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特征

1.地质背景特殊气候复杂多变

淮河是流域内一条重要的地貌分区界限。以淮河为界,北侧为淮北平原,主要由淮河和黄河冲积物组成,水系平行排列,支流源远河长,坡平流缓。淮河南侧是江淮丘陵岗地,地形起伏,支流源近河短,坡陡流急。淮河流域地形总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淮南山丘区、沂沭泗山丘区分别向北和向南倾斜。流域西部、南部、东北部为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其余为平原(含湖泊和洼地),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3。

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影响大,特别是旱涝灾害严重,常出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近50年(1961—2010年),流域年均气温以每10年0.23℃的增长速率明显升高。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75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区域差异明显,降水日数在波动中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更为复杂,旱涝灾害趋于频繁。

2.水资源相对短缺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94亿m3(1956—2000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其中淮河水系583亿m3,沂沭泗河水系211亿m3。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的46%~70%,且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最大可达1000亿m3,枯水年不及200亿m3

淮河流域土地垦殖率高,2008年流域耕地面积约1.9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9%,人均耕地面积为1.1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近30年来,流域内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快速增长,2008年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3.83%,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不足0.1%,后备土地资源极为紧张。流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较高,达到77.6%,人均面积达到226m2,远超出国家规定人均150m2的标准。

3.能矿资源储量丰富火力发电发达

淮河流域能矿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南、淮北、豫东、豫西、鲁南、徐州等矿区,探明储量达880多亿t,2010年产量约为2.8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1/8左右。此外,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原油田延伸区(河南兰考、山东东明)和苏北南部地区(江苏金湖、高邮、溱潼),已探明石油工业储量近1亿t,天然气工业储量近27亿m3

流域内火力发电较为发达。近年来,建设了多个大型坑口电站,2012年,流域内火电发电量达到11521亿kW·h,占全国总火电量的30.4%,成为我国黄河以南地区最大的火电能源基地,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电供应基地。

4.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淮河流域属于东部季风生态大区,涵盖5个生态区、14个生态亚区、80多个生态功能区,因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生态分异较大。5个生态区中,以“华北平原农业生态区”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64.34%。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约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大量林业用地仍有待实现绿化。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30~40m3/hm2,生产力水平较低。

淮河水系干流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劣Ⅴ类水质断面主要集中在涡河、贾鲁河、新濉河、惠济河、包河等支流部分河段。2010年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为30.8%,全年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河段仍占调查河段的近40%。流域部分地区土壤与河流水系沉积物砷、汞、铬(六价)、铅、镉等严重超标,重金属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