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E.1 “全面小康”进程社会建设均衡发展总体检测

——2000~2017年动态趋向分析

王亚南 段涛 魏海燕[1]

摘要:2000~2017年,在公共社会层面,全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综合数据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从26.78%增高至52.69%。公共教育投入、卫生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但公共文化投入年均增长低于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公共教育投入、卫生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人均值地区差缩小,但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扩大,背离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人民生活层面,全国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和个体经营三项合计就业率从26.69%提高到61.28%。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居民收入和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均缩小,居民收入和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也均缩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民生领域多有改善。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评价: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为91.21;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分别为223.22、164.70、117.93和104.08。横向看距离理想值存在差距,纵向看各五年期以来进展明显。

关键词:全国 社会建设 均衡发展 检测评价

中国社会建设通用指标检测体系包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个综合子系统,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三个单项子系统,各类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两个单项子系统,民生发展核心数据(A)非私营单位及(B)私营单位就业和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和总消费四个专项子系统。限于篇幅并为方便对比分析,本报告将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三个子系统、各类就业和工资两个子系统、居民收入和总消费两个子系统分别共置于一图。全国数据检测更多细节可参看技术报告、排行报告由不同侧面展开的纵向历时动态、横向共时静态对比分析。

一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综合检测

本项检测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各类社会保障和城乡社区建设等汇总归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综合子系统”,包含不便或不能单列子系统展开检测的若干数据项(详见技术报告)。以公共财政支出数据作为背景进行对比,2000年以来全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见图1。

图1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

左轴面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人均值(元),公共服务保障、财政支出总量(亿元)(绝对值转换为%),二者呈直观比例。左轴曲线:占财政支出总量比、与产值总量比(%)。右轴曲线:公共服务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无差距=1)。限于制图空间省略若干年度,文中描述历年变化包括省略年度,后同。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综合投入总量由4254.45亿元增长至107011.89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25.15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0.89%,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2.0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5.2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0.36%,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51%。[2]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公共服务保障投入人均值由336.95元增长至7718.72元,2017年为2000年的22.9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0.23%(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值演算增长率略低于总量演算增长率),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1.4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4.66%,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7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90%。

公共服务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156缩小为1.3378,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41.56%减小到33.78%。2000年以来地区差缩减5.50%,其中“十五”期间(2000~2005年,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基数,以下类推)缩减1.52%,“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扩增2.28%,“十二五”以来(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为基数)缩减6.17%。

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支增多,广义公共服务保障投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符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趋向。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服务保障与产值的相对比值由4.24%上升至12.94%,增高8.70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9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4.37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3.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增长明显超过产值增长,经济增长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服务保障之上。

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由31.76%上升至62.00%,增高30.24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7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16.73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14.3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增长极显著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公共财政增收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服务保障之上。

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由26.78%上升至52.69%,增高25.91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2.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15.22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8.5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服务保障投入增长极显著超过财政支出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增多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服务保障之上。

当前全社会产值财富的八分之一强、国家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二分之一强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

二 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项检测

本项检测体系将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健康权利的公共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及其财政投入视为主要基本公共服务,单列子系统逐一展开分析检测。2000年以来全国公共教文卫投入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见图2。

图2 公共教文卫投入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

左轴面积:公共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人均值(元转换为%),其间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教育、文化、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无差距=1)。限于制表空间,总量置于后台数据库同步演算。

(一)公共教育投入子系统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公共教育投入总量由1768.75亿元增长至30153.18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17.05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8.15%,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8.4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3.3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13%,上年以来年度增长7.41%。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人均值由140.08元增长至2174.93元,2017年为2000年的15.5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7.51%,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7.79%,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76%,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6.54%,上年以来年度增长6.81%。

公共教育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389缩小为1.2756,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43.89%减小到27.56%。2000年以来地区差缩减11.35%,其中“十五”期间缩减1.92%,“十一五”期间缩减5.11%,“十二五”以来缩减4.74%。

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支增多、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教育投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符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趋向。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教育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由1.76%上升至3.65%,增高1.8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3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0.92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教育投入增长较明显超过产值增长,经济增长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之上。

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由13.20%上升至17.47%,增高4.27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6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2.54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2.3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教育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公共财政增收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之上。

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由11.13%上升至14.85%,增高3.72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5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2.25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8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教育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支出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增多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之上。

(二)公共文化投入子系统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由300.29亿元增长至3391.93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11.30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33%,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4.01%,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5.00%,上年以来年度增长7.24%。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由23.78元增长至244.66元,2017年为2000年的10.2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4.70%,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4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3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4.42%,上年以来年度增长6.64%。

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571扩大为1.6340,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45.71%增大到63.40%。2000年以来地区差扩增12.14%,其中“十五”期间缩减4.67%,“十一五”期间扩增11.85%,“十二五”以来扩增5.18%。

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支增多、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文化投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却继续扩大,背离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趋向。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由0.30%上升至0.41%,增高0.11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0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01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略微超过产值增长,经济增长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之上。

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由2.24%下降为1.97%,降低0.27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0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36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1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略微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公共财政增收成效并未体现在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之上。

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由1.89%下降为1.67%,降低0.22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18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0.35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降低0.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略微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增多并未体现在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之上。

(三)公共卫生投入子系统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总量由494.26亿元增长至14450.63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29.2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1.96%,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4.55%,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7.0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9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82%。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人均值由39.14元增长至1042.32元,2017年为2000年的26.6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1.29%,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3.91%,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6.4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3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21%。

公共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6569缩小为1.2477,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65.69%减小到24.77%。2000年以来地区差缩减24.70%,其中“十五”期间缩减3.72%,“十一五”期间缩减16.59%,“十二五”以来缩减6.23%。

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支增多、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公共卫生投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符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趋向。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与产值的相对比值由0.49%上升至1.75%,增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0.61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5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卫生投入增长较明显超过产值增长,经济增长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之上。

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由3.69%上升至8.37%,增高4.68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4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2.50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2.5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卫生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公共财政增收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之上。

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由3.11%上升至7.12%,增高4.01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0.0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2.2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1.7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公共卫生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支出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增多已经体现在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之上。

三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单项检测

(一)各类社会保障子系统

社会保障本属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社会保险亦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范围,出于行文结构平衡考虑另设一节,以免共处一节过于庞大。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综合数据作为背景对比,2000年以来全国各类社会保障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见图3。

图3 各类社会保障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

左轴面积:各类社会保障人均值(元),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总量(亿元,本项检测界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为“广义社会保障”,其间社会保障部分为“狭义社会保障”,后同)(绝对值转换为%),二者呈直观比例。左轴曲线:占财政支出总量比、与产值总量比(%)。右轴曲线:社会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无差距=1)。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各类社会保障投入总量由1517.57亿元增长至31164.17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20.54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9.46%,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9.4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5.30%,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2.06%,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86%。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各类社会保障投入人均值由120.19元增长至2247.86元,2017年为2000年的18.70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8.80%,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8.8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4.71%,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1.4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25%。

各类社会保障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4378缩小为1.3720,意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正负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从43.78%减小到37.20%。2000年以来地区差缩减4.58%,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01%,“十一五”期间扩增4.47%,“十二五”以来缩减8.65%。

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公共财政收支增多、基本公共服务增强,狭义社会保障投入随之增加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符合国家“十三五”期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趋向。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各类社会保障与产值的相对比值由1.51%上升至3.77%,增高2.26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4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0.82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9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投入增长较明显超过产值增长,经济增长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之上。

与财政收入的相对比值由11.33%上升至18.06%,增高6.73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0.3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2.16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4.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公共财政增收成效已经体现在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之上。

与财政支出的相对比值由9.55%上升至15.35%,增高5.80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1.3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1.90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2.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明显超过财政支出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增多已经体现在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之上。

在本项检测体系内,社会保障作为整个公共服务保障一部分,尚需测算一项特殊比值——狭义社会保障与广义公共服务保障的相对比值。同期,全国此项比值由35.67%下降为29.12%。2000年以来降低6.5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2.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8.70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0.09个百分点。

(二)各类社会保险子系统

现行统计制度下的各类社会保险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缺陷:①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累计结余无分地区数据,无法展开系统全面分析检测;只能简单演算各类参保率,数据类别较为单纯;②若干地区参保人数存疑,会出现参保率超相应范围人口测算口径的特异情况。因此,本项检测体系的各类社会保险子系统难以单项独立展开全面结构化相关性分析检测,只好集中于技术报告、排行报告里在全国及各地全面分析对比当中统一进行检测,此处从略。

四 民生发展核心数据专项检测

(一)各类就业和工资子系统

劳动属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就业和工资是民生基本保证,2000年以来全国各类就业和工资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见图4。

图4 各类就业和工资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

左轴面积: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为避免词语界定“体制歧视”依当今用语习惯统称“单位”,后同)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两类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亿元)(绝对值转换为%),两类平均工资及总额分呈直观比例。左轴曲线: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个体经营(缺类比工资数据)三类合计就业率(按城乡总人口排除占总抚养比人口的口径演算,一产就业无分地区数据无法系统检测,后同)(%)。右轴曲线: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地区差(无差距=1)。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总额由10656.19亿元增长至129889.06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12.1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5.85%,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6.57%,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5.53%,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69%,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17%。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总额由1836.00亿元增长至89801.49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48.91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25.71%,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2.33%,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24.9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20.4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18.78%。

2.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时,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9371.00元增长至74318.00元,2017年为2000年的7.9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95%,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36%,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0.67%,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46%,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99%。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10223.00元增长至45761.00元,2017年为2000年的4.48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9.22%,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79%,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95%,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7.51%,上年以来年度增长6.84%。

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地区差指数由1.2361缩小为1.1729,缩减5.11%,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18%,“十一五”期间缩减3.91%,“十二五”以来缩减1.07%。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随之增高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地区差指数由1.3420缩小为1.1703,缩减12.79%,其中“十五”期间缩减7.18%,“十一五”期间缩减9.08%,“十二五”以来扩增3.34%。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收入随之增高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3.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个体生产经营三类劳动者合计就业率由26.69%上升至61.28%,极显著增高34.5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增高1.5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增高7.27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25.76个百分点。

在现行统计制度中,就业和工资统计涉及第一产业领域极不完备,不仅缺类比工资收入数据,而且无分地区就业人数统计数据,无法进行分析检测。个体生产经营就业缺类比工资收入数据,只能孤立地演算一下就业率。

(二)城乡居民收入子系统

居民收入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居民总消费是人民生活需求的综合体现。2000年以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见图5。

图5 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子系统增长协调性、均衡性检测

左轴面积:城乡居民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元),居民收入、总消费总量(十亿元)(绝对值转换为%),总量和人均值分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无差距=1,两项地区差较为接近曲线几乎重叠),收入、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乡村=1)。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总量由46502.56亿元增长至370677.69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7.97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99%,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3.35%,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32%,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90%,上年以来年度增长10.10%。

2.城乡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期,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收入人均值由3682.95元增长至26736.80元,2017年为2000年的7.26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3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77%,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75%,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29%,上年以来年度增长9.49%。

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606缩小为1.2720,缩减6.51%,其中“十五”期间扩增0.31%,“十一五”期间缩减2.47%,“十二五”以来缩减4.45%。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随之增多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3.城镇、乡村人均值及城乡比

同期,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值由6279.98元增长至36396.19元,2017年为2000年的5.80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0.89%,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0.9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64%,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02%,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27%。

乡村居民收入人均值由2253.42元增长至13432.43元,2017年为2000年的5.96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0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5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42%,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45%,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65%。

居民收入人均值城乡比指数由2.7869缩小为2.7096,缩减2.77%,其中“十五”期间扩增15.68%,“十一五”期间扩增0.15%,“十二五”以来缩减16.07%。这意味着,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随之增多的城乡差异已逐步缩小,但缩减的幅度和速度显得过低。

4.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居民收入比(与国民总收入极度近似值产值比)从46.37%下降为44.82%,较明显降低1.5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2.3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4.20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5.02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以产值为表征的历年社会财富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所得份额增长过慢,因而相对比值下降。由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一“约束性指标”,进入“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比连续几年略有回升。

(三)城乡居民总消费子系统

1.总量增长各时段变化

2000~2017年,全国居民总消费总量由36005.66亿元增长至260231.79亿元,2017年为2000年的7.23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2.34%,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54%,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05%,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9.01%,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01%。

2.城乡人均值及地区差动态

同期,全国城乡综合演算的居民总消费人均值由2851.61元增长至18770.39元,2017年为2000年的6.58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72%,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96%,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1.4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42%,上年以来年度增长7.41%。

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地区差指数由1.3476缩小为1.2530,缩减7.02%,其中“十五”期间缩减0.16%,“十一五”期间缩减2.27%,“十二五”以来缩减4.72%。这表明,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人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随之增高的地区差异已逐步缩小。

3.城镇、乡村人均值及城乡比

同期,全国城镇居民总消费人均值由4998.00元增长至24444.95元,2017年为2000年的4.89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9.79%,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9.82%,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8.88%,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6.90%,上年以来年度增长5.92%。

乡村居民总消费人均值由1670.13元增长至10954.53元,2017年为2000年的6.56倍。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1.70%,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90%,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3.99%,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8.99%,上年以来年度增长8.14%。

居民总消费人均值城乡比指数由2.9926缩小为2.2315,缩减25.43%,其中“十五”期间扩增3.87%,“十一五”期间缩减1.09%,“十二五”以来缩减27.42%。这意味着,基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普遍增加,民生消费需求随之增高的城乡差异已逐步缩小。这是民生主要数据相关性分析中看到表现最为良好的一个侧面。

4.相对比值历年变动

在此期间,全国居民消费率(与产值比)从35.91%下降为31.46%,明显降低4.45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降低2.2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降低5.27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增高3.05个百分点。

这表明,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社会财富支配用度中,“居民部门”支配份额增长过慢,因而相对比值下降。由此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反复强调“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二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比渐有回升,居民消费率也才略有回升。

五 社会建设通用指标动态测评

2000~2017年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综合检测结果见图6。

图6 2000~2017年社会建设均衡发展综合检测结果

数轴:共时性年度横向测评(全国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100);历时性阶段纵向测评(起点年自身基数值=100),从左至右:(1)以2000年为起点,(2)以2005年为起点,(3)以2010年为起点,(4)以2015年为起点,多向度测评对应省域排行,检验不同阶段进展状况。

1.2017年理想值横向检测

以假定全国及各地各类数据全面消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理想值100,2017年无差距全国横向检测排行,全国此项指数为91.21。这表明与全国及各地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100相比,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全量化检测结果达到91.21%,低于理想值8.79%。

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检测方法的基本设置:①各类总量份额以上年为基准衡量升降变化(全国份额100%自为基准),②各类人均绝对值以全国平均值为基准衡量增减变动(全国自为基准),③各类总量、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以上年为基准衡量高低程度(全国亦然),④各类人均值地区差、城乡比以假定实现无差距理想值衡量现实差距(全国亦然),⑤各类相对比值以全国比值为基准衡量大小差异(全国自为基准)。由于共时性检验多类指标加权演算以全国为基准(除了增长率协调性比差和地区差、城乡比均衡性逆指标),可能会出现全国总体最后“得分”超越四大区域“得分”之外的情况(全国总体数值一般应在各地数值之间)。

2.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

以“全面小康”进程起点年“九五”末年2000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2000~2017年自身纵向检测排行,全国此项指数为223.22。这表明与2000年自身基数值100相比,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全量化检测结果达到223.22%,高于基数值123.22%。

各时段基数值纵向检测方法的基本设置:①各类总量份额值升降,②各类人均绝对值增减,③各类总量、人均值之间增长率比差大小,④各类人均值地区差、城乡比扩减,⑤各类相对比值高低,所有这些指标的检测演算均以起点年度为基数进行测算,优于起点年“加分”而逊于起点年“减分”,其中地区差、城乡比两项逆指标以小为佳(改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缺陷最具代表性实际体现),地区差、城乡比缩小“加分”而地区差、城乡比扩大“减分”(本系列研究已监测十年有余,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心城市“突进发展”往往带来地区差、城乡比扩大),全国总体失去“豁免”与各地一视同仁经受历时性检验。各时段纵向检测同理,区别仅在于起始年度及历时长短不同。

3.200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

以“全面小康”进程第一个五年期“十五”末年2005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2005~2017年自身纵向检测排行,全国此项指数为164.70。这表明与2005年自身基数值100相比,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全量化检测结果达到164.70%,高于基数值64.70%。

4.201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

以“全面小康”进程第二个五年期“十一五”末年2010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2010~2017年自身纵向检测排行,全国此项指数为117.93。这表明与2010年自身基数值100相比,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全量化检测结果达到117.93%,高于基数值17.93%。

5.201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

以“全面小康”进程第三个五年期“十二五”末年2015年各类数据演算指标为基数值100,2015~2017年自身纵向检测排行,全国此项指数为104.08。这表明与2015年自身基数值100相比,全国社会建设均衡发展全量化检测结果达到104.08%,高于基数值4.08%。


[1] 王亚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族学及文化理论、文化战略和文化产业研究;段涛,云南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市场监测与分析相关研究;魏海燕,云南省政协信息中心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传媒信息分析研究。

[2] 本项检测数据库运算无限保留小数,难免与按稿面整数或常规两位小数演算产生小数出入,此属机器比人工精细之处,并非误差。全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