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人,你为什么爱动气
- 一动气,你就输了一半
- 慧闻
- 13024字
- 2021-04-15 17:29:20
当你羡慕别人坐拥巨富享受高品质生活时,会动气;当你妒忌别人拿着高薪坐着高位时,会动气;当你看到机会总是让别人遇到时,会动气;当你努力了,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会动气;当你被领导批评指责了,会动气;当你承受不了如山的工作压力,会动气;当你为复杂的人际纠结时,会动气……
爱抱怨、爱动气、爱发火,我们为什么总是有生不完的气?
1.心理不平衡想出气
生活中常有不公平的事情出现,于是你的心理开始不平衡,心里一阵阵地觉得窝火、动气。
你努力了,付出了,反而没有得到回报;看到别人的小日子过得好既眼馋又嫉妒,想到自己混得不好,觉得心里堵得慌;看到别人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模样,想想自己不免有点窝囊,于是窝心、憋屈,想找人出出气……
其实,这些事情也不只出现在你一个人的身上。地球是圆的,总有一些人站在圆的切线点上比你早几分钟看到太阳。人生的事情很难做到公平,有些人生下来或许就含着“金钥匙”,而有些人或许生下来身体就不完整,这些都是我们先天无法掌握的,只能接受。
生命和生活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美好,它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待遇都有所偏心,有的人确实生于荣华,处于丰顺;有的人或许就没有那么多天生的优势。不过相信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肯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只有看淡这些不平,才能潜心地去做正经的事情。我们的心和胸怀就那么大,如果装满了埋怨和愤愤不平,又怎么能有心思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当一个人凡事都怪运气不好的时候,他就很难跳出那个框框了。总之,最重要的是不要随随便便地就把一切责任往命运身上推。宿命论者的内心大多非常灰暗、悲观。他们越是这样,幸运女神就越不会去眷顾他们,他们就更相信是运气不好,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人事情做得好不好基本上并不是问题,成为问题的是他们老是把一切推到命运上这件事。
能够开朗工作的人,大多不会是宿命论者。凡事请我们都要往好的方面想。
如此一来才有可能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们也就快乐起来了。
所谓命运者,是辛苦付出和积极拼搏的结果。抱怨命运不公或者感叹自己命不好的人,是一个懒惰、懦弱、不肯努力付出的人。时间改变不了一切,付出却能改变命运。
命运的主人公永远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命运。
2.被人批评有点窝囊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气”,你的“不服气”的倔强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会你使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认为领导的一次批评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
批评可能会使你的情感和自尊心以及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影响,但你处理得好,不仅会得到补偿,甚至会收到更有利的效果。相反,过于追求弄清是非曲直,反而会使人们感到你心胸狭窄,经不起任何误解,人们对你只能戒备三分。
3.压力是座随时爆发的火山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猩猩被隔离监禁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重复的摇晃、吸吮手指或原地绕圈等刻板行为;把一只动物关在无法逃离的笼子中并给予电击,会引起动物不断吃东西的行为;当两只动物被电击时,电击开始或结束后不久,它们会打起架来。
轻度的压力会促发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如寻求他人支持,学习处理压力的技巧。但压力过大过久,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如谈话结巴、动作刻板、过度用食、攻击行为、乱发脾气、失眠等。
现在有关压力及如何应付压力的文章越来越多,其激增的速度有如野火燎原一般。当乘客登上飞机,总会有些教乘客如何处理压力的杂志;当你将购物车推到收银处等候付账时,你会看见杂志的标题以粗黑字体写着:“你可以除掉生活中的压力!”
压力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压力,一种是心理压力,而往往是工作压力的加重直接导致了心理压力的升级。正常的压力是有益的,可怕的是,重压之下个人的工作状态会受到负面影响,导致心理问题陆续出现。
李陆从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在一家金融软件公司里做软件工程师助理,很快上级便分配给他一个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做得好就可以转正并且待遇升级,否则便有卷铺盖走人的下场。
接下这个项目以后,他没日没夜地查资料、读程序,连续好几周没有给自己放一天假,晚上睡觉也总是睡得不踏实,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的工作终于接近尾声,而他的健康同时也亮起了红灯。在工作和心理的重压之下,强壮的年轻人还是病倒了。
压力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引起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
在压力状态下,人生理的会出现一系列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例如,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和分泌减少、出汗等,进而影响我们身体和健康。
压力还会引起心理和情绪的反应。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如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悲观失望、抑郁等,会使人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爱抱怨、爱动气、爱发火。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源而做出的反应。例如,路遇歹徒或与其搏斗或逃避。间接反应指借助某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有关的苦恼。例如,借酒消愁。
4.抱怨人生“怨气冲天”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时常抱怨的人。他们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住处很差,抱怨没有一个好爸爸,抱怨工作差、工资少,抱怨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抱怨世界真不公平……抱怨这,抱怨那,抱怨之余,还大发牢骚,发一通脾气。
张永顺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什么“你看小强光收个费多好啊”……每天张永顺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是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他每时每刻都窃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张永顺一同进厂的3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唯独他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从这个小例子中不难看出,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只能让自己过得很累。抱怨越多,就越累得难受,越气忿不平。
为什么抱怨的人会说生活这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埋怨生活,因为他知道,失与得总是同在、成正比的,一想到自己获得了那么多,真是高兴啊。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不胜任的人经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因为机会经常被别人抓住了。胜任的人也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但他们不去抱怨,而是通过付出超人的努力让自己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如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你则会明白,自由地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抱怨了。
5.妒火中烧气不顺
嫉妒是指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有时候仅是一种似乎的感觉),便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情感状态。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不仅使自己心生闷气、心生烦恼,还可伤害他人,危害人际有关系。
嫉妒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嫉人、嫉事、嫉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人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对别人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于手段卑劣的行动。报纸上曾经刊载过这么一则消息:有个女人嫉妒人家的一个男孩长得好,竟然将那男孩掐死扔进井里。当然,这是极端嫉妒者的典型。
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另一种与心境相联系,被称为“心境嫉妒”。该嫉妒缓慢而持续,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前一种明显,但可改变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产生孤独情绪,乃至积忿成疾。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抵抗力大大降低。
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寒,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1)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精神。
(2)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3)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地、合理地使用。有位历史学家曾断言,中国社会自唐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嫉贤妒能的现象日趋严重。
(4)影响人际关系。荀况曾经说过:“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
嫉妒破坏友谊、损害团结,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既贻害自己的心灵又殃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6.一猜二疑三动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不合自己理念的人和事,难免会争执,难免会猜忌,难免会受伤!交往中的磕磕碰碰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都会有所体验。毕竟人不是圣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判断失误的时候,都有感情冲动的时候,也有迷惑不解、胡乱猜疑的时候。
猜疑心很重的人,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给自己使坏。他们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甚至大动肝火,与人争吵。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很可能琢磨半天,试图发现其中的“潜台词”。
多疑心态会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不仅自己很苦恼,周围的人也难以理解和接受。多疑心态的表现多种多样,在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表现也不完全一样。
多疑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神经过敏。过分的敏感,把发生在周围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强行与自己联系,听风就是雨。听说同龄妇女得癌死亡,马上会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有同样的下场;在家里,孩子放学后晚归,会联想起路上是否发生车祸;有女同志往家里打电话或爱人晚归,联想是否有第三者。
性情多疑的人会特别关注流言蜚语。在一些单位里,总有一些人喜欢传播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语。当流言蜚语被夸大、扭曲时,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是一种恶性刺激。
多疑的人会对别人的某些行为和动作做盲目联想。别人在一起轻轻地议论某件事,正巧自己走过,他们停止了议论或突然发笑。尽管这些人议论的事与自己毫无关系,但他也马上会敏感地联想到他们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心中的不平衡马上膨胀,情绪立即激昂起来。
对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无端地怀疑也会平添气。比如,晋级、加薪、分房没有满足本人的愿望时,会盲目怀疑。怀疑领导班子、人事部门有人在背后作怪,甚至扳着手指将这些领导干部逐个“排队”;怀疑同一部门的人员在背后打小报告,“搅掉了我的好事”,一旦认定,愤恨之情就会急剧上升。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或同事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同事或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的宁静。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从而不能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变得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7.无端受中伤,实在太气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马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
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他真是无辜的,他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
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难以忍受的恶语中伤。遇到这些不如意,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冷静,暴跳如雷,大动肝火,结果只能像上面故事中讲的一样,把事情搞得更糟。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只有冷静,才能让你保持足够的清醒,想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生不过数十载,大可不必把别人的一些言论、一些可轻可重的身外物太当回事。如果因为他人的以讹传讹而暴躁不安,因为一场生意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因为旁观者的几句嘲笑而放弃自己的梦想,那么人生便不是你的人生,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而活。对过去的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对那些无聊的言论要左耳进,右耳出;坦然面对尘世间的风风雨雨,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8.人在江湖漂,想不气都难
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气恼的话:太真是太难处了,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人心隔肚皮,有人当面你好好话,背后又说你坏话;人情冷漠,同学或者朋友要聚会了,可来的人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周末想约个人一起吃饭,却不知道这电话该打给谁;同老公怄气了,想找个人倾诉一番,迈出家门,茫然不知该走向何方……
小方最近心情不大好。前不久,她原来供职的那家公司倒闭了,她一下子成了无业人员,而新工作又不能马上找到,生活陷入了困顿境地。让小方更为郁闷的是,在自己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找谁倾诉。
“我自认为平时人缘还不错,大家也都说和我相处很舒服,在北京待了5年多了,认识的人也不少,手机里有几百个电话,同事的、同学的、老乡的、客户的……可我每天拿着手机翻来覆去地看电话本,就是不知道该给谁打个电话。”小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找不到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现实的生活决定了这种状态,步入社会让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些,生活的压力让每个人失去了自我,让我们不得已每天看重自己的现状。毕业工作后,同学不再像原来那样的单纯亲切,见面了互相关心的只是收入有没有提高,车子是不是贷款,房子有没有提前还贷。没结婚的互相关注着对方的男女朋友(哪个的朋友更能赚钱,哪个的家里有钱)。似乎人只为了钱而生活,这些尤其让不适应社会的人更加难过。
在工作和生活不确定、不稳定的压力下,人与人之间的互防心理日益加重。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到一份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再想奔个好职位,那就更难了。正是由于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人们在争好工作好职位的过程中,各种正当的、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就难以避免。这也是很多同事之间、同行之间交往只适合于“点到为止”的重要原因。现如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经成了社会成员的一个为人处世的潜规则。在这样一个只能“交往”不能“交心”“关心”的环境里,是绝对不会出现朋友的。
在现代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让广大职场人士和企业经理人“饱受折磨”。不管是分工合作,还是职位升迁,抑或利益分配,无论其出发点是何其纯洁、公正都会因为某些人的“主观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纠缠不清。随着这些“主观因素”的渐渐蔓延,原本简单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个十几个人的办公室,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派系,更可以有由这些派系滋生出来的上百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习惯于这种不动声色、波澜不惊的职场老手,将办公室比喻成战场,在这里,每天都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战火的较量,不管你累不累,愿不愿意,只要你置身“江湖”,就“身不由己”。
身处复杂的人际环境中,你不要烦恼,更不要动气,你需要足够的冷静,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在一个压力重重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心包起来,不愿意和外界沟通。但是如果你积极主动地用坦诚的态度与人交流,还是能够赢得他人的理解,还是可以在同事圈子里找到朋友的!
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当你为人际关系烦恼气闷时,不妨碍想想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需要改变对待他们的态度或说话的方式呢?你是否需要和他们直接谈谈?或者,你仅仅需要将注意力从那些琐碎的、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上移开,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想要获得舒适的人际环境吗?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对每一个人都友善,你会收获更多。
9.人比人,气死人
“人比人,气死人”,你是否时常因与周围的人攀比而心生不平、甚而动气呢?
某机关有一位小公务员,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这让这位公务员羡慕不已。自从那次聚会之后,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嘛!”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懊丧地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心理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其实人比人并不会气死人,如果可以客观地比较的话,结果肯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而会气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较,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他们把比别人差的地方看得很重,比别人好的地方觉得很普通,甚至看不到。有人会说,人怎么可以跟比自己差的人比呢?要比,当然是跟比自己好的人比了。这句话听起来是很积极的心态,好像是在向好的方面学习,能看到不足,然后加以改善,不好吗?当然,如果是这样的心态的话,当然是很好,但问题是,往往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努力学习,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与别人比并不要紧,看到别人的优点可以去学习,但是这不应该是自卑和烦恼、动气的理由。事实上,为与人攀比而动气的人,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使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跟心理医生谈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自卑的心态。
在一家公司当干事的老王,就是因为自己被少评一级职称,少长两级工资,便耿耿于怀,终日喋喋不休,有时甚至出口大骂,已发展到精神失常状态。朋友劝其想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久便得绝症去世了。细想起来,实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调节,看到人家事业有成时,如果自己从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脚踏实地,好好工作,也许下一次涨工资的就是自己了。总之,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结局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是不是气死人,就看我们怎么比,看我们能否调正自己的心态。
10.斤斤计较“较”出了气
有的人遇到一点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动气发火;有的人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有的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都是一种心胸狭隘和斤斤计较的心理表现。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到一点委屈和无意的伤害。
狭隘的产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自然受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阅历浅、经验少,遇到问题后,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容易紧张、焦虑,放心不下。
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个狭隘的人。狭隘的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其知识面也往往非常狭窄,其心胸、气量、见识等都局限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不宽广、不宏大。受情绪、认识等的影响,这种人会产生一些盲动的行为,甚至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要克服狭隘心,开阔视野很重要。如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参观一些伟人、名人纪念馆,听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这能使你在亲身经历中感悟很多人生道理。也可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参加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加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要克服狭隘心,重要的是多与人接触,使自己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从而积累经验,从中明白许多对与错的道理。善于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随着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为自己、也为给别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一旦把眼光放在大事上,对整体、全局有利的人与事就都能容纳。与接受自己一时的得与失就算不上什么了。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11.为什么世事总是不完美
让人动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追求完美,奉行“完美主义”准则。不少人总期望生活中事事都如意,样样都顺心,而一旦事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顺利、完美,就失望悲观,动怒动气。
“完美主义”指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是否应该留有余地。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苛求,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达到的限度等对达成目标的限制,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压力与责难。完美主义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而经常地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因苛责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有由于所定目标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觉。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高等学历,容貌很漂亮,事业上也很有成就。她在方方面面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很多人眼里,可以算一位相当完美的人。当然她在择偶方面的标准也相当高,稍有缺点的她就看不上,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又觉得婚姻是终生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40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自己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每个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对象能具有较多的优点,可是如果这个人真的完美,却也让人受不了。首先会怕自己配不上对方;其次,因为对方要求高,你稍有缺点,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会活得很紧张、很累。
人本来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棱角的个体,生活也是有晴天有雨天,有欢乐有悲伤、有顺利有挫折的真实现实,苛求完美的结果会使自己陷入失望气闷之中。做人需要抛弃完美的心态,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12.莫名的动气只为小事一桩
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几十年,很多人却经常为发愁一些小事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现在有以下两组问题需要我们回答:
第一组问题——
你是否经常因一些琐事烦心?你是否偶尔会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你是否在工作中受到同事闲言碎语的“旁敲侧击”?有时候你是否会忍不住和他们争辩一番?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是的。
第二组问题——
你是否有着未来三年的人生计划并把它装在自己的脑子内?你是否时时审视自己有没有做到足够宽容和乐观?你是否因某个难题生出一些创意?你是否依靠自己的谅解和幽默又赢得一位朋友?
同样,回答的人很多,但他们的结果是:NO。
太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放在每天的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上,而很少去关注别人的冷热以及自己的内心。他们只看到眼前,而忽略了生活的连续性,忘记了在做事的同时为自己积累发展的资本。
我们需要一种战略眼光,做人需要一种大的境界。因此,你不能因那些琐事耽误了你的计划进程。在这个时代,你应该在冷静中保持高效。和庸人争辩显示出你的口才,但也缠住了你前进的脚步。
我们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机,却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垂头丧气。著名企业家柏德先生也常发此感慨:“我手下的人能够毫无怨言地从事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但我知道,有好几个同室的人却彼此不说话,因为怀疑别人把东西放乱,占了自己的地方。有一个讲究空腹进食细嚼健康法的家伙,每口食物都要嚼28次,而另一人一定要找一个看不见这家伙的位子坐着,才吃得下饭。”
“小事”如果发生在夫妻生活里,还会造成“世界上半数的伤心者”。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在仲裁了4万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后说:“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满,最基本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
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都是不明智的,被那些乱麻般的琐事绊住脚是得不偿失的。最重要的是,你应该坚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这种意识——不要因琐事烦恼,不要和小人纠缠,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自己做。
13.有事没事就爱生闲气
据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打猎的时候,口渴难耐,正好附近有一洼山泉,他捧起水来喝。一只老鹰疾飞而至,成吉思汗一惊,喝水的“渴望”被干扰,不禁大怒,抽出羽箭射杀飞鹰。他爬上山顶,发现飞鹰被羽箭穿胸击毙,而死鹰陈尸的山泉水源处有条被鹰啄死的大毒蛇。
如果你是成吉思汗,你会怎么做?你会后悔,自责,庆幸?自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决定以后不要随便发怒,或在发怒情况下不再随便行动?
谁都会的一件事——动气,那太简单了;但是对应当动气的人动气,动气得恰到好处,为正当的理由动气,用正确的方法动气,那就不简单了,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驾驭的。
心理学中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其中,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看待一切事物都受其影响。良好的心境使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兴趣,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容易生闲气。你在家拿妈妈当“出气筒”,就是不良心境的弥散。
一般说来,人在生闲气时容易产生发泄、找“出气筒”等攻击行为。如恶声恶气、摔摔打打、怒目而视、破口大骂、动手打人等。这些攻击行为可能直接针对挫折的制造者,但当觉察出对方不能直接攻击而心中的恶气又要发泄时,常常找个“出气筒”。这个“出气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像《红楼梦》里晴雯撕扇子就是对宝玉责备情绪的发泄。
为什么有些人好生闲气呢?原因无非是没正经事做,闲得无聊而心绪不佳,或胸无大志,私心过重,遇事好斤斤计较等。
闲气多源于生活琐事,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就拿在家里吃饭来说吧,菜很可能做得咸一些或淡一些,不大合自己的口味。一个想得开的人,菜咸些就少吃点儿,淡些就放点盐,同样吃得香。而对于好生闲气者,会觉得菜不可口,心里不痛快。显然,他们是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给夸大了。所以,闲气大多是自找的。
老生闲气的人该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或者太无聊了?胸怀大目标,心想大事,天天有事做,就不会计较琐事而生闲气了。所以,奉劝你要加强修养,宽厚待人,变责人严为责己严,这样就不会因看谁也不顺眼而生闲气了。
凡事“无所谓”就不容易动气,即使有气也来得快,去得快。俗话说“糊涂也有糊涂福”,人应糊涂一点,尽量少动气,即使动气也应尽快宣泄。
练习心平静:拔除怒火的导火索
一般来说,动怒发作本身就是片面的产物,在愤怒当中是无法全面考虑问题的。全面考虑问题一般是在动气缓冲以后,或自己认识到怒气,而开始控制或积极化解的时候。
1.检视诱因
怒火总是由某一事件或想法引发,这是导火索。引发愤怒的思绪同时也是浇息怒火的关键。后续的事件、想法或思维则起着累积和煽风点火的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平息愤怒就要拔除愤怒的种子。发现诱因,并对其做出分析,调整期望,往往能够很快地降温、灭火。因此,越快越好,时间愈早效果愈大。
2.考虑前因后果
想象一下后果,看看值不值得。气病了自己没人同情,还让对手看笑话。再看看那件引发愤怒的事情,对你、对环境的损失是不是大于愤怒造成的损失。分析愤怒是否于事无补。分析一下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案或能不能有效地修正。将事情纳入理性,怒火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3.提高觉悟
我们应该给别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认识到伤害了别人就等于伤害了自己。在分工和合作的时代,尽可能化敌为友,关系恶化只会降低系统效率。
4.划清责任
不要认为一件事做得不好就是对方的责任。更不要把外界责任泛化,归咎于整个社会或整个集体。往往大多数人都是无辜的。这也能够使将来的行动有的放矢。
5.改变角度
改变思考的角度是平息怒气的好方法。我们花愈长的时间单向度地思索引发愤怒的原因,便愈能编织出合理的愤怒理由。后一种深思使怒火更旺盛。因此必须完全抛开使你愤怒的事件,重新以更乐观的心态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