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奇石的今天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但赏石的“火种”仍存,出现过如王猩酋、许问石、张轮远等著名的雨花石收藏家。
王猩酋(1876—1948)所著的《雨花石子记》,是其一生鉴赏、收藏雨花石的记录和总结,对于现代雨花石的收藏、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猩酋与同乡张轮远和南方(上海)的许问石一起被称为雨花石的“石坛三杰”,又称“南许北张天津王”。
据说,王猩酋收藏的雨花石中有一套十二生肖,图案惟妙惟肖甚是珍贵。王猩酋先生曾“八论”雨花石(以下内容为后人根据王猩酋孙王角回忆整理而得):
一论“地”。金陵六合之间,为长江尾闾,全部精美所荟萃,又近海气之蒸润,故均是长江流域,而金陵六合又特胜于下游。
二论“质”。矿学书谓蛋白石,成分为含水矽酸,似水晶,坚而逊之,不透明,有乳白黄青等色……雨花石质约为数种,最优者可定名为蛋白质,如鸡卵清,正白色,莹然透彻。向日望之,浸水窥之,则如雾如烟,溟溟如细雨。
三论“形”。东坡《怪石供》,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东坡立言之妙也。枣栗一级,菱芡为一级,相递而降,二字成文、四字成文,骤读之不过状其小耳,细玩之乃天然四层级。
四论“色”。石以色胜为第一要点,色胜则虽不成形,亦不失为美石。倘无颜色,虽形质可贵,终非尽善。故余之癖石也偏于好色。
五论“纹”。石之有纹,莫奇于雨花……纹之美者,曲折变更,参差错落,方圆相衬。或三棱六角,或花瓣缤纷。绘画雕刻,艺出于人工,人且爱之。今雨花石之绘画雕刻乃出于天然,岂非世界之大怪乎……
六论“定名”。石具颜色纹形,无定像也,由人之眼光认定之,而命以名。老子所谓,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也。好石者之魔障,与石结缘,必先由造像始,其巧合者一经定名,千人莫有异词……故弄石者灵机活泼无穷之妙趣,存站其人。
七论“玩赏”。物之高下,皆有定衡,惟雨花石品格不齐,千状万态。甲之所爱,适为乙之所憎,彼以为鹿也,此则以为马。石友尝欲第石高下,列为等次,余所拟与轮远(指张轮远)略同而稍异,其三等九级如下:上等—灵品、奇品、隽品;中等—幽品、精品、纯品;下等—别品、常品、庸品。
八论“交易”。人之爱憎不一,而雨花石子……以所不爱,易其所爱,亦各得其所之一也。
张轮远(1899—1986),不仅是著名的藏石专家,也是一位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藏石理论大家,其所作《万石斋灵岩石谱》是一部研究雨花石、大理石的专著。有感于西方文化侵入,中国文化处于被动的应对局面,张轮远从赏石角度出发,对中国石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赏石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文化价值,只是由于科学不尽昌盛,所以才使中国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本身有着重要的价值,经过现代化的科学研究,必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正是在此思想基础上开始了对雨花石的鉴赏与研究,提出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融合西方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系统方法论,撰写出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雨花石的专著《万石斋灵岩石谱》。
许问石先生终其一生搜罗雨花石,著名的论调有:寻找雨花石要有麋鹿一样善跑的腿,有逛马路的闲工夫,有胜过犹太人的那份耐心。他的全套“西厢记”藏石闻名中外。
王猩酋、张轮远、许问石这三位先生对雨花石的寻觅、收藏、鉴赏、评价,对后来者有直接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天然奇石赏品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起来,其主要标志是:赏石群体人数猛增,赏石品种个数骤增,赏石协会遍地开花,赏石展览频繁活跃,赏石场馆众多规范,赏石期刊繁荣非凡。
1 赏石群体人数猛增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赏石事业振兴如潮,社会各阶层较为广泛地参与其中,从过去文人雅士的偏好到普通群众的爱好,中国赏石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奇石收藏、开发、贸易和陈列展览的人数以千万计,是以往所不能及的。
2 赏石品种个数骤增
从《云林石谱》的百余种,到现在的千余种,新石种不断涌现。从水石到旱石,从化石到矿物晶体,再到陨石等,都得到了广泛开发。
3 赏石协会遍地开花
从国家级协会、研究会到省、市级协会、研究会,再到县(区)级协会、研究会,全国赏石协会数以千计。这种奇石爱好者自愿加入的民间组织呈遍地开花之势。
4 赏石展览频繁活跃
自从1990年9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当时的国家地质矿产部在北京召开首届观赏石理论研讨会并于当年10月成功举办全国观赏石展览后,省级、市级、县(区)级的赏石展览不断。发展到目前,全国范围内月月有展,甚至一月多展。
5 赏石场馆众多规范
现在全国各地的奇石一条街、奇石市场、各种奇石馆众多,而且建筑规范、布置艺术、交易活跃,多与宝玉石、花鸟鱼虫等市场融合,或与根艺、家具市场融合。还有一部分个人收藏博物馆也不可小觑。
6 赏石期刊繁荣非凡
据记载,民国时期与石有关的书籍只有章鸿钊的《石雅》《古矿录》,王猩酋的《雨花石小记》,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石谱》等。但当代的赏石期刊和著作似雨后春笋不断新增,而且印刷精美、图像逼真,文笔流畅、描述生动、信息量大,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兼具。
然而,赏石事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识不清,规范不明
对作为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之奇石的认识有待统一规范。一方石之所以“奇”,是源自其天然的属性,若人为地使其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就不再是天然奇石的范畴了。据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社会贤达之所以爱石,主要是因为自然形成之石的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当然纯粹的玉石除外,因为纯粹的玉石主要是爱其质地好),让人睹之忽觉眼前一亮,触动人心,打动灵魂。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也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教授、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所言:“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虽为人造,宛自天开。”自然而然有大美,自然而然是大师。画家说画中有诗,诗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因为画家把大自然的美装入画中,诗中有画是因为诗人把大自然的美写入诗中,究其原因唯自然是大美。如杜甫的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读起来就仿佛看见诗中的画跃然纸上。又如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八大山人”)先生的《孤禽图》等花鸟画作,观时就能感受到画中的诗意萦绕脑际。所有的人类艺术,都要学习自然的美,要以自然的美为标准。至于现代人们采取喷沙、水洗、打磨等手段,把石头再造成供人们赏品的作品,只能叫石质艺术品,不能纳入天然奇石之列。当然,萝卜、青菜人各所爱。人类再造的石质艺术品,部分人喜欢赏品、把玩,亦无可厚非,个人所爱不便妄加干涉(只要喜欢者看着赏心悦目,品着心旷神怡,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自认为是块宝贝便可)。当然,古人在一些著名天然奇石上篆刻、留诗、留名等,我认为亦不足取(使人想到了中国古代的酷刑,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等),因为这会破坏天然奇石天然的美、天然的韵。故我对天然奇石的定义为:具有鲜明的看点,丰富的赏品内涵,广阔的想象空间,具备雕塑、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效果或具备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意韵效果的,没有经过丝毫人工修饰的纯天然石头。
2 石展过于频繁,评奖过于随意
毋庸置疑,石展对赏石事业的发展,对石文化的促进和提高,对一个地方的消费拉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且其中有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但石展过于频繁反而不好,物极必反嘛。有些地方搞石展眼睛只盯着摊位费,就更不足取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办展融入了一些与石展相关或相近的活动内容,这是让人心慰之事。
参展评奖是必需的,但评奖要严肃,要有“含金量”,要选出真正形好、质好、皮好、色好、韵好的“五好俱全”的天然奇石。评奖过于随意会把石界人误导了,不知道什么样的奇石为好石头,一些地方甚至给一些人为再造的石头也评了奖(我认为再造的石头可以参评工艺美术奖),就不应该了。中国人重关系、重人情,这种习惯在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有渗透,赏石行业也不例外。但对于天然奇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定要有克服陋习的勇气和决心,把这一赏心悦目的事业发展好、传承好是吾辈之职责。
3 标准过多,分类过细
先说标准过多。天然奇石的赏品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工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宏观地、整体地、全面地赏品鉴析一方石或一个组合的作品。现在是一个石种有一个石种的赏品鉴析标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赏品鉴析标准,一个流派有一个流派的赏品鉴析标准。我以为没有这么复杂,只要是具备了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的天然奇石,无论什么石种,无论产地哪里,无论哪个流派,都可以放到一个平台上赏品鉴析。因为天然奇石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的本质特性是其他无法替代的,因而就无所谓品种、产地、流派了,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是天然的奇石。天然奇石可从形、质、皮、色、韵五个要素来鉴品,具备了“五好”者为上品,“四好”者次之,“三好”者再之,“二好”者再次之,“一好”者再再次之。天然的纹理和人造的痕迹区别还是明显的。至于有人说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是有办法识别的。关键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职业操守,要把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一赏心悦目的宝物保护好、传承好,不要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让少数人牟取利益。
再说分类过细。众所周知,目前各层级的赏石协会内又细化出了诸如画面石专业委员会、小品石专业委员会、人物石专业委员会等。学有专长的专家对赏石的某一方面有独到的建树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认为赏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工作。中国文化从来就讲究整体性、系统性、一体性。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而赏石作为这个世界人类的一个行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秉承我们文化中的整体性、系统性、一体性的传统哲学智慧,而不应人为地把赏石复杂化。因为无论水石、旱石或陨石,无论北方石、南方石或国外石,无论象形石、图案石或意境石,都是赏品其天然形成的特奇、绝奇、巧奇、妙奇、神奇之韵味,离开了这“五奇”,一块石头再天然也没有赏品价值,也不能入天然奇石之列,只能做其他用途。因此,赏石在审美标准和审美意韵上是相通的,无须过细分类。正如中国的中医,几千年来都讲究辩证施治,系统调理,把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望、闻、问、切,诊断、判明、治疗。这符合人体是一个系统的现实。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同理,把天然奇石的鉴赏标准过分地细化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各个具体的天然石头是树木,整个天然奇石这块事业就是森林。我们要从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即森林的角度,来进行天然奇石事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天然奇石事业的脉络,使其健康发展。否则,便会出现“盲人摸象”之茫然。
上述拙见,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可与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