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林法则(人人要懂的竞争逻辑,字字入骨的生存策略)
- 徐志晶
- 1773字
- 2021-03-03 15:38:21
“不舒适”才能成长
与舒适感相对的是不舒适感。毫不夸张地说,不舒适感几乎没什么人喜欢。无论是物质层面的不舒适感,还是精神层面的不舒适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压力和焦虑。然而,对个体而言,要避免舒适区的同化,适时且有成效的不舒适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其中的原理,就在于有成效的不舒适感可以促进个体成长。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适度的挫折使人成长。同理,有成效的不舒适感同样可以促使人成长和进步。于强者而言,挫折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一段历程,是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简而言之,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被某个目标吸引,再反复经历挫折、尝试的结果,以幼儿学习走路为例,坐和爬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他有着强烈的扩大自己活动范围的愿望,希望快速、直接地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于是他开始了跌倒、重新爬起来、再跌倒、再尝试……最终由踉踉跄跄到稳步前行,再到健步如飞。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绝唱。”
研究表明,个体经历挫折后,会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攻击行为,一种是退缩行为。
攻击行为表现为因挫折引发愤怒情绪,并直接对人或事物发起攻击,倘若向外,就是愤怒情绪下的迁怒,倘若向内就是愤怒情绪后的自责。当然,冷漠情绪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间接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压抑的反抗。而退缩行为表现为幻想、退化或固化行为。幻想行为表现为以非现实的方式对付挫折或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做白日梦,希望以天上掉馅儿饼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退化行为表现为以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撕衣物或咬手指等方式表达对遭遇的挫折的无力感;固化行为则表现为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应对挫折带来的后果。
对比以上两种个体面对挫折发生后的不同反应方式,可以进一步地确定,让个体产生不适应的挫折处于适应的状态,于个体的成长是最佳的。而不舒适感,就是一种科学的挫折方式,它一方面可以促使个体思考问题,产生改变当下的愿望,就像学习走路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扩大活动范围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因为过度的挫折导致个体出现幻想、退化和固化行为。
山德士5岁时,他的父亲猝然逝去,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母亲不得不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只好承担起照顾弟妹的任务,从此学会了自己做饭。12岁时,母亲改嫁,过分严厉的继父经常趁母亲不在时痛打他。煎熬了两年,他忍无可忍,离家出走,过上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试图参加远征军,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却因航行途中晕船厉害被遣送回乡。于是他选择娶妻生子,过平淡的生活。为此18岁时,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媳妇就离开了,而且将其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他不得不从头开始,做电工、开渡轮、当铁路工人,结果一份工作也没能顺利地做下去。转眼到了而立之年,他试图从保险业找到成功之路,结果因奖金问题与老板闹翻,不得不辞职。一年后,他靠着自学法律,成为一名律师。由于在法庭上与当事人大打出手被停牌,再度失业,生计都成了问题。这还不够,35岁时,他在开车通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他连人带车跌到河中,身负重伤。5年后,他振作起来,在一个镇上开了一家加油站,期间竟然因为一块小小的广告牌和竞争对手对簿公堂。尽管如此波折,加油站还是继续开了下去。生活总算能顺遂了。结果好景不长,47岁时,他的第二任妻子与他离了婚。生活总得继续,在曲折中他65岁了,还开了一家快餐馆。就在餐馆生意刚刚红火,却因政府修路被拆除了,快餐馆又无法经营了。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到各地的小餐馆推销自己掌握的炸鸡技术。75岁时,力不从心的他转让了自己创立的品牌和专利,但因拒绝了对方以一万股股票充当专利款的提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公司股票大涨。83岁时,他重开快餐店,尽管因商标专利与人打了官司,不过5年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蜚声国内外。
这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波折的一生。是不是很传奇、很励志?不过,却更能深刻地证明不舒适感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哈伦德·山德士正是在不舒适感的激励下成功走出来的励志典范,他以自身的经历向每一个人诠释了有成效的不舒适感之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当你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后,不妨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舒适感引起的诸多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恰好能促进你的自我提升能力,也锻炼着你于低谷反弹的能力,进而让你获得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