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德韋克實驗:為什麼不要總誇孩子聰明?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懂得對孩子多誇獎而少指責,每當孩子完成了一項任務或者是取得好成績之後,父母會即時地誇獎他聰明。而孩子聽了大人的讚揚,也確實表現得非常高興。

應該說,相對於不斷批評孩子,表揚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不過這還不夠,要讓誇獎產生好的效果,我們還需要努力變得更聰明一點。讓我們先來看下這個小故事。

一位中國老師到美國訪問,住進了一位美國朋友的家裡。那一家有兩個孩子,分別是9歲和5歲。大人坐在客廳聊天,兩個孩子則在地上擺弄玩具,不一會兒就建起了一座“兵工廠”。中國老師對美國朋友說:“您這兩個孩子真聰明!”

但是對方一聽,卻馬上把食指豎在嘴巴中間,提醒中國老師:千萬不要讓他們聽見。他拉着中國老師離開客廳,這才說:相對於誇他的孩子聰明,他更喜歡別人誇他們能幹。

面對中國老師的不解,他解釋說:“長期表揚孩子聰明,會使他們覺得事情很容易做,碰上困難問題會想到躲避。比如,考試時遇到自己不會做的試題,往往會想,連我這麼聰明的人都做不出來,那一定是老師弄錯了。”

這種觀念,相信很多中國人是不大贊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並且認為這種聰明是天生的。古代有一句話叫“書到今生讀已遲”,意思就是說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如天生的聰明。

正是因為這麼想。在生活中,很多大人把“你真聰明”作為表揚的口頭語,而且還會用讚賞的語氣。但是這種表揚,確實如上面故事中所說,會帶給孩子不良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可能使孩子變得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只要表現稍不如意,可能就會問:“爸爸,我是不是很笨?”

20世紀90年代,還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羅克(Carol Dweck),曾經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這個問題。她在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中,抽樣一百多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所有的孩子被要求做三套題。無論做的結果好壞,一律給與正面的肯定。

第一套題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容易的。第一組孩子做完了題後,實驗者給出的反饋是,“你真聰明!”。當然所有的孩子都感覺不錯。在第二組的孩子完成了題目後,給出的反饋有所不同,其讚賞是,“哇,你真努力,做題非常認真!”。

然後,對這些孩子做了第二部分實驗。給兩組孩子同樣的兩道題,其中一道相對簡單,很容易做出答案;另一道則非常困難,但能從解題中學到很多東西。兩組孩子可以隨意選擇其中一道做。

結果,被讚美“聰明”的小組裡,50%的孩子選擇了簡單的題目,另外50%選了難的題目。被讚美“努力認真!”的小組,90%的孩子選擇了困難的題目。

第三部分實驗是,讓同一群孩子做一道非常難的題目,這道題基本上無解。這組實驗是想測試兩組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作出的反應。

實驗的結果是,被讚賞“聰明”組的孩子,沒有堅持多久很快就放棄了努力,而且因為解不出題來表現得很沮喪。相反,被讚賞“努力”組的孩子則能堅持很長的時間。即使最後他們也沒有解開這道題,但在整個解題的過程中表現得興致盎然。

德韋克和助手們還對紐約市12所學校的100名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另一次研究。這些孩子同樣被隨機分為兩組來做適齡的智商測試。測試完之後,第一組得到的讚譽是“你真聰明!”,第二組得到的是“你真努力!”。

接下來,這兩組學生要對付難得多的智商測試,即八年級程度的測試題。結果發現,第一組孩子意志消沉,第二組孩子則竭盡全力。

最後一輪測試,難度回到第一次測試的水平。第一組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平均成績居然下降了將近20%;第二組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成績則提高了30%。德韋克的研究結論是,讚賞聰明比讚賞努力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更多的負面效果。

被讚賞聰明的孩子以成績為目標,而被讚賞努力的孩子則以學習為目標(相信您對這句話有切身體會)。當他們都遇到挫敗時,被讚賞聰明的孩子比後者表現的耐性和持久力更差,更少享受做事的過程,他們本能的反應就是“天呀,我不行!”,這最終導致終極成績更糟。而第二組學生遇到失敗,則採取了面對現實的態度:“我這套做法看來不行,要換個方法試試。”

此外,德韋克利用哥倫比亞大學的腦電圖室,讓具有這兩種精神氣質的人回答各種問題,然後給他們回饋,同時檢測他們的腦電波活動情況。結果顯示: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思維模式上表現為封閉保守,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則傾向於拓展和發展。

前者特別關心自己所顯示出來的能力是什麼,特別注意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當提供一些能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他們的腦電波中沒有信號顯示出任何興趣。甚至當他們答錯了問題時,他們也沒有興趣追究什麼是正確答案。與此相反,後者則對各種問題中所包含的能夠增長他們知識的信息感興趣,似乎並不在乎會把自己排到什麼智力水平上。

原因很簡單: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心思全花在琢磨“自己是老幾”的問題上,既然他們相信人的聰明是天生的,他們要做的就是“顯示”自己的聰明,自己究竟是老大還是老二、老三就變得至關重要。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證明自己,生怕自己不聰明,乃至於通過躲避挑戰來躲避失敗。

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則是學習者,更希望“發展”自己的才能。對他們來說,才能是一個過程,是在不停的發展之中,發展的引擎是自己的努力。為了發現自己的問題,他們寧願去嘗試失敗,因而總願意迎接新的挑戰。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應多表揚他的“努力”、“能幹”,別再誇獎他有多“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