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唐时期
——以吐蕃为中心
隋唐时期,青藏高原社会经济显得比较活跃,各民族在历史的基础上为这里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族交往与融合更加突出,在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史上书写了非常重要的篇章,而吐蕃在这一时期的高原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
吐蕃,又称“图伯特”,或称“土伯特”“条拜提”“退摆特”等。虽然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人对吐蕃这个名称的由来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旧唐书》指出,“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新唐书》则认为,“蕃”“发”声音相近,吐蕃为秃发的音转。但是“蕃”古音读作“bo”,藏语则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可见新旧《唐书》的说法均不足为信。近代中外学者比较普遍地认为,“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笨)(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应。“吐”,多数学者则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学者认为“吐”是藏语“I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西部)的音转。[1]因此,对吐蕃名称的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无疑还有很大的空间。
吐蕃社会经济的内容非常丰富,下面只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吐蕃时期的社会经济按照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活动、财政税收与赋役、人口、直接生产者及饮食业诸方面,逐次进行简要论述。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社会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开放系统,畜牧业经济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而其他经济也不可或缺或相互补充,这主要由吐蕃的地理环境及社会传统所决定,实际上吐蕃不仅乐于接受新事物,而且善于改进和创新,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吐蕃经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