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整理研究
- 何华珍 (越)阮俊强主编
- 1674字
- 2021-04-23 18:26:04
一 越南后黎朝前期石刻的形制
(一)碑刻
碑刻为后黎朝前期石刻文献之大宗。其中大部分碑形是圆首碑,少量为方首碑,个别为圭首碑。圆首碑碑头呈半圆形或者弧形,碑身为长方形;方首碑通碑是一块长方形石板,多为民间所制;圭首碑碑头为尖形,碑身为长方形,现只有《古迹灵祠碑记》[6]一方。方形碑有竖纵、横广二式。《国朝佐命功臣之碑》《大越唐王神道碑》等功德碑及墓碑取纵式,其尺寸高倍于宽,题名一般横列,正文均直书而下;《景统题诗》等诗歌类碑取贴书碑风格,多横广式,碑宽倍于高。部分碑有残断,如《蓝山祐陵碑》。
碑刻额题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两种,字体既有篆文又有楷书,如《大越蓝山敬陵碑》《万寿》。额题文字有多有少,有的以镌刻时间作为额题者,如《景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起造》;有的碑额甚至没有字,如端庆三年制、首题为“大越国下洪府长津县……”的碑。碑额与碑身是一块石板,碑额镌刻碑刻题目,碑身一般不再重出题目,但《太和六年戊辰科进士题名碑记》额题与首题却完全一样。碑额上大多还镌刻有装饰性图案。其中,皇家陵墓碑主要以龙或凤为主,雕刻数量与墓主人地位有关;进士碑和一些祠堂寺庙碑中间多刻明月,两边辅之以缭绕云气;还有一些碑的图案则较为丰富,如《光庆寺碑铭并序》碑额两边分别刻以龙形图案,两龙之间缀以明月,明月下方是一个人形托举图案。为了书写整齐美观,大多数碑刻都有线画边框,边框有的为单直线,有的为双直线,有的边框外另增加了云水、蔓草、爬绳等图案;部分碑里有界格,《祀田碑记》是纵界格。
多数碑在正文书写中存在“敬空”现象,即凡遇到与皇帝、皇朝有关的称谓用语,书写时都要空格表敬。如《大越蓝山裕陵碑》第四十九行“于赫高皇”,“高皇”上空一格;《显瑞庵碑》第十四行“三年壬午,圣上以嫡长立为皇太子”,“皇太子”上空一格;《大越蓝山敬陵碑》第三十一行“于皇圣越”,“圣越”上空一格。再《贝洞圣迹碑记》第三行“先世……”前空一格,此为家讳空格。还有以空当行,提行另起,而且表敬之词要高出正文一二字格。如《贝洞圣迹碑记》第二行“奉惟”下空格另起,第三行“上等最灵显圣开仙德真人尊神”,“上”字高出一格;又《和乐寺碑》第六行“二十有七年”下空格另起,第七行“上问其老,诏许致事”,“上”字高出两格。佛界敬空亦常见,如《虬山渡记》第七行“造宝应之”下空格另起,第八行开头二字为“佛像”。但并不是所有的空格都是敬空,有些为句段分隔时空格,如《祀田碑记》第八行“一所厨栋处五高”与“一所栋坦处玖尺”中间的空格。
(二)墓志
与碑刻相比,越南后黎朝初期的墓志数量要少许多,志主多为王公大臣。这些墓志不仅内容简质、重于叙事,而且在装饰上也较为朴素,只刻有简单的花纹图案,或有边框,有的甚至连边框也没有。墓志大都是单面刻,但由于志文长或受墓碑碑阴的影响等因素,两面刻字。如《谥恭武之石志》,小碑形,阳面不够用,阴面续刻志文;又《磻溪侯墓志》,方形碑,额题“磻溪侯墓志”,志铭刻在阴面。志铭一般由序辞和铭辞组成。序辞内容包括志主的姓讳、籍贯、族系、受封时间、府邸、仕宦经历、配偶子女、卒葬年月、墓址等信息。首题即开门见山,直接对墓主作介绍,如《大越唐王墓志》首行即题“大越唐王墓志”。铭辞多为韵文,在墓志的最后部分,内容多是对墓主的颂扬和哀悼。
(三)摩崖
越南后黎朝初期的摩崖主要集中在清化省龙光洞、白鸦洞、壶公洞、绿云洞、神符山及宁平省浴翠山等洞穴或山崖石壁上,永福省三岛县、和平省沱北县、高平省安石县等地区亦有散落,刻写的多是本朝黎圣宗、黎宪宗、黎襄翼帝等所作诗文。由于是皇家所制,石面上不仅有双线边框,而且在边框外增加了对称的花纹图案,有的甚至在花纹外层继续添加装饰图案,如《御制题壶公洞》在边框外侧上方正中刻有一轮红日,在两边及下方画有缭绕云气。摩崖首题多为“题×××”“御制题×××”,有的下面靠右还有“并序”“二首”“洞中奉佛”等小字。《太和八年》在正文之外还题有“般若泉”三个大字。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摩崖可能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遭到破坏,如《御制题绿云洞二首》的岩壁上出现方孔洞,导致部分文字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