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获取便利与判断力困境

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同类信息的重复强化,导致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呈现更加偏执的倾向。不仅如此,我们对商品及服务的选择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便利而得到提升。

传统的商业架构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人们想要买到合适的产品,为了获得有关产品功效、质量和价格的信息,更多需要借助传统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借助产品说明书、厂商的广告宣传、促销推广以及行业监管部门的标准审核等。也因为如此,许多产品的实际成本和零售价之间差异巨大,商家将资金主要用于各种渠道和宣传,而非产品本身的持续优化和创新的研发。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距离遥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也比较高。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幅下降,便利性极大提高。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比传统门店多好几倍的丰富的商品信息,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从查询到点击购买,再到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远比过去要便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都可以在网上搜索,也可以向店小二咨询。比价、查找同款、评论区、退换货等功能似乎也能降低我们选择和判断的失误。微信、视频通话、远程会议之类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

科技让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是否真正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商品信息和选择越来越多,图片越来越清晰,视频内容也在以各种形式、风格触动或是取悦用户,理性一点的人面对海量信息也感茫然,感性一点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盲从。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商家“投其所好”和影响消费者心智的倾向与努力,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增加并不能改变人们基于各自偏好的选择性获取。再加上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同类信息的重复强化,导致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呈现更加偏执的倾向。比如,喜欢看种族冲突和战争信息的人,会倾向于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剑拔弩张和一触即发的危险;喜欢看娱乐和花边新闻的人,会感觉整个世界和社会都在娱乐化,影视明星才是社会的焦点;喜欢看法制新闻和各种离奇案件的人,会觉得人们的道德在严重滑坡……

人与人之间距离更近、沟通更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从小孩到老人,人们对着手机屏幕的时间越来越多。对于很多人而言,明明面对面、近在咫尺,却隔着手机屏幕创造的遥远距离,心灵之间毫无互动和连接,双方像是待在两个不同的频道里。

我们对商品及服务的选择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便利而得到提升。判断力的弱化并不完全源于信息获取便利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不是因为信息量不够,也不是因为缺乏精准的信息输送,它与专业门槛有关,人们的理性和感知力是判断力更为根本的决定因素。因为感知力弱化,我们需要经由他人的意义解读才会觉得某一商品特别,因此,内容营销成为激发人们面对商品时的感知力的手段。人们依然对渠道有比较大的依赖,除了传统渠道,又有了全新的渠道,各种App琳琅满目,每个人都可能成为KOL[1],可以用直播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去权威、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这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群的代际更替有关。个体对于外在平等和自主权有了更大的追求,而在社会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个体的同时,也对个体的心灵成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的释放如果未经觉察,人性的缺陷和所谓的优点及缺点都有可能被放大,并且可能获得快速的传播。比如,过于偏执的追求(不惜代价买限量款)被看作个性的彰显;一旦喜欢一位KOL,对方卖什么产品都买单,无论自己是否需要;而遇到任何否定自己偶像的言语就像自己被否定了一样情绪激烈……

技术进步和信息获取便利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更大的精力被分散的障碍和更快进步的压力,要想真正提升能力,就需要有意识地寻找和构建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