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鐘擺效應:孩子喜歡發脾氣怎麼辦?

經常發脾氣不是孩子的錯,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學習障礙。

在很多家庭裡,都有一個脾氣落差很大的孩子,他們一時是溫和可愛的小天使,一時是臭脾氣小霸王,甚至在發脾氣時打人、大叫、摔東西。

未成年的孩子,對事情反應受到實時感覺的影響,因而既容易高興得手舞足蹈,又容易變得脾氣暴躁。他們的情緒就像一個劇烈擺動的鐘擺一樣,不時地從一個極端變成另一個極端。在心理學上,有人提出一個“鐘擺效應”來形容這種現象。

當孩子發脾氣時,很多父母習慣於用成人世界的規則來解釋孩子的行為:他這麼做只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只在乎他自己;他在挑戰我們的耐性;如果他打心底裡想做,他會做得更好,等等。

這樣一解釋,就給孩子貼上諸如“固執”、“任性”、“不肯妥協”、“不講理”、“不聽話”、“想引人注目”、“沒有控制力”和“叛逆”一類的標籤。

但是這些解釋和標籤都誤解孩子了,因為它把孩子的暴躁脾氣當成是一種有計劃、有意的、有目的的手段。如果根據這種看法來決定干預措施,很有可能會忽略了問題的根源:經常發脾氣不是孩子的錯,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學習障礙。

這些孩子有好好表現的願望,但是在靈活思維和承受挫折能力上比別人慢,沒有足夠控制情緒及行為的能力,他們需要一個更加寬容的環境來發展這些能力。現在,把傳統的觀念放在一邊,來嘗試用嚴格有力的愛來幫助孩子吧。

要讓孩子學會控制某一極端情緒,父母要首先瞭解引發他這一情緒的原因,替他說出感覺或動機,讓孩子習慣以言語表達需要,才能誘導孩子逐步學習控制情緒及行為。如果遇上他身體不適或疲倦,可主動問孩子﹕“睏了嗎?”如果他能正面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自然就不用發脾氣。

要關注孩子脾氣的特殊“觸發點”。孩子行為反常是不是因為飢餓、疲憊或疾病呢?如果這樣的話,最好在這類“特殊情況”下避免與孩子起衝突。如果孩子已經很疲憊,就不要要求他多做一件什麼事情,那樣孩子肯定會發脾氣。

瞭解了孩子的動機之後,接下來要說明對他的要求,設定限制。比如﹕“你想出去玩可以,但不可以發脾氣,應該說‘我想出去玩’。不過,現在要先收拾桌子!”對孩子的要求要清晰並貫徹執行,如孩子發脾氣打人,可捉住他的手,簡單但堅定地告訴他﹕“不能打人,發脾氣也要收拾桌子!”

孩子往往不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要讓他們學會一條經驗:“你的危機並不是其他人的緊要事件。”如果他們為了想要看電視而發脾氣,那就關掉電視,而不是把他們關進房間。這種是讓孩子承受發脾氣的直接結果,而後者則是任意的處罰,會讓孩子混淆因果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讓我們來看下面的故事裡,一位聰明的父親是如何幫助孩子的。

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他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發脾氣的時候就在後院的圍籬上釘一根釘子。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

父親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母在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要表現關愛之情,解釋自己的行為,或者讓孩子選擇其他方案,指導他們認清自己的作為以及更好的行為選擇。若他不聽從,繼續發脾氣打人,就必須承擔後果﹕“繼續發脾氣,就等於花掉那幾分鐘不能玩耍了,不如你快快收拾,等一下便可以多點時間玩。”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不要擔心衝突,更不要迴避衝突。如果害怕孩子會因此而認為你過於嚴厲,那麼等他長大面對上級的時候,他可能會不知道如何應對真正的嚴厲。

對於許多不願意接受衝突的母親而言,逃避衝突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而堅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執行,才能制止他的行為。其次是要保持平靜,來展示你自己的自制力。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的反應已經過度,但如果你也大喊大叫的話,他們就無法知道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