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塔红星曜吴忠
- 吴忠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 2906字
- 2021-12-22 17:53:47
豫海县红色政权与同心回族人民
同心县延安精神研究会 金飞岳
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670万人,其中回族大约有240万,而在宁夏的同心县,全县39.9万多人中回族人口就超过了30万,回族人口比例高达85%以上。同心作为中国回族人口最集聚的县、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的县级民族自治县,同心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更具代表性。回顾同心的发展史,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同心精神,才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一、同心在红军西征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同心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独特贡献有史可查,同心回族为红色政权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1936年,西征红军到同心,当时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国民党军队穷兵黩武、围追堵截,一路过来,红军几乎是无处落脚,无地容身。但是红军进入同心境内,当地人民深明大义,特别是在当时宗教界知名人士的鼓动和带领下,当地人民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支持了当时力量还十分薄弱的工农红军。他们不但积极参军参战,还有组织地成立了“回民联合会”“回民解放会”“抗日救国会”等一系列的群众组织,赠送了“欢迎粮”,捐助了“抗日款”,使得革命的力量发展壮大。6月中旬,西征红军进驻豫旺堡。在这样一个贫瘠甲天下的地方,在革命的艰难时期,回族人民敞开胸怀接纳了革命,接纳了红军。这里我想援引党史资料上的一组数字。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发起的一起支红募捐活动,就筹得粮食6万余斤,银元8万多块,大烟土(可换棉布)1万多两,二毛皮衣1000多件,换回棉花1000多斤,棉布2000多匹,这还不包括平时的支援和美国记者斯诺看到的“农民赶了几大车粮食和辎重给彭德怀,感谢红军不收税”。正是在同心人民空前热烈的支持下,红军感觉到同心是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随即在这里设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特别是长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红军西征总指挥部”,为当时工农红军在大西北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和根据地。
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民族自治的先河
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自治政府的成立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是我党历史上初次启用民主选举制度,以民主选举的方式推举县级行政长官,使回族劳苦大众当家做主有了自己的政权,为我党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三军会聚同心城,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先期占领会宁城的红一军团部分部队会师,史称会宁会师。10月22日,二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一军团会师,史称将台堡会师。11月上旬,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总部,贺龙、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总部,朱德、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部分部队胜利会聚同心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12日,三军首长率部分部队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干部群众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万人军民联欢大会。大会之后,三军在同心县王团北堡子进行了策划部署,合力在豫旺、盐池、环县之间的三角地带山城堡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即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迫使敌人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切断了紧追不舍的“尾巴”,壮大了红军的声势,稳定了陕甘宁局势,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围追堵截、各个剿灭”的梦想,动摇了国民党高层“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决心和信心,逼使蒋介石接受了我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凝聚力量,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仅8个月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三、国际友人在同心的活动为中国革命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
同心地区的红军活动,不但稳定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而且引起了国际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1936年8月,毛主席等人会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黎巴嫩的医生乔治·海德姆。之后,他们专程到达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豫旺。到同心后,两位国际友人得到了同心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走访了大批的红军将士和回汉群众,作了大量客观、及时的宣传报道。斯诺以他在西征前线的所见所闻为主,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征漫记》。该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的就是他在豫旺县的所见所闻。乔治·海德姆充分利用他精湛的医术,和红军医生一道,走村串户为军民治病,并在豫旺作出了影响其一生的两个重大决定:一是决定在这里参加中国革命;二是根据当地回民多数姓马的缘故,改名马海德。斯诺对同心的客观真实报道,使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第一次以新闻纪实的方式传向了世界,有效地驳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国际敌人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丑化宣传,有力地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四、将星云集的同心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了新的篇章
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看,都是沿着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辗转入陕。可以这样说,在蒋介石步步为营,集中围剿各路红军的险恶时刻,是各少数民族支援了红军,保存了星星之火,使之终成燎原之势。红军西征到同心、三军齐聚同心城,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真正意义上的三军会师。当年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萧克同志就于1996年8月亲笔题写了“红军长征陕甘宁,三军会聚同心城”的题词。他的题为《三军会聚同心城》的简要文章,被《宁夏日报》《宁夏党史》等多家报刊转载。所以,没有回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西征红军在同心长达半年的活动。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在同心这块热土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聂荣臻、杨尚昆、李富春、徐海东、刘华清、左权、关向应、肖华、萧克等200多名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高级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西征红军在同心的革命活动,不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至关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进,而且在同心大地上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为同心乃至全区、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
2000多年来,勤劳勇敢的同心儿女,热爱生活、不畏艰难、战天斗地、顽强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存奇迹,顽强地生存下来,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书写了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为同心这块土地凝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构筑了丰实厚重的“精神家园”。总结起来,这就是不屈服于恶劣自然环境的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精神,不被重重困难吓倒的革命乐观主义战天斗地精神,不受非正义力量利诱的深明大义、正气浩然精神。归结起来,就是在困难与敌人面前精诚团结、同仇敌忾的“同心同德、同建同心”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同心大地,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同心各民族人民的血液当中,已经、正在和必将进一步推动同心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就是同心的“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心各族人民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积极投身到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但是经济落后的实际困难和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同心的发展,这和同心辉煌的历史不相适应,也和同心群众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相悖。所以,同心要发展,关键还在观念的转变、宣传和包装上。只要我们精心培育,细心呵护,热心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同心经济一定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