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事迹考

善导大师事迹考

善导(613—681),也称“善道”“光明和尚”“终南大师”,俗姓朱。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对慧远昙鸾道绰为先驱的净土宗派,有集大成之功,善导是中土经典佛教向民俗佛教转化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赵朴初在《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献词》中赞叹说:“善导大师的事跻,中日两国的有关著述,自唐道宣的《续高僧传》以后扩大先后共有二三十种,可见其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与影响之深远。”唐《瑞嵩应删传》作者则说:“自佛法东行,未有如(善导)禅师之盛德矣。”

学术界对善导大师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集中在对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哲学宗教解读上,日本学者则侧重对善导信仰的宗教学理解,虽然一些学者的论文关照了善导生平[1],但多是一笔带过。综合来看,目前对善导的人生事迹缺乏系统地梳理与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希望和利用多种佛教碑刻等资料,对这位净土宗一代宗师的人生事迹进行研究,以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一、幼年向佛

关于善导的籍贯,佛教典籍或说生于山东临淄,或说为安徽泗州。温玉成先生曾推断这种分歧大概是因为典籍张冠李戴的缘故。但并无具体的论证和最终的答案。[2]

从善导出生于隋大业九年(613),10岁时于密州(今山东诸城)跟随高僧明胜出家为僧的史实看,《新修往生传》中所言善导祖籍山东临淄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据《新修往生传》[3]记载,善导幼年出家,初时学习“三论宗”,诵读《法华》《维摩》诸佛教经典。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故事是:善导主观上有了信仰弥陀净土的愿望,但不知自己是否具备缘分,一日,信手从众多经卷中抽出一本,一看是《观无量寿经》,此经讲的是按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思念或口称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善导心中十分高兴,叹道:“何当托质莲台,栖生净土。”

由这段记载可见,善导的佛学方向飞跃是在得到《观经》之后,一时如醍醐灌顶,乃从修习十六观开始进入了净土宗的广阔领域。

此时的善导对净土宗思想尚属懵懵懂懂的被动接受,这件事的随缘契机虽然可能含有佛教徒加工美化的成分,却也透露出经过几年的研修学习,善导已经开始萌发践行净土佛教的主动思想了。

唐贞观五年(631),善导受具足戒。这个时候,他跟随妙开法师修业,继续研读《观无量寿经》,并尝试以《观无量寿经》指点迷津,善导曾经远赴庐山追寻净土宗先祖慧远的高德,这无疑是其在净土信仰上的初步阶段。

二、玄中寺问道

贞观十五年(641)冬,时年29岁的善导赴玄中寺拜谒道绰,这是他修学净土信仰的奠定时期。

道绰本来笃信儒学,因在玄中寺看到净土前宗师昙鸾的碑文垂始信仰净土。当时的道绰正以山西太原为中心,在晋阳、汾州之地传播称名念佛种子,“道俗响其绥导,望风而成习矣”[4]。道绰禅师的主张,使得当地“七岁之童皆知念佛”,善导拜道绰为师,是其净土精进的关键事件。

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

善导访道绰禅师(562—645)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飒飒、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师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善导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这个故事编造的成分很大,可能是为了表明善导得遇明师前内心的疑问,在玄中寺将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之感。

当时的玄中寺,道绰聚会念佛已经颇具规模。史实记载,当道绰讲经散席之时,“人各捏珠,口同佛号”,其声“响弥林谷”[5]。《续高僧传·道绰传》更说:“或以邪见不信,欲相抗毁者,及观绰相其善,饮气而归”。可见,当时道绰巨大的人格与宗教感染力。

善导在玄中寺听道绰讲述《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的办法是将《观无量寿经》每日吟诵200遍。

《续高僧传,道绰传》记载:“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声声相注以弘净业。”

其次,道绰的念佛,在继承昙鸾观想念佛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小豆计数念佛法,这为青年善导的修持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触:“并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为数量,每称一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有积数百万斛者。”

因此《续高僧传》描述这一时期的善导时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禅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当时道绰近80岁,善导28岁,师徒教学相长,自然是善导生平最为惬意的时光。《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记载:“十五年,善导法师至西河见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喜曰:‘此入佛之津要也。修余行业迂阔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可见,贞观十五年(641)的时候,善导已经坚定不移地以净土信仰为依归了。

史书记载,有一次,善导问道绰,“念佛可以往生吗?”道绰回答:“你可以持莲花行道七日莲花不曾枯萎,就可以往生。”于是善导依次修持,七天过后莲花果然没有枯萎,于是善导更加坚定了对念佛往生的信仰。[6]

道绰在善导入门数年后圆寂,道绰的卒年,《往生集》作贞观二年;《净土往生传》作贞观三年,《续高僧传·释道绰》则说“绰今年作八十有四,神气明爽”。陈垣先生主张道绰是贞观十九年卒,与撰写《续高僧传》的道宣说法一致,有史料提及贞观九年僧衍禅师曾经遇见道绰,因此陈先生主张的贞观十九年的说法应该比较科学。

玄中寺的求学经历,是善导净土宗信仰的巩固与完善阶段。

三、悟真与光明寺的修行

道绰去世以后,善导来到繁华的帝京长安,时年33岁。《佛祖统记》卷三十九记载:“至京师击发四部三十余年。般舟行道。造弥陀经十余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满长安中并从其化。”一时间名震天下。

善导初来长安,驻锡终南山悟真寺。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在终南山之蓝田县,寺系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诚、吉藏等法师相继住持。据日本学者岩井的研究,悟真寺是具备净土信仰的实践道场,这是无疑是善导栖身修持的福地。

《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这个时期精勤念佛的善导:

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相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为了弘教倡佛,善导严格要求自己,《佛祖统纪》用以下文字描述了这一时期的善导:

导入室则合掌瑚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须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出即为人说净土法,化诸道俗,令发道心,修净土行,无有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尝不脱衣。般舟行道,礼脂方等,以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曾不举目视女人。一切名利,无心起念,绮词嬉笑,亦未之有。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事丰饶,皆不自入。好食送大众,供养徒众,唯食粗恶,才得支身。

可见善导在这个阶段对自己修持要求的严格乃到了近乎苛刻。

贞观二十二年(648),善导已经是长安知名的大德高僧,位列朝廷名册。他于此时参与了大慈恩寺的落成庆典。这件事记录于慈恩寺中两块关于善导的碑铭。一块是“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僧义诚撰,李振方正书,永隆二年”;一块是“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僧志遇撰并书,大中五年(851)”,可惜碑刻遗失。

由此可以推知,善导一度在慈恩寺中修持,从其生活的年代分析,他与玄奘法师是存在一定交集的可能。

悟真寺、慈恩寺和光明寺时期的善导对净土宗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其时事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倡导念佛可往生

唐道镜《念佛镜》的一段史料,很能说明问题:

善导在光明寺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善导发愿说: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时真实不欺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狂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坠大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期。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为了让信众服膺念佛为往生的不二法门,善导“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在显示自己佛法精湛的同时,希冀以此来激励普罗大众虔心念佛得求超生。

善导提倡一心念佛,持名念佛,反对魏晋南北朝以来诸多佛教中的繁文缛节,反对虚幻做法,使得净土宗的修行路径简单、易行。这无疑是净土宗得以在长安扎根,逐渐拥有广大信徒的主因。

善导在光明寺的行迹较多,又有“光明和尚”的称号,因此学界多主张光明寺乃来自善导大师“光明和尚”的唐高宗恩赐。《莲宗宝鉴》就说“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拾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7]其事《长安志·唐皇城》说:

东南隅大云经地,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时有延兴寺僧昙延,因隋文帝赐以蜡烛,自然发焰,隋文帝奇之,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时此寺未制名,因以名焉。

《续高僧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据《历代三宝记》,这个光明寺当时有三阶院、净土院,是三阶教和净土宗的混合道场,善导所说法的地方估计就是在光明寺的净土院。

学界现在以为的因善导名光明和尚而高宗赐寺名光明寺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

(二)广为度人

善导“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也就是说善导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包括屠沽之辈,致力于扩大净土影响。

《佛祖统纪》卷28中有长安姓京的屠户,在善导的规劝下,皈依了念佛法门的记载:

唐朝长安,京姓。本为屠夫,因善导大师,劝人念佛,满城断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兴杀害意;善导大师指示西方,现净土相。由此顿悟。

善导“三衣瓶钵,不使人持光,始终无改。坏寺废塔,所至修营”的坚持不懈、诚意教诲,“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新修往生传》说当时的长安出现了“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投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可谓净土宗的信仰盛况空前埃。

从相关资料分析,昙鸾、道绰时代的净土信仰并没有发生舍身往生的先例,到善导时,却有纷纷自杀的信佛人群,可见善导师念佛往生主张的影响之大。

这段话虽颇多宗教语言,但也非完全虚妄。1989年发掘于西安西郊远东公司附近的唐代包宝寿墓志铭中说:

君讳宝寿,字楚璧,进陵吴郡人也。……年登卅,忽悟身如石火、命似电光,即于善道禅师处发心皈依三宝,念佛诵终(经),持斋,愿生净土,从始至终,更无间断。[8]

这里的善道,应该就是善导。包宝寿去世于开元十二年(724),享年86岁,因此他应该生于贞观十一年(638),他30岁开始皈依净土,也就是在唐高宗乾封三年(668)前后。这个时间正是善导禅师在长安广为度人的时代。

正由于信众较多,善导死后,“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

(三)撰写大量佛经与净土变相等宣传品

在长安期间,善导曾将所得施财“写《弥陀经》十万善,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其实具体的净土变相与弥陀经书写数量,佛教文献记载不一。《往往西方净土瑞应传》说:“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二百铺,所见塔高无不修葺,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矣。”[9]

《新修净土往生传》则是说:“诸有布施将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善,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所在之处,见坏伽蓝及故砖塔等,皆悉营造。”

善导对净土变相的虔诚热烈是源于自于他少年时代看到西方变相的自觉与童年记忆,善导在其《观念法门》的著作中说:“若有人依靠观经等画造净土庄严变,日夜观想宝地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依经画亦,观想宝树、包池、宝楼庄严者,现生除灭无量亿阿僧祇劫生死之辈。”

据传敦煌千佛洞的《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就是善导亲自所作。

善导致力于净土变相,虔诚修葺庙宇,与他的天赋多才多艺有关。同时,这也给他积累了建筑、美学的丰富知识。这大概是他被武则天所信任,得以主持奉先寺卢舍那佛的缘故。

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公元1909年的时候,日本学者桔瑞超等人在东土耳斯坦吐谷沟(高昌国)附近,考古发现了善导所撰写的《往生礼赞偈》和《阿弥陀经》残片,在《阿弥陀经》中附有善导的《发愿文》,经末题写“愿生比丘善导愿写”,这就是善导所书写的《阿弥陀经》10万卷的实证。

善导目前所存的著作,被称之为“五部九帖”。也就是《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

相传撰写《观经疏》(亦称四帖疏)之前,“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善导更自称“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如”[10]。这段文字透露出善导本人对这部佛教经典著作的自信。故后世信徒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视作经典,善导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四、实际寺生活与督造卢舍那佛

由于善导在长安弘传佛教、大造净土变相壁画的突出贡献,所以上达天听,高宗和武则天所修的龙门卢舍那大佛,就是由善导亲自督造的。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是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组造像,也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善导晚年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其宏大工程的督造上。《大卢舍那佛龛记》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坐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法海寺主惠谏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付使、东面监、上柱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公……

不少学者以为,卢舍那佛像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的[11]。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善导在悟真寺主要是度己,而在光明寺则致力于度人。从这篇铭文中提及的善道,也就是善导,头衔是实际寺禅师,说明咸亨三年(672)的时候,善导可能已经离开光明寺,到实际寺修持了。

根据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大唐实际寺故寺怀恽奉敕隆阐大法师碑铭”,善导的得意弟子怀恽是在永昌元年(689)成为实际寺的住持的。这一年是善导圆寂8年之后。我们可推测善导晚年是在实际寺居住的。

日本学者安居香山曾主张实际寺是在长安县黄良街办故村小学校园内。但宋敏求《长安志》明确说:“朱雀街西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含光门街,西从北第一太平坊。西南隅温国寺,本实际寺,隋太保薛国公长孙览妻邻氏舍宅。”

可见善导居住的实际寺是在长安城朱雀街西,太平坊西南,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内。据学者研究认为,当时的实际寺有净土院,寺内壁画尤其著名。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温国寺净土院,尹琳画三(山)门内吴(道子)画鬼神,南北窗画神,失其名。”

1981年修建宾馆和1982年修建宾馆餐厅时,均于地表以下1米左右或污水井中(或废污水池)有许多石灰墙皮碎片,色泽鲜艳,有绿、红等色。从清理地基时控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和建筑构件以及钱币。[12]可见法时善导所居住的寺庙,很可能也有善导变相壁画作品。

善导从光明寺到实际寺的原因,我们估计和下面这件事有关: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极乐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这件事因宋朝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净土往生传》以讹传讹,后来竟成为善导大师投树自杀的故事。其实,我们以为这件事“事闻台省”所引起的震动,可能是善导从光明寺的度人转为实际寺的修行有关。

善导的圆寂被不少学者厘定为在“龙朔二年”(662),他们的根据主要是《续高僧传·遗身篇》等所述的善导投树自杀的故事,这似乎暗示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62年。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善导到实际寺的时间应该是在662年至668年间。

我们推测其神足怀恽,就是这个时候在实际寺入门的。怀恽是善导大师圆寂后香积寺灵骨塔的设计者和后来的实际寺主。俗姓张,南阳人。“远祖因官播迁京兆”,怀恽少时聪明过人,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时,特蒙褒赞,奉敕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当时就由善导为其主持剃度,后于善导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善导圆寂后,他率众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

怀恽自称:“一承妙旨,十有余龄……自惟薄祜,师资早丧”,从善导去世的公元681年上推十三年,也就是总章元年(668),因此,我们估计善导至少从公元668年开始就在实际寺居住了。

在此居住期间,善导应该多次前往龙门监理大佛的施工,风餐露宿,自不待言。

五、圆寂实际寺

有关善导大师圆寂的时间与方式,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异说。

(一)圆寂时间

1.有龙朔二年说:

元朝觉岸《释氏稽古略》说“善导和尚入京化人修净土业。念阿弥陀佛。说法光明寺。是年入灭。”

2.永隆二年(681年)三月十四日说:

陈垣先生在《释氏疑年录》,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的年表中叙述“善导大师卒,年六十九”,林子青、日本学者茵田宗惠也持这种观点。

从宋代志盘所著《佛祖统记》中贞观十五年(641)善导于西河见道绰禅师,文献多言善导“至京师击发四部,三十余年”的资料,怀恽总章元年(668)方得入门等材料分析,善导无疑活到了公元680年左右。

之所以在圆寂时间上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将善导和投树自杀的信徒混淆了,汤用彤先生很早就指出了这一问题。

(二)圆寂方式

此有三说:登柳树上投身而逝;于柳树上端身立化;忽患微疾,怡然长逝。

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曰“京师善导和尚”云:“(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

元代的《莲宗宝鉴》则说:一日,导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情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放弥陀法中,少生退堕,愿毕龄其树上,端身立化。

善导自杀可能最早出自宋代文献,其实都源自唐代道宣撰写的《续高僧传》。但从《续高僧传》中并没有善导自杀的记载,道宣生活时代与善导基本同时,因此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柳树舍身之事,当系讹传。可能是因当时社会宗教思潮重舍身之行,而对这种行为倍加推崇,因此道宣做“续高僧传”至特设“遗身”一类,聚集此类往生故事,而将门生舍身当作了善导舍身。

宋代文献中善导舍身往生影响极大,以至于与我国南宋初基本同时的日本法然上人,甚至把善导的舍生往生当作善导十德之一了。

其实《香光阁随笔》所记的才应该是正确的:

于圆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一日,善导忽示微疾,掩握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三月十四日。据说善导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13]。

善导的自杀说,更是说明了善导所主张净土信仰的修持何等地热烈与疯狂。

六、香积灵骨

善导大师圆寂于实际寺后,时京师士大夫倾城归信,咸收其骨以葬。弟子怀恽更选择藏地厝埋灵骨,也就是今日的香积寺。《大唐实际寺故主怀挥奉救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云:“自惟薄拓,师资早丧,想余烈而心崩,顾余恩而雨面。爱思宅兆,式建坟荃,遂于凤城南神禾原崇灵塔也。”[14]这说明怀恽为其师善导建崇灵塔于神禾原,也就是今日西安的香积寺。

据《隆禅法师碑》的说法,唐高宗曾对香积寺“令赉舍利计千余粒,加以七珍函笥,随此胜缘,百宝幡花,令兴供养”。需要澄清的是,传统认为的善导灵骨塔,并非今日香积寺中的善导塔。这见之于史料《隆禅法师碑》谈及香积寺的建设:

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嶪,直写祇园。……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叶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窣堵波(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临星揆务,或候日裁规,得天帝芳踪,有龙王之秘迹。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昆丘之异宝。

“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或临星揆务,或候日裁规”就早今天香积寺的善导供养塔,碑铭中的“又于寺院造大窣堵波(塔)”,可知善导死后京城士大夫与怀恽禅师所修建的崇灵塔和大窣堵波(塔)是完全不同的塔,修建时间也是有先后的,二者不能混淆,很多香积寺的文章中称现在寺内大塔为善导灵骨塔,是不准确的。

综观善导人生事迹,基本围绕净土念佛、度化世人、翻译佛经与绘画变相等功德展开,善导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他的言传与身教,是唐代佛法自由传播的历史明证。

[1].[日]稻冈誓纯:《关于善导大师所居住的寺院》, 《佛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7—192页。

[2].温玉成:《关于善导禅师卒年问题》, 《文物》1985年第4期。

[3].《新修往生传》,庐山东林寺印经处,2007年,第73页。

[4].韩廷杰:《山西佛教与净土宗》, 《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3期,第3—8页。

[5].《大藏经》(卷51),中国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18、132页。

[6].韩廷杰:《山西佛教与净土宗》, 《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3期,第3—8页。

[7].[日]稻冈誓纯:《关于善导大师所居住的寺院》, 《佛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3页。

[8].[日]稻冈誓纯:《关于善导大师所居住的寺院》, 《佛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7—192页。

[9].谢路军:《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第97—105页。

[10].[日]前田慧云:续臧经(第78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年版,第163页。

[11].[日]前田慧云:续臧经(第78册),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年版,第163页。

[12].李怀清:《西北大学校园里的唐代遗迹与遗物》, 《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3期。

[13].张蕴:《唐包宝寺寿铭考释》, 《考西与文物》1999年第4期,第86—90页。

[14].《莲宗十三祖传略》,香港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