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查阅词典】

①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与时任杭州知府苏轼是好朋友。 ②擎雨盖:可举着遮雨的东西。诗中指荷叶,因荷叶成伞形,可顶在头上遮雨避阳。 ③犹有:还有。犹,还,仍然。 ④傲霜枝:指菊花凋谢后留下的仍凌风傲霜的茎。傲,轻视。 ⑤君:对人的尊称。 ⑥须:应该。 ⑦橙黄橘绿时:指橙子、橘子等收获果实,枝叶葱绿的初冬季节。

【领悟诗意】

荷花早已凋谢,连那像雨伞一般的偌大叶子也没有了;菊花也已枯萎,但还有那凌风傲霜的枝干挺立着。一年里头最好的季节你可得牢记,那就是橙子橘子已可收获,而它们的枝叶仍然碧绿青翠的初冬时分。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曾在杭州、密州、徐州、黄州等地为官,也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政绩显著。宋代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法、绘画都有杰出建树,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的创始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交流感悟】

诗人描写的是初冬季节,是“橙黄橘绿”的景色,是借景表达自己“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情感。可是,他却以一、二两句写残秋图景作为铺垫:那曾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早已凋零,连硕大的叶片也没有了;那曾经“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已残败,只剩下枝干在风霜中挺立着。秋去冬来,百花失色,那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派肃杀空悲切了呢?就在若有所失之时,诗人笔锋一转,把镜头切换到“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橘林,令人眼前一亮、心头一动,令人不由自主地惊叹起来:“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

以残秋映衬初冬,以荷菊映衬橙橘,诗篇独具匠心的布局,妙!

【拓展视野】

1.诗人将这首诗赠刘景文,寓意是很深的。刘景文虽然任两浙兵马都监,而且是一位“慷慨奇士”,但仕途失意潦倒。苏轼与他诗酒往还,交谊很深,写过多首诗为他鸣不平。这首诗,就是借菊花残枝傲霜、橙橘寒冬常绿的形象,激励友人豁达开朗、在逆境中奋斗,所以融赞人于写景、咏物之中。

2.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荷—菊、尽—残、已无—犹有、擎雨盖—傲霜枝),而且有特定的下句承接上句的顺序,不能颠倒,即第一句为夏季景物“荷”,第二句为秋季景物“菊”,这种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写法,古诗中叫“流水对”,古人认为“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所以“常可使整首诗意象流动,习习欲飞”。广为传诵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这样的经典名联。