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外国文学史
- 小书虫读经典工作室编著
- 1576字
- 2021-04-21 15:15:17
制造《伪君子》的人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山鼻祖。他的古典主义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这使他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莫里哀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笔名。20岁出头时,莫里哀与朋友组织了一个名为“光耀剧团”的新剧团,剧团演出失败后,他又参加了另一个剧团,并开始了流浪式的巡回演出。
1658年莫里哀带团去到首都巴黎,应国王路易十四的邀请,他们在卢浮宫进行了一次演出(图21)。因为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莫里哀从此便在巴黎定居下来。此后他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从1659年起直到1663年,莫里哀写了闹剧《多情的医生》、喜剧《可笑的女才子》,还有5幕诗体剧《太太学堂》。
《太太学堂》是莫里哀的第一部大型喜剧,被后世誉为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山之作。这部剧继承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色,抨击封建传统,主张人性自由,以荒诞的喜剧效果来批判现实,开创了古典主义喜剧的创作模式。《太太学堂》演出后,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这使得莫里哀遭受了教会及封建卫道者的攻击。但莫里哀在路易十四的支持和授意下,接着写出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部具有挑战意味的剧作,对他的敌人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在这之后,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即第三阶段,且表现出了与封建贵族势力更勇猛的斗争精神。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具代表性的一部5幕诗体喜剧,又译为《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它是法国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在17世纪上演了约200场,在18世纪上演了约900场,在19世纪上演了1100多场。
【图21】[法]安格尔《莫里哀与路易十四共进晚餐》
通过达尔杜弗这一骗子形象,《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和危害性。莫里哀创作这部剧的意图与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腐败的宗教现象有关。当时天主教是法国反动势力的代表,很多贵族加入该教,然后打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幌子,派恶人混迹于善良、进步人士之中,以期陷害他们。达尔杜弗正是这些恶人的代表,他口头上宣扬“苦行主义”,当众施舍钱财给穷人,在奥尔恭家假装成一个虔诚仁慈的圣徒,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好色贪婪、无耻歹毒的骗子。
由于剧本切中时弊,触到了反动势力和教会的痛处,《伪君子》的上演经历了艰难的斗争。第一次上演后,它就遭到了巴黎大主教的亲自阻挠。路易十四也无可奈何,只好勒令该剧停止演出。之后,它又经历了多次被禁的曲折,最终在1669年法国“教会和平”谕令颁布后才得以重新正式面向观众。
《伪君子》不仅在思想主旨上代表了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在艺术上,它同样体现了莫里哀精湛超强的古典主义喜剧写作能力。它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将故事情节安排得严谨而紧凑,使人物关系的冲突立竿见影。此外,莫里哀写作过程中极为注重言语的简练,他在主人公达尔杜弗的戏份上虽然花的笔墨不多,却以精炼独到的语言描绘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达尔杜弗的许多“真知灼见”都是短小精悍式的语句,这样的语言所达到的效果,正如莫里哀所说:“从头到尾,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观众刻画一个恶人的性格。”
另外,在喜剧中加入悲剧情节也是《伪君子》的创新特色之一。这种异常丰富的喜剧写作手法,配以古典主义文学的传统特点,使得《伪君子》成了经典讽刺喜剧。
在17世纪的法国文坛,夏尔·贝洛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派别——童话的奠基者,被誉为“法国儿童文学之父”。
他创作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如《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蓝胡子》、《穿靴子的猫》(图22)等。这些故事虽然大多来自法国和欧洲的民间传说,但贝洛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在保留民间文学特有的对比鲜明、极富幽默感的生动情节的同时,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的描写进行补充、丰富,使其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情节更加曲折,从而更具艺术魅力。
【图22】《穿靴子的猫》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