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范畴、框架与方法

一 本书研究范畴与框架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部分。宏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以无套利思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金融市场一般均衡为特征的学科。

金融摩擦本身属于微观金融学范畴。它是指阻碍资本自由流动的诸多不完美因素,主要包含政策性扭曲、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契约等。由于经济个体之间的关联与传导,金融摩擦又会产生诸多宏观效应,比如影响资本市场价格、货币政策预期与实际变量传导、实际利率变化与国际资本流动、金融网络结构的形成与稳定、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企业投资与劳动雇佣决策以及实体经济产出与增长等。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摩擦又会产生诸多属于宏观金融和宏观经济学范畴的研究问题。因此,本书的研究范畴属于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交叉领域。

不论是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统属于广义的经济学范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因此,本书的研究服从于规范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一般分析框架。

一个规范经济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部分组成: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评估比较。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界定。界定经济环境可分为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和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特征两个层次。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这些假设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经济理论的说服力和实用价值。第三个组成部分是给出制度安排,即经济参与者的游戏规则。面对不同的情况、环境以及不同的行为方式时,个体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或游戏规则,当情况、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采用的对策或游戏规则一般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第四个组成部分是通过权衡取舍,尽可能找出最佳结果。给定经济环境和制度安排以及其他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出激励反应,在众多的可行性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结果。第五个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舍后得出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做出评估比较。对于已经选择的均衡结果,人们常常与某种给定的标准(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较,据此对经济制度安排做出价值的优劣判断。在评估一个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时,经济学通常采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准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否提高了效率,即是否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

二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相关文献,通过严谨的模型推导和合理的统计分析进行的。全书从理论、模型、实证、政策等多个角度对金融摩擦和宏观经济波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了比较丰富的结论。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理论分析与模型推导相结合。这本书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一般均衡模型,而是在每一章或相关专题中,结合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目的,构建合适的模型,进行严格的数理推导,尽量以命题和推论的形式呈现理论结果。

(2)理论分析与政策讨论相结合。本书的研究主旨是金融摩擦与宏观经济波动。在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本书也重视对相关政策的分析。我们不仅在每一章的小结部分,结合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分别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而且在全书第九章专门提出了新时代金融摩擦治理和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3)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书中不仅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还利用我国实际经济数据进行了相对严谨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了金融摩擦对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是本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本书试图从经济个体出发,建立微观模型,分析不同摩擦的性质,然后讨论其在宏观背景下的结果和影响,弥补了以往多数宏观经济研究文献微观基础薄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