⅱ区T0703内,墓向190度。墓口距地表深0.15、墓口长4.2、宽1.46米。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未清理。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3、墓室长4.2、宽1.38米。墓内未发现人骨。墓室中部出土泥质灰陶仓、泥质灰陶罐和铁管等。
(二)刀把形砖室墓
仅发现1座(M11),位于Ⅱ区T1801和T1901内,墓向352度,被严重扰乱。墓口距地表深0.26米。墓道位于墓室北壁东侧,坡长2.4、宽1.3~1.44米。墓室底部距地面深1.22、墓室长3.36、宽2.46米。墓顶部及四壁多已被破坏。墓室中部出土2具人骨,保存一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东。随葬品较为丰富,铜器有戟、弩机、车马饰、轙、衔镳、軎、环、铃、衡末及轭首饰、兽面车饰、盖弓帽和五铢钱等,陶器有盘口罐、大口罐等,此外还有铁器、蚌器、石器等(图5;图版二,1)。
图5 M11平面、剖视图
三、出土遗物
此次发掘的汉代墓葬共出土各类遗物近百件,包括铜器、陶器、铁器、骨器、石器、蚌器等。
(一)铜器
共有27件(组),主要有衔镳、軎、轙、盖柄铜箍、盖弓帽、衡末饰、轭首饰等车马器,戟、弩机、镞等兵器,以及梳刷等生活用器。车马器和大部分兵器尺寸微缩,无法实用,应属模型明器。
戟 1件(M11∶7)。阑上有三穿。长10.2、援长3.7厘米(图6,10;图版三,2)。
弩机 1件(M11∶1)。略残。弩床长4.4、宽1.2、牙长2、望山长1厘米(图6,9;图版三,1)。
镞 1件(M21∶2)。横截面均为三棱形。长8、锋长2.8、铤长5.3厘米(图6,2)。
衔镳 1组(M11∶2、4)。镳2件(M11∶2),略呈“S”形,中部有二穿。两端饰卷云纹。长10.7厘米(图6,3;图版三,4)。衔1件(M11∶4),已残断。长衔、短衔以铜环相扣。长衔长4.2、短衔长2厘米(图6,12)。
兽面车饰 2件。通体扁平,正面饰兽面纹。M11∶8,长2.6、宽2.6厘米(图6,11)。M12∶2,下部伸出一舌状弯曲部分。长4.7、宽3厘米。
轙 1件(M11∶3)。器形为半环状,截面呈圆形。长2厘米(图6,8)。
軎 1件(M11∶5)。軎上饰三道弦纹。軎长2.8、辖长1.4厘米(图6,7)。
盖柄铜箍 1件(M11∶19)。通体呈圆柱形。在两端和中央各饰一周弦纹。直径1.6、长8.3厘米(图6,4)。
环 1件(M11∶20)。外径3.1、内径2.3厘米。
铃 1件(M12∶4)。剖面呈梯形,中空,顶部有一穿。口径1.5、高0.9厘米。
盖弓帽 8件。整体近似圆柱形,中空,一侧有钩状突起。M11∶9-1、2,口径0.6、高2.6厘米(图6,5、6)。
衡末及轭首饰 7件。截面分别呈圆形和梭形。M11∶10,长1.5厘米。M12∶3,长1.4厘米。
梳刷 1件(M11∶26)。器身细长,一端尖锐,一端为圆柱形小窝。长11.3厘米(图6,1;图版三,3)。
此外,还出土五铢钱109枚,其中M11出土77枚。
图6 出土铜器
1.梳刷(M11∶26) 2.镞(M21∶2) 3、12.衔镳(M11∶2、M11∶4) 4.盖柄铜箍(M11∶19) 5、6.盖弓帽(M11∶9-1、2) 7.軎(M11∶5) 8.轙(M11∶3) 9.弩机(M11∶1) 10.戟(M11∶7) 11.兽面车饰(M11∶8)
(二)陶器
共50余件,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夹砂红陶次之。器形有盘口罐、大口罐、盆、仓等,尤以前二种器形数量最多。
盘口罐 14件。均为泥质灰陶。束颈,溜肩,肩部及上腹部饰多周弦纹,下腹部及底部饰篮纹。根据底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8件。圜底。根据腹及底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4件。斜弧腹,底较尖,器身最宽处位于肩部。M7∶4,口径15、肩径19、高29厘米(图7,7)。M11∶25,口径15、肩径21、高27厘米。M21∶3,口径16、肩径21.6、高29厘米。M21∶4,口径16、肩径22、高28厘米(图版三,6)。
Ab型:4件。鼓腹,底较圆,器身最宽处位于腹部。M7∶1,口径15、腹径21、高27厘米(图版三,5)。M10∶2,口径13.5、腹径21.5、高26厘米(图7,5)。M11∶29,底残。口径16、腹径23、残高25.3厘米。M12∶8,口径14、腹径20、高30厘米。
B型:6件。小平底。根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个亚型。
Ba型:4件。斜弧腹,器身最宽处位于肩部。M3∶4,口径15、肩径20、底径4、高27厘米。M4∶5,口径15、肩径23、底径7、高31厘米。M7∶2,口径15、肩径23、底径8、高29.5厘米(图7,8)。M12∶7,口残。肩径19、底径6、残高27厘米。
图7 出土陶器
1.A型大口罐(M3∶3) 2.B型大口罐(M1∶36) 3.B型盆(M10∶5) 4.Bb型盘口罐(M9∶1) 5.Ab型盘口罐(M10∶2) 6.A型盆(M9∶2) 7.Aa型盘口罐(M7∶4) 8.Ba型盘口罐(M7∶2)
Bb型:2件。鼓腹,器身最宽处位于腹部。M9∶1,口径10.5、腹径17、底径5.3、高19厘米(图7,4)。M9∶4,口径13、腹径21、底径6、高24厘米(图版四,5)。
大口罐 9件。均为夹砂灰陶。方唇,短颈,溜肩,圜底。根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5件。鼓腹。M3∶3,口沿下饰弦纹一周,肩部、上腹部和下腹部各饰一组间断绳纹。口径28、腹径42、高48厘米(图7,1)。M7∶3,口沿与肩部间饰弦纹一周。口径27、腹径40、高46厘米(图版二,4)。M9∶3。口径30、腹径41、高46厘米(图版四,6)。M12∶5,底残。口径30、残高38.5厘米。M23∶3。口径11、腹径18、高17.5厘米。
B型:4件。球腹。M3∶1,下腹部和底部饰篮纹。口径17.5、腹径30、高30厘米(图版四,1)。M11∶36,口沿下至上腹部饰三组间断绳纹,下腹部饰篮纹。口径22.5、腹径44、高41.5厘米(图7,2;图版四,2)。M12∶6,底残。口径23、腹径33、残高28厘米。M12∶9,底残。肩部饰弦纹和波浪纹。口径19.5、残高21厘米。
盆 3件。均为夹砂红陶。根据腹及底部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2件。敞口,沿外撇,鼓腹,平底。口沿下饰弦纹一周。M9∶2,口径28、底径13、高12厘米(图7,6;图版四,4)。M22∶1,口径20、底径9、高8.6厘米。
B型:1件(M10∶5)。敞口,平折沿,鼓腹,圜底。口径22.5、高10厘米(图7,3;图版二,5)。
仓 2件。均为泥质灰陶,肩部有二穿。根据颈部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1件(M10∶1)。敛口,束颈,折肩,直腹,平底。腹部饰多道不甚明显的弦纹。口径15、底径16、高16厘米(图版四,3)。
B型:1件(M23∶1)。敛口,折肩,直腹,平底。口径13.5、底径14.5、高16厘米(图8,1;图版二,3)。
(三)铁器
共2件,器形有管、铃等,均锈蚀严重。
管 1件(M23∶2)。器身细长,中空,用铁片锻卷而成。直径1.8、残长21.2厘米。
铃 1件(M11∶23)。残长3.1厘米。
(四)骨器
共3件,器形有扳指、针、发饰等。
扳指 1件(M9∶5)。圆柱形,中空。外径3、内径2.6、高3厘米(图8,2;图版三,7)。
针 1件(M3∶6)。器身细长,一端斜削成尖。长6.6厘米。
发饰 1件(M5∶1)。长方形薄片。长0.7、宽0.6厘米。
图8 出土遗物
1.B型陶仓(M23∶1) 2.骨扳指(M9∶5)
四、结语
沙河遗址已发掘的汉代墓葬形制均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砖室墓,有单人葬和二人合葬两种,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随葬品多为陶器,有盘口罐、大口罐、盆、仓等,个别墓葬随葬铜明器,如戟、弩机、车马器等。M3、M4、M7、M9~M12、M21等出土的盘口罐以及M3、M7、M9、M11、M12、M23等出土的大口罐,与河北任丘东关竖穴砖圹墓[1]、涉县索堡M2[2]等出土的罐、壶、瓮等形制相似;M11等出土的青铜车马构件与河北沙河兴固汉墓[3]、涉县索堡汉墓[4]、阳原三汾沟M9[5]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似;M9、M10和M22等出土的陶盆与河北隆尧双碑遗址[6]出土的陶盆形制相近。再结合所有墓葬均未出土陶俑的现象,模型明器又仅有2件陶仓,由此初步推断墓葬的时代应为东汉早期,个别墓葬可能略早或略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掘的墓葬在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规划性,应该属于一处经过整体规划并沿用了一段时间的墓地。墓地中有多组墓葬方向一致、形制相同、规模相近且随葬品组合也类似,如M4与M5、M9与M14、M22与M23等,存在“并穴合葬”的可能。遗憾的是,因为墓葬普遍遭到严重盗扰,或未出土人骨或出土人骨保存不佳,“合葬”的具体性质还有待研究。幽燕地区此前发现的东汉早期墓葬数量相对较少[7],这批墓葬的发掘补充了重要资料,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墓葬制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们在遗址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钻探,在遗址周边进行了大范围的踏查,发现的各类遗存主要集中于汉代及汉代以前,少数遗存属于汉代以降。在墓葬区以西发现战国晚期至汉代的遗址,在墓葬区以东发现汉代的窑址群,这些发现共同构成了沙河遗址的丰富内涵,为研究汉代一般性聚落的布局、结构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郎保利,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郎保利、赵瑞民、赵杰、王炜、乔文杰、张丽、郇四清、渠传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4级研究生郭智勇、宋洋、刘斌、师焕英、杨丽萍等以及博物馆专业2003级本科生尚珩、武俊华、杜建星、贺省军、薛哲、陈小三、柏宇亮、田伟、何培、王晓娟、郝丽君、郭艳、王潇慧、秦艳兰、王科宇、景闻等。文中插图由张永正、刘辉绘制。
执笔者 王炜 赵杰 张丽
附表 河北容城县沙河遗址汉墓统计表
The Excavation of the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at Shahe Site in Rongcheng City,Heb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xi University
Baod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Monuments,Rongcheng County
KEYWORDS:Rongcheng County,Hebei Shahe Site Brick-chamber Tombs Han Dynasty
ABSTRACT:In 2006,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xi Universit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conducted joint excavation to the Shahe Site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Shahe Village,Nanzhang Town,Rongcheng County,Hebei. The excavation recovered 12 brick-chamber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ones in 凸-shaped plan and the ones in L-shaped plan. From these tombs,about 100 artifacts made of bronze,pottery,iron,bone,stone,shell,etc. were unearthed;the bronzes were mainly chariot and horse fittings such as horse bits,axle caps,rein rings,ferrules for chariot umbrella poles,chariot umbrella rib caps,yoke bar finials,yoke stem finials,etc.,weapons such as halberd heads,crossbow trigger mechanisms,arrowheads,etc.,utensils for daily use,such as combs and brushes. The pottery wares were mainly made of fine clay pottery,followed by sandy gray pottery and sandy red pottery;the main types were jars with dish-shaped rim,wide-mouthed jars,basins,granaries,etc. Compared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nearby areas,these tombs are preliminarily dated in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with some special cases earlier or later. In the past,rather few burial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ad been found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so the excavation of these tombs not only helps to counterbalance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of this period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studies on the cemetery system in this area of this period.
(特约编辑 新华)
[1]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任丘东关汉墓清理简报》,《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2] 邯郸市文物管理处、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涉县索堡汉墓》,《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沙河兴固汉墓》,《文物》1992年第9期。
[4] 邯郸市文物管理处、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涉县索堡汉墓》,《文物春秋》1996年第1期。
[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地区文化局:《河北阳原三汾沟汉墓群发掘报告》,《文物》1990年第1期。
[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隆尧县文物管理所:《隆尧县双碑遗址发掘报告》,见《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第4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