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恰亚诺夫理论中的两个主要平衡

这一章展示的是对小农农场和小农家庭的微观分析。这绝非否认宏观层面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事实恰恰相反。但是,我们有充分理由将微观层面(也就是个体小农农场和小农家庭)置于分析的核心位置。首先,宏观层面的很多矛盾、关系和趋势在微观层面有呈现,而且往往以最真实的形式表现出来(Mitchell 2002)。其次,抗争和变迁的种子正是在微观层面生根、萌芽。最后,农政研究(agrarian studies)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它往往只注重“宏观原因”和“宏观结果”之间的直接关联,它所采用的学术理路严重忽视了微观层面。其实所有的趋势、预测、价格关系、农业政策的变化或者任何其他宏观因素,都是在微观层面被农民(以及其他行动者)主动地理解、转化成一系列行动,从而形成了我们实际看到的宏观结果。这就像一个过滤过程,来自宏观层面的刺激因素(价格、政策等)总是要经过微观层面行动者的调试和过滤。如果不了解这些行动者的逻辑,就不可能理解或预测宏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反向供给曲线”(inverted supply curve)[1]。恰亚诺夫意识到这一方法论缺陷存在的危险:“要想弄清一般性的经济过程……我们自己必须充分阐明经济机器(也就是小农农场)[2]的运转机制。这一运转机制在国民经济因素的压力影响下组织起一个有效的生产过程,并与其他类似的运转机制一起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Chayanov 1966:120)这一方法论取向使恰亚诺夫避免了决定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