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中国文学(青春版)
- 魏雁 马群涛
- 1438字
- 2021-12-31 14:00:07
第一章 远古歌谣——中国文学的起源
按中国的传说,讲历史一般是从五帝开始的。
那么文学呢?讲文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最起码得要从有文字开始吧?!
那么文字是谁创造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但理性分析来说,文字的发明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人参与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仓颉估计是一个总代表。
也就是说,黄帝那时候有了文字。有文字,才有可能有文学(关于文字和文学哪个早哪个迟的问题,看法也不一。木心就认为文学应该比文字起源得更早,因为人的心里有东西要表达出来,没有文字也要表达。比如劳作的辛苦、爱情的甜美,还有战争胜利后的部落欢庆。木心说的也确实有他的道理,但没有文字记载的、口口相传的诗歌,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所以我们的文学史还是从有文字记载之后的文学开始)。
那么最早的文学藏在哪里呢?——以目前可见的考古发现,最早的远古时期的诗歌可能产生在尧时期,比如《击壤歌》《弹歌》。
这些远古时期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的起源。
第一节 《击壤歌》《弹歌》——先民的生活其实也很有趣啊
关于《击壤歌》和《弹歌》这两首诗歌的先后顺序,我们暂不讨论。因为真要较起真来,那可就太复杂了。
《击壤歌》传说出现在尧时期。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这首诗歌产生的背景:
那时候天下太平,四方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反正谁家也没有法拉利没有LV没有上市公司,也真没啥可攀比的。
可是没有攀比的日子多么幸福啊!在这样一个接近赤贫却无比祥和的农业时代里,有这样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舒服地晒着太阳,一边悠闲地(没有地主监工的日子多么快乐啊)做着击壤的游戏。
击壤这个游戏是这么玩的:整两块小木板,一块插到地里,一块拿在手里。参加游戏的人在距离目标二三十米的地方,将手里的木板砸向地里的木板,砸中的人赢。
像不像我们现在的飞镖?
传说这时候尧溜溜达达地出现了,虽然他是微服私访但还是有人认出了他,于是赶紧走上去大声赞美:啊,你怎么这么厉害治理得这么好之类……我们的主角就不愿意了,看都不看尧一眼,高傲地唱出了下面23个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尧呢,也不生气,完全一副你伤害了我、我却一笑而过的高级表情!
吟诗的这个无政府主义的老者算不算那个时代的一朵奇葩呢?嗯,那时候还没有官僚主义这种东西,估计不能算!
好吧,在明白老者完全不会被惩戒之后,我们放下心来好好赏析一下这首歌:
老人一气呵成的这首歌谣共计23个字。它有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诗歌——在新的考古发现之前。虽然是第一首,但它描写的状态却有可能是以后千千万万代人生最好的终局。不信你看,太阳出来了就去地里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一切都符合四时,简直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没有?没有夜生活,就没有黑眼圈;没有玛莎拉蒂跑车,就不用还车贷啊!
老人说,自己凿井自己打水喝,自己耕田自己煮着吃。你说这样的生活,帝这种高级生物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的好有道理有没有?
清朝沈德潜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意思很明确,《击壤歌》是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
可是又有学者说,这个说法也是假的。好吧,还是不讨论这个谁第一谁第二的复杂问题,我们接着来读另一首远古歌谣《弹(dɑn音)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音,肉的古体字)。
砍竹子,接竹子,飞土球,追猎物。这首歌谣写得相当精简快捷,没有铺垫,没有酝酿,一上来就是四个动作。估计是肚子饿了急着打猎,没空像个文艺青年一样叨逼叨吧?
裹着树叶短裙的先民没空叨逼叨,但这并不影响现在的我们逼叨逼啊。我们来想象一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中正手拿骨刀,也有可能是石斧,在用力地砍伐竹子。
竹子砍倒,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续竹,估计得削枝、去叶、破竹成片,然后再用野藤之类有韧性的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好吧,工具做好了,走起,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就是把泥弹装到弹弓上打出去(这个估计很多小伙伴都玩过吧,很熟悉的童年游戏啊)。至于泥丸的制作过程,诗里面虽然没说,但我们也可以想象。然后装好泥丸,瞄准打击,一旦打中,迅速向猎物奔去。这就是“逐”。
迅猛、简洁、有力,一场狩猎活动就这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又结束了!
刘勰《文心雕龙》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真的,太质朴了,完全没有任何雕饰啊!
说实话,如果单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我倒觉得《弹歌》很有可能比《击壤歌》更古老,因为它的语言更质朴啊!
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