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印度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一、农田水利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印度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国情决定农田水利在该国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经济社会状况决定其农业的重要地位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1.5亿公顷耕地、农村人口占70%、农业劳动力占55.8%、农业产值占GDP的16.2%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发展中大国,农业地位异常重要。保障这么一个大国的粮食安全事关印度社会和甚至世界的稳定,而且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靠提高粮食自给率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外,农业在GDP中还占有重要的比例,发展农业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印度的自然条件决定农田水利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印度降水量虽比较丰富,但地区和时间分布上不平衡,因此,农田水利成为提高农业产量,特别是稻米产量的重要条件,农田水利因此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印度一直对农田水利极为重视,政府一直在加大农田水利投入,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印度国家水政策(2002)》指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增加,必然会使农田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印度的地形条件适于发展灌溉,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高原低矮平缓,目前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灌溉的潜力很大。

(三)印度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状况更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快速增长、灌溉面积扩大、地下水超采和水污染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许多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印度半岛内陆地区。印度水资源总的需求量以及各个行业水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尤其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占比上升较快。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虽然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1990—2010年,灌溉用水占比从87%下降到84.6%,但是灌溉用水绝对量增长较快,从437亿立方米增长到688亿立方米,增加了50%多。随着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更新灌溉系统特别是地表水灌溉系统,提高用水效率,压减地下水利用,节约用水是非常紧迫的。

二、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印度农业灌溉发展现状与其自然条件、种植结构等有很大关系

印度灌溉面积达到6633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一,耕地灌溉率达到43%,高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略低于中国和日本等国。灌溉面积中水田约占一半。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印度的灌溉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北部湿润地区的水稻种植区,而其他非水田地区以雨养农业为主。2010年,印度灌溉用水量688亿立方米,亩均69立方米,大部分灌溉面积为补充灌溉。

(二)印度农田水利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条件制约

印度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喷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发展较慢。截至2006年,喷滴灌面积不到100万公顷。这固然与其降雨较为丰富的气候条件有关,也与其经济条件制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些水田之外的井水灌溉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有采用节水灌溉的必要。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灌溉工程失修严重,普遍存在农村水塘等小型水源工程萎缩、废弃的问题,灌溉渠道发展缓慢,破损严重,地下水灌溉面积比例大幅度提高,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许多机井不得不改造甚至废弃。

(三)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趋势是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农业和建设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

目前,印度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的耕地面积为0.6公顷,在世界上属于小规模经营。小规模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印度实行土地私人所有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农户向城市寻求就业,传统的小佃农租种大地主土地的模式向大土地所有者向小土地持有者租种土地转变,土地向大土地所有者流转,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与此同时,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农户之间的协调事务减少,更有利于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发展农户参与式灌溉组织。为此,2000年《印度国家农业政策》明确提出,进行土地整理,发展租地市场,提高土地经营规模。

三、印度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印度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及其改革方向受社会体制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在农田水利事权划分上体现了中央地方分权制度

印度不跨区的灌溉排水工程开发和管理由各邦负责管理,中央政府基本不干涉,但是会根据各地经济状况提供适当补助,这是由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上位法决定的。印度属于联邦制国家,州(邦、区)一级政府拥有较大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通过法律确定。

(二)农民用水自治是农村用水管理的主要方向

由于印度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与中国相近),农民土地占有不均,管理经费缺乏等原因,民间灌溉管理组织(用水户协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规模较小,但用水合作组织的自主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尽管受经济条件制约面临一些困难)。印度非政府社会服务组织很发达,公民有很强的自治意识(虽然自治能力有限),这些都跟它西方式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

(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民营化或私有化为主要方向

印度是个私有制国家,农田水利工程的私有化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私有化。由于农民管理能力有限,规模较小,不像西班牙和美国那样农民能管理整个灌区,也不像土耳其、墨西哥等国的改革那样将整个较大的灌区移交农户管理,印度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步调是渐进的。大中型灌溉工程还是由各邦政府所有,并由专门的灌溉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印度政府正逐步将原来由国有公司所有的水井转让给农民集体、农户私人或私人公司所有,水塘等小型水源工程由农户组织所有。

四、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及成本回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印度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政策体现了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重视

印度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虽然征收水费,但低廉的水费甚至连工程运行维护都不能补偿,因此,政府对骨干工程的建设投入基本是无偿的。对农民拥有和管理的田间灌溉工程、水井、水塘等建设和改造,政府补助25%~50%。农田水利对于印度来说地位非常重要,投入需求大,印度政府也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政府投入力不从心;另外由于印度城乡经济差别大,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差,农民也难以承担大额建设费用。这种处境是印度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无法避免的,总的发展趋势是政府将逐渐承担更多的投入责任。

(二)印度农田水利工程成本回收(水费)和运行维护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现状

印度的法律虽然规定,水费收入应至少可以抵消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费用,并提供一部分建设投资成本,但出于政治和社会稳定考虑,为减轻农民负担,农业水费标准普遍较低。由于水费标准低,再加上实收率低,灌溉工程的收入连工程运行维护费用都难以满足,灌区普遍存在维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的问题,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加剧。既要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又要维持工程正常运行,而政府又缺少足够资金投入,这种两难处境,甚至比中国面临的问题更严重,根据印度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要扭转这种处境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